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设计师谈上海图书馆东馆:如落于园林的玉石,开放明亮

2018-02-06 10:26:19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地块被绿色环抱。SHL发现,地块周边的文化区域和整个世纪公园面积加起来,基本相当于整个陆家嘴的大小,所以他们认为这就是一个城市规模的公园,由此产生了灵感,让图书馆如同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元素园林石一般,成为“悬浮在公园里的一块石头”。

1.jpg
上海图书馆东馆效果图


  采访者:钱雪儿


  受访者:陆蓉、Chris Hardie


  作为浦东未来重要的市级文化设施,上海图书馆东馆将于2020年建成。新馆毗邻世纪公园,总建筑面积115000平方米,馆内承载了大量公共空间,与已有的以藏书为主要功能的上海图书馆形成互补,其外观如同一块不断被雕琢的玉石。上图东馆设计方、丹麦SHL建筑事务所认为,新馆将体现未来图书馆功能“从收藏到联系”的转变。


  近日,SHL合伙人、建筑设计师Chris Hardie 和陆蓉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在上图东馆项目上,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明亮和开放的建筑,为上海创造一个可识别的城市文化地标。”


  丹麦SHL建筑事务所在全球拥有丰富的公共文化类建筑项目设计经验,其中不乏地标性图书馆项目。1993年,SHL的三位合伙人设计了其里程碑式的图书馆——被称为“黑钻”的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直至今日,SHL在世界各地建成了超过20个不同大小的图书馆。从第一个图书馆项目开始,SHL就将人的感受和需求作为核心,将人融入图书馆的各个空间。


  从藏书楼到开架阅览的图书馆,再到结合数字化技术和文化活动的当代图书馆,图书馆的功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成了从“书籍”到“交集”的转变,随着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图书馆所承载的体验功能变得愈发重要。SHL认为,图书馆应该让人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环境,由此而认识世界,作为设计者,应该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图书馆里找到自己的空间,并且让图书馆成为展示文化与艺术的平台。


  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地块被绿色环抱。SHL发现,地块周边的文化区域和整个世纪公园面积加起来,基本相当于整个陆家嘴的大小,所以他们认为这就是一个城市规模的公园,由此产生了灵感,让图书馆如同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元素园林石一般,成为“悬浮在公园里的一块石头”。这一概念也恰合“玉琢成器”之义:图书馆外观如同一块不断被雕琢的玉石,人在其中也将通过学习不断提升。图书馆外立面采用不同层次透明度的玻璃,远看像是石材自然的肌理。

2.jpg
SHL合伙人陆蓉与Chris Hardie


  “一座建筑如何与周围的场地形成互动,以及当人们接近场地时,建筑是如何进入人们的视线的,这无疑是我们工作中的两大先导。” Chris Hardie告诉澎湃新闻,SHL在设计时非常注重建筑与城市的互动,以及人感知建筑的方式。上图东馆的立面上嵌有四个大视窗,从很远的地方看,能让人感觉到建筑与城市在对话。大视窗里的内墙面则采用温暖色调的木材包裹,与外表面的玻璃立面形成反差,同时也使图书馆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公园建立了一种联系。


3.jpg
上图东馆内部的大视窗将提供丰富的景观视野


  上图东馆内部,垂直错落的开放式阅览空间围绕着一个大型中庭布局,连接着图书馆的不同功能区域,分别拥有不同的景观视野——东向世纪公园、南向新建图书馆公园,西北朝向浦东城市空间。内部七层的中庭空间层层退叠,周围由统一的木格栅包裹,楼层内许多开洞与中庭空间相联系,这一设计灵感来自太湖石,SHL将太湖石孔洞之间的不确定关系运用到图书馆中庭,驱使人去发现和探索空间。


  图书馆主体结构建于两个功能体块之上,其中一个将容纳1000席的表演场馆、展览和活动空间,另一个则为儿童专馆。两个馆区均面向一系列的景观庭院。上图东馆将提供读者图书阅览坐席近6000个、全开架馆藏约480万册,满足每年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读者需求,预计读者年接待量可达400万人次。开放后,上图东馆将承办不同类型的公共活动,而淮海中路的上海图书馆则更注重于学术性研究。


4.jpg
上海图书馆东馆内部,楼层内多个开洞与中庭空间联系,灵感来自太湖石孔洞


  记者:SHL在世界各地设计过不少公共图书馆,但是像上图东馆这样体量的图书馆项目是第一次。和其他项目相比,这样大体量图书馆的设计会有怎样的不同和难度?


  陆蓉:我们设计的每一个项目都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而我们研究和解决这些挑战的过程也是建筑慢慢被塑造的过程。这些挑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上,但也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功能,场地等等。上海图书馆东馆虽然比我们以往设计的图书馆都大,但是在设计中遇到的每一个挑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设计本身就是为挑战提供解决方案。比如上海图书馆在设计中庭的时候遇到消防的问题,防火墙的设置既是解决消防问题,又是围合中庭的空间元素。最终的设计是一个集空间、美学、消防、视线和材质等综合考虑的体现。我们希望寻求简洁直接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记者:上海图书馆前任馆长吴建中曾对新馆设计提出“20年内不落伍”的要求,SHL的设计是如何回应这一要求的?


