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按:我们人类的记忆并不十分可靠,这可以说是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事实。虚假与错误的记忆时常发生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记忆到底有多不可靠?在错误记忆形成时,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
早在四年前,麻省理工学院理化学研究所—个神经回路遗传研究中心就已经成功地在小鼠身上制造了虚假记忆,虽然人不是小鼠,但从进化角度来说,哺乳类动物基本的记忆形成机制在远古时期便已成型,记忆都是在海马体中一个叫“齿状回”的区域形成的。
不过,抛开多宇宙什么的解释不谈,这种虚假记忆看似无害,但万一拥有这种记忆的人出庭作证,导致无辜者入狱可怎么办……
菲奥娜·布鲁姆
如果有一段记忆感觉上跟你其他的记忆同样真实,你会相信它吗?如果其他人确认他们也记得这事儿呢?如果这段记忆被证实是假的呢?这种情形被自诩为“超自然顾问”的菲奥娜·布鲁姆(Fiona Broome)称作“曼德拉效应”(Mandela effect),因为她发现,别人跟她一样记得一件不真实的事,那就是南非民权领袖纳尔逊·曼德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死于狱中了。
这种众人共有的虚假记忆真的是源自所谓“来自母体的数据错误”(glitch in the matrix)吗?还是有别的解释能说清楚背后原委?
薛定谔的猫是否可以解释这种集体虚假记忆?
布鲁姆将这种记忆差异归于量子力学的多世界或多元宇宙诠释。量子力学中,不直接对其进行观测时,电子和其他亚原子呈现出波的衍射特性,而当观测时则只能看到其粒子性。本质上来说就是指这些粒子在被直接观察到之前是同时存在于多个地方的(译注:成功解释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早期的主要成就)。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在1935年用“薛定谔的猫”解释了这一奇怪的概念。这个思想实验说的是如果一只猫被放在一个装有放射性衰变探测器的封闭盒子里,一旦有衰变粒子触发探测器就会打翻毒药毒死猫,呈现波的性质的衰变粒子会生成两个同时存在的宏观现实:一个现实里猫是活的,另一个里面猫是死的。虽然说通过观测可以看到猫究竟是死还是活,但诸如1957年首次提出多世界诠释的已故学者休·埃弗莱特三世(Hugh Everett III)等部分量子物理学家则推断,这两个现实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存在于各自独立的、平行的宇宙之中。
但重要的是,多世界诠释是用来解释物理实验结果而非曼德拉效应的。尽管如此,布鲁姆还是坚信自己与他人共有的记忆并不是假的,而是认为她与这些人实际上处在一个拥有不同时间线的平行现实之中,他们不知何故就超越了我们其他人当前的时间线。
The Berenstain Bears?The Berenstein Bears?
就在最近,美国社交型新闻网站Reddit和其他一些网站上的网友发现了更多有关曼德拉效应的例子,包括认为系列儿童读物《贝贝熊》(The Berenstain Bears)的拼写应该是《贝呗熊》(The Berenstein Bears),美国喜剧演员辛巴达(Sinbad,本名David Adkins)在上世纪90年代演过一部叫《Shazaam》的电影。
“嗯哼?《Shazaam》?”(译注:图为电影《精灵也疯狂》(Kazaam)剧照,美国前职业篮球运动员沙奎尔·奥尼尔饰演的精灵)
不能否定的是,不管是否真的发生过这些事情,与他人共有的错误记忆的确存在。倘若不借用量子力学,神经科学能否为真正发生的事情提供一个说法呢?
有几个概念也许可以解释这些怪怪的事。首先必须记住,记忆是由大脑中储存记忆的神经元网络构成的。而大脑内记忆的物理位置通常被称作“(记忆)印迹”(engram)或者是“记忆痕跡”。在记忆巩固期,记忆痕迹从临时存储区(例如海马体)转移到前额叶皮质的永久储存区。
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海马(红色)的位置:心理学家与神经学家对海马的作用存在争论,但是都普遍认同海马的重要作用是将经历的事件形成新的记忆(情景记忆或自传性记忆)。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应该将海马看作对一般的陈述性记忆起作用内侧颞叶记忆系统的一部分(陈述性记忆指的是那些可以被明确的描述的记忆,如“昨天晚饭吃了什么”这样的关于经历过的事情的情景记忆,以及“地球是圆的”这样的关于知识的概念记忆)。
先前的学习为人类大脑创造了一个框架,使得相似记忆得以储存在紧邻的位置间。这个框架叫做“图式”(schema)。就此有一个证据来自2016年关于人类语义记忆的一个研究①,即有关想法和概念的长期记忆会缺乏个人细节。为了剖析这一地带,研究人员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揭示出相似词汇被储存在大脑的相邻区域,甚至在人类的大脑皮质层上绘制出一幅“语义地图”。另有一项新近研究证实②,与他人共有的记忆痕迹也是以这种相似方式从一个个体传递到另一个的。
虽然我们可能知道每当回想时相关的记忆就会被强化,但事实更为复杂。回顾一段记忆会重新激活组成记忆痕迹的神经元,进而刺激这些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连结。改变后的通路会再度稳定下来,实现了记忆的“再巩固”。
随着时间的过去,“再巩固”会通过加固神经连结、接纳新关联的连结来强化学习。
