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阮义忠:手机自拍让我担心

2014-04-18 09:54:38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

   

作者:欧阳春艳


阮义忠

  采访者:欧阳春艳
 
  受访者:阮义忠
 
  在台湾,64岁的著名摄影师阮义忠被称为“摄影教父”。在大陆,陈丹青干脆评价他是“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
 
  最近,阮义忠推出摄影集《正方形的乡愁》,再现20世纪70-90年代的真实台湾。80张正方形照片及其背后文字,投递出成年对童真、游子对家园、都市对农耕的浓浓乡愁。这本摄影集里的黑白影像,主角是台湾乡间的普通人——在家门口打着瞌睡的“跛脚七仔”,淡水码头边轻抬礼帽的优雅老者……
 
  “我现在根本不在意用摄影作品的艺术水平强调和证明我的成就,反而比较在意照片背后传达的东西。”阮义忠在接受采访时说。
 
  代表作来自想逃离的家乡
 
  阮义忠是台湾宜兰头城镇木匠的儿子,他的童年都耗在祖上留下来的一片河川旁的砾石地里。为了把自己装成出身很体面的家庭,阮义忠疯狂地看课外书,“通过阅读可以让我离开家乡,成为更高等的人”。
 
  他还画当时最前卫的抽象画——展现一个没有泥土、劳动的世界。19岁的他便以“QQ”的笔名在文艺圈红极一时,“那时的我,认为所有和泥土有关、沾有汗水臭味的东西都是卑琐、可耻的。”
 
  很难想象,一个曾经对家乡、对土地如此抗拒的人,会在日后拍出一系列反映“乡愁”的照片。而改变这一切的,正是摄影。
 
  22岁的时候,阮义忠跑到台北《汉声》杂志当艺术编辑,头一次接触到了摄影。杂志社给阮义忠配的是一台单反相机。对这位“摄影新手”来说,最难的不是设定光圈、快门等技术,而是“当我认真看周遭的时候,它们仿佛都在向我提出问题‘你跟我有什么关系?’”。
 
  “如果当地人和他的生活对你没有任何意义,你就会像个呆子。”阮义忠头一次感觉到自己的无能,背着相机“乱晃”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他把相机对准家乡土地上的人。
 
  阮义忠摄影生涯的第一幅代表作品,在家乡头城镇完成,拍的是一个竹器匠。“这个人虽然做最微小的工作,但却认命地接受了生活的重担,把一切苦都消化掉了。他的精神面貌,加上光影,让他成为一个有尊严的存在,让我很动容。”[NextPage]
 
  40年坚持胶片摄影
 
  阮义忠至今已拍了40年的照片,依然在坚持最传统的胶片摄影,在暗房里放大照片。
 
  “我从第一天拍摄到现在,我的每一张照片都是自己亲手放大的,从来没有委托别人。这就是永远不变的爱,几乎就变成了信仰。对待暗房工艺,可以使我们重拾在摄影上日渐流失的人文精神。你面对黄灯,看到影像从白纸上来的时候,每一次放照片,都是回到拍摄现场,把创作情感重新再放出一遍,这种喜悦是很难跟别人分享的。”
 
  阮义忠创办过《摄影家》杂志,将一批被低估的摄影师推到了世人面前。通过这本杂志,他向西方摄影界成功推荐了吕楠、荣荣、刘铮、黎朗等中国摄影师,还重新发掘了被严重遮蔽的抗战摄影家方大曾。
 
  “我对被忽略的、被低估的、被遗忘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大家都在讨论的,我就没什么兴趣了,因为不少我这一个人。”阮义忠说。
 
  设立“阮义忠摄影人文奖”
 
  有人将阮义忠称为“所有生活细节的痴迷者”,因为他不仅痴迷摄影、痴迷暗房,也痴迷咖啡和黑胶唱片,更痴迷大自然的万千变化。
 
  阮义忠的山间美宅,打掉了餐厅和客厅的隔板,让巨幅的光线流淌进来;再将一整面墙装上镜子,引入窗外的风景,天气好的时候,天上云的走向就能在餐桌桌面上流淌。“不离开台北的日子里,我每天大概有22小时呆在家里。”阮义忠说,他每天5时起床,晚上10时就寝,生活非常规整。
 
  如今,阮义忠成了在两岸游走的“空中飞人”。为什么会结束在台北艺术大学25年的教职工作而选择来做摄影工作坊,阮义忠称是源于一位大陆读者在微博上留言希望前往台湾拜师。阮义忠婉言拒绝了对方,但他同时萌生了在大陆开短期工作坊的想法。
 
  “对比摄影,现在更重要的是把我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传给下一代”,阮义忠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都会把重心放到大陆的摄影工作坊来,并用自己所得设立一项“阮义忠摄影人文奖”。[NextPage]
 
  访谈
 
  摄影是要看到别人的好
 
  欧阳春艳:你在《正方形的乡愁》里,拍摄出各式各样人们的乡愁,那么你的乡愁来自哪里?
 
  阮义忠:我在农村长大,到城市工作,乡愁当然都是来自台湾这个岛上。但年纪渐长,我对家与故乡的定义已更宽广。我在城市工作,以前遇到压力总会梦想回归田园,可一旦真的回到故乡,却发现什么都变了,甚至老家都快认不出来了。唯一不变的,只有童年的记忆。
 
  后来经常旅行世界各处,渐渐感觉,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生活,能够把心安在那里,那里就是家。在陌生之地旅行会认识一些新朋友、体验一些特殊美好的事情,让我在情感深处产生一种共鸣。有时回想之前在异国、他乡的往事,也会萌生乡愁之感。
 
  欧阳春艳:你的照片大多温暖、平和、缓慢,好像是有意在回避镜头下的激烈、残酷、丑陋?
 
  阮义忠:在面对不忍目睹的场景时,我无法按下快门。对我来说,摄影是一种肯定、分享,而不是批判。我被善良人所做的美好事情感动,希望把这份感动即时而有力地捕捉起来,让更多人知道。
 
  欧阳春艳:在这本影集里,并没有什么大人物、大事件,为什么你对那些被忽略的、被遗忘的事情反倒特别感兴趣?
 
  阮义忠:我从来就不喜欢凑热闹,许多人一窝蜂追求的事,我反而兴趣缺缺。对我来说,最有意思的就是发现被大家所忽略的角落。
 
  在我开始拍照时,台湾许多摄影人士受西方思维影响,喜爱追求比较前卫的表现,像我这样拍乡土的风格被认为落伍。但我一点也不在意,反而对这些题材特別有兴趣,感觉自己有机会重新认识童年一直想逃离的这块土地。
 
  我镜头捕捉的都是平凡百姓的生活,他们很善良,比许多读书人更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他们毫无条件地接纳我这个陌生人,让我感动,也使我反省。我想透过镜头把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强调出来,把平凡人流露非凡气质的那个瞬间化为永恒。
 
  对我来说,摄影就是看到别人的好,并且把这些好透过专业加分,让它尽量接近圆满。这些珍贵却不起眼的东西一向被人忽略,所以发现它、肯定它,就是我拿相机所要做的事。
 
  手机自拍比较让我担心
 
  欧阳春艳:现在是数码时代,为什么你依然执着于胶片摄影?
 
  阮义忠:胶片从按快门到看见影像,需要一段等待的过程。在暗房里看到相纸于暗房灯下从无到有地出现影像,就像目击一个生命的诞生,任何人都会被深深的触动。我从刚开始拍照就坚守胶片,只因太享受这个过程了。
 
  每张照片都是被我拍的人与我自己的刹那生命叠合,每次放大照片,都让我有如回到按快门的那瞬间,重温那份感动。这种充实感让我感觉非常幸福。更何况,同一张底片,会随着自己的年龄、心境不同,放大出不同的影调。就像同一首曲子,乐手在不同的年龄演奏,风味也会不同。
 
  我无法放弃胶片摄影的乐趣,在许多人都早就丟掉它时,依旧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因为它让我对摄影永远保持初心。我已开始在内地各大城市开班授徒,打算花三年时间,透过手传手的方法,把这个美妙的技艺传承下去。
 
  欧阳春艳:现在人人有手机、数码相机,看到他们连续按动快门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这个时代快到都不用思考了?
 
  阮义忠:拍照不思考、不用心还不算最严重的问题,比较让我担心的,是许多拍照的人已不关心他人及周遭环境,只喜欢用手机自拍。以前摄影是探索外在世界,现在摄影变成顾影自怜;以前相机是人与外在世界沟通的桥梁,现在则变成顾影自怜的镜子。
 
  欧阳春艳:你认为一名摄影师最优秀的是什么特质?
 
  阮义忠:对我来说,优秀摄影师的特质,是能够从生活出发,寻找适合自己表现的主题,长期经营,把这个主题尽量做得完整,无论它在现下有没有热点,会不会引起讨论。
 
  机器并不是最重要的,无论手上有什么相机,只要把性能摸清楚、好好用它,机器就会成为肢体的一部分。若是一味追求机器性能的进阶,把相机当名牌、精品那样追求,作品不会进步。[NextPage]
 
  从传统价值找到生活态度
 
  对阮义忠的专访,是通过微博联系的。当我发出私信,心里着实没多大把握——毕竟,一位64岁的台湾老人,有着180多万粉丝,他有功夫给每个人都回信吗?没想到,一个小时后,阮义忠的回信来了,爽快同意采访,并告之邮箱地址。
 
  发出采访提纲后,便一直在微博上关注着这位老者。几天之内,他和妻子从台湾飞到兰州,再奔波到潍坊,摄影展开幕、讲座等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
 
  周日晚10时,阮义忠发来了私信:潍坊所住酒店的网络信号不好,用邮箱尝试了多次回复无果,我就在这里把文件发给你试试看,收到了请复。很多人都说阮义忠“高效”、“守信”,确实如此。
 
  但让我最惊讶的是,看到他的回邮,才知道这位老人家在2年前连电脑开机都不会,什么上网、微博,那更不用谈了。为了更好与读者、摄影爱好者们沟通,他才开始摸电脑,也学会了手机上网等“新技能”。
 
  “既然决定开微博,就要认认真真对待这件事情。”阮义忠说,“我们可以从那些传统价值当中找到生活的态度,我在自己的空间里跟农业社会里一样,凡事亲历亲为,规规矩矩、实实在在地和生活产生关系。”
 
  (编辑:刘颖娜)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