但是很显然,分离原本的记忆痕迹再将其重新组合在一起会导致记忆极易失去精准性。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在大多数美国人受教育的某个时候都会学到,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是开国元勋但并非美国总统。然而,当一项关于虚假记忆的研究在调查谁最容易被美国人认作总统时,受试者更多地错选了汉密尔顿为美国总统,而非其他几位确实曾任总统的人。这很有可能是因为神经元在编译关于汉密尔顿的信息时,通常都跟编译美国前总统的信息同时进行。因为神经元是“共同激发一并相连”(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的,过去的总统和汉密尔顿之间的连结渐渐越来越强以至于让你可能会错误地将汉密尔顿也记成是前美国总统。
有关汉密尔顿的研究也能帮助解释为什么很多人之间会共有错误记忆,比如说电影《Shazaam》。1996年有一部儿童电影叫做《精灵也疯狂》(Kazaam),沙奎尔·奥尼尔(Shaquille O'Neal)饰演其中的精灵。然而有些人错误地记成了90年代另有一部电影,由喜剧演员辛巴达扮演一个精灵,也许是《Kazaam》被误传为《Shazaam》吧。尽管从未有过这样一部叫做《Shazaam》的电影,但网上还是有数以百计的人声称自己记得这部电影的存在。
辛巴达在1995年还有一部《家有贵客糗事多》(Houseguest),电影海报上画着他把脑袋从信箱里伸出来,有可能被抽象地记成像一个精灵从神灯里冒出来一样
这有好几个原因。首先,大量的一般性关联增加了错误记忆出现的可能性。上世纪90年代,两部概念相近的双生电影同时面世是很常见的。辛巴达在1996年有另一部叫做《第一公子》(First Kid)的电影,确实跟《精灵也疯狂》(Kazaam)有相似的地方,都讲的是英雄来帮助一个任性男孩的故事。同时辛巴达在1995年还有一部《家有贵客糗事多》(Houseguest),电影海报上画着他把脑袋从信箱里伸出来,有可能被抽象地记成像一个精灵从神灯里冒出来一样。辛巴达是一个阿拉伯名字,水手辛巴达的故事经常跟遇到精灵有关。而演员辛巴达有着光光的脑袋和山羊胡子,跟大众传媒通常刻画的典型精灵形象也很相似。他更在其90年代主演的大量电影中打扮成一个精灵的模样,这一点对于形成他曾经饰演过一个精灵的角色的“记忆”一定也有贡献。除了为形成虚假记忆而打造基础的相似关联,这个例子中的其他主要元素都是虚构的,且极易被暗示的。
Reddit的网友EpicJourneyMan发文细说了自己上世纪90年代在一家音像店工作时关于《Shazaam》这部电影的事情。他在文中描述,自己买了这个电影的两张影碟,而且每当有租片的客人还回来时抱怨影片有损坏就会拿出来看一次作检查。他还进一步很细致地描述了电影的情节。
如果《Shazaam》这么一部电影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话,那他哪儿来的这些钜细靡遗的记忆?这就很有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东西,或者说大脑会通过增加不存在的事实和经验来试图填补起错失的记忆空缺。这跟说谎不同,这种虚构并不是为了欺骗,而且虚构的人是完全相信自己“记得的”那些细节都是真的。这种虚构与非常广泛的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包括中风、脑损伤、阿尔茨海默症、柯萨可夫综合症(Korsakoff syndrome,健忘综合症)、癫痫和精神分裂症等等,但这些问题也可能发生在健康的受试者身上(比如说那些有着“汉密尔顿是总统”的记忆的人就可以证明)。普通人会有虚构记忆的例子是随着年纪增长而增加的,这是由于包括海马体、前额叶皮质在内的内侧颞叶(medial temporal lobe,记忆存储区)的变化与年龄有关。这些大脑区域对于记忆的编码和检索非常重要,过去数十年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也显示,这些区域功能的下降可能引起错误的记忆。
虚构似乎在反复回忆时更为频繁地出现;换句话说,就像网友EpicJourneyMan,定期整理儿童影片还会通过不停地重看来发现是否有损坏,这样的人更容易从中虚构出一个特定的记忆来。
驱动曼德拉效应的有三分之一是心理暗示,人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是正确的。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实际上很可能是对既有记忆真实性的误导。这就是为什么律师在法庭上可以反对所谓的“诱导性提问”(leading questions),因为这种提问直接暗示一个特定的答案。举一个诱导性问题的例子:你记得90年代的电影《Shazaam》吗?辛巴达在里面饰演一个精灵。这个问题不仅暗示着这部电影确实存在,甚至还会给听者插入一个自己曾经看过这部电影的错误记忆。
相信曼德拉效应是平行现实存在的证据,或者说我们生存的宇宙是一个对母体出了错的模仿,这件事是挺有诱惑力的,可真正的科学家必须要通过证明这是假的才能验证自己其他的假说。鉴于已知的认知现象会导致与他人共有某些错误记忆,说我们当中有人是跨越当下的时间线,来自另一个宇宙,似乎不太可能。不管怎样,曼德拉效应是有关人类记忆很有趣的一个案例。对那些爱好探索精神世界的人来说,这个真实的案例要比我们的想象更加诡异。
注释:
①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2/n7600/full/nature17637.html
②http://www.nature.com/neuro/journal/v20/n1/full/nn.4450.html
文/Caitlin Aamodt
译/礼物
校对/石炜
原文/aeon.co/ideas/on-shared-false-memories-what-lies-behind-the-mandela-effect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编辑: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