  Chris Hardie:对于我们所有的项目,除非是临时建筑,我们始终关注建筑使用的持久性。对于图书馆,特别重要的是它体现了知识和文化的开放,是公众社交、展开互动和交流的场所。我们认为图书馆首先要有一个产生积极影响的空间,比如空间的比例,材质,光线等,以积极的方式创造影响我们认知的空间是很重要的。其次,考虑到需求的适应性,既要满足现在的功能,又要结合未来全球趋势的变化,以确保我们创造的空间是具体的,但又留有足够的灵活性,使图书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自我更新。只有物质和内容相结合,才能使图书馆几十年都保持鲜活的状态和始终被公众所喜爱。


  在上图东馆的设计中,除了结构和机电形成的核心筒之外,平面布局尽量开放灵活。对于有具体要求的空间,比如会议、培训等,我们采用隔断墙来分隔空间,满足这些功能的使用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书馆的功能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原先开放的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可以非常便利地对空间进行重组,而不影响建筑的核心筒。这种设计上的弹性可以让图书馆功能不断地自我更新。


  记者:上图东馆与位于淮海中路的上图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老上图相比,新馆承担了哪些新的功能?


  陆蓉:上海图书馆馆长和馆员团队对现有的上海图书馆与上图东馆的关系和角色有着非常具体的设想:两座图书馆相互扶持,叠加起来成为一个为上海市民提供从藏借阅到体验活动交流等各种图书馆综合服务的机构。和建设中的上图东馆一样,现有的淮海中路上海图书馆也是一座规模可观的建筑,面积为8.4万平方米,大量空间被用作书库,满足图书馆馆藏的需求,而馆内对公众开放的面积大约只占图书馆的20%。新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将与此相反,大约80%的面积开放给公众,正因为如此,它将有能力为上海更多的市民提供空间和活动的场地。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个图书馆是阴阳互补的,相互独立但又相互支撑。


5.jpg
设计师采用玻璃和木材两种完全不同的材料创造视觉反差


  记者:上图东馆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玻璃和木材为主,比如外立面不同透明度的玻璃和内部的格栅,能否谈一谈这两种材料在功能和美感等方面对整个建筑的影响?


  Chris Hardie:我们想要建造一座建筑,鼓励人们进入其中去发现。这个策略的一部分就是选择两种在色调和颜色上彼此截然不同的材料,这种不同创造了一种意外的视觉反差,但也允许我们以更强烈的方式去暴露图书馆的内部空间——这个空间就是立面上可以一眼看到的“大视窗”。大视窗里的内墙面用温暖的木材颜色包裹,与外表面的玻璃立面形成反差,同时也使这个空间和外部公园的树木建立了一种关联。


  记者:上图东馆的形象如同“悬浮在公园里的石头”,而SHL位于丹麦奥胡斯的Dokk1多媒体图书馆,在外观上则像“漂浮在入海口的冰片”,这种悬浮感是建筑造型呼应环境的一种巧合,还是SHL设计的偏好之一?您如何看待建筑的“悬浮感”?


  Chis Hardie:一座建筑如何与周围的场地形成互动,以及当人们接近场地时,建筑是如何进入人们的视线的,这无疑是我们工作中的两大先导。当一个项目规模很大时,比如Dokk1或上海图书馆东馆,在由远及近不同距离去感知建筑的方式就变得更加重要了。虽然Dokk1和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周边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港口,另一个是公园,但这两种情境的单一性又有相似之处——通过在入口创造更大的空间感,来处理大尺度的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同时在人的尺度上创造近人的亲密关系。悬浮的处理就是在有限的场地上把底层更多的空间让出,增大室外空间的手法。


6.jpg
上图东馆如同“悬浮在公园里的石头”,通过“悬浮”增大室外空间


  记者:从丹麦皇家图书馆到上海图书馆东馆,SHL在图书馆设计上有哪些不变的核心,又有哪些发展?


  陆蓉:作为建筑师,我们的工作是引导客户找到一个美观、实用和负担得起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客户理解和接受我们的专业知识,并且根据我们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些工作方法是我们在每一个项目上都践行的,但是项目本身要求的变化,地域文化的差异,驱使我们针对每一个项目做更多适应性的研究。在上图东馆项目上,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明亮和开放的建筑,为上海创造一个可识别的城市文化地标。


  记者:在上图东馆的设计中,SHL的斯堪的纳维亚传统是如何与上海本土的环境相结合的?


  Chris Hardie:在许多方面,上图东馆的项目体现了北欧建筑传统中的民主、福利、美学、光线、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这些也都是目前中国政府和人民关心的愿景,而且和浦东的发展目标也很契合。图书馆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机构,也许也是最重要的免费公共空间——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它是非常民主的,它服务于所有的市民。 在上海浦东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图书馆外部清晰的轮廓,有意与周围树木环绕的公园形成对比。图书馆在城市尺度上就像一块玉石座落在中国园林中。这个想法本身就来源于浦东这块特定的场地和它周围的大公园。


7.jpg
上图东馆设计草图


  记者:您在之前的城市空间季讲座中提到,上图东馆体现了未来图书馆“从收藏到联系”的转变,这是否也是SHL在图书馆设计中的一个共同点?为什么图书馆需要承担建立联系的功能?


  陆蓉:“从收藏到联系”是我们用来定义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术语,它是我们多年来在不同图书馆项目上调查和研究的结论。然而,这并不是我们作为建筑师创造的现象——这反映了世界图书馆的现实和许多图书馆员的信仰——一个图书馆是关于人的。我们获取和吸收信息的方式在改变,但一直不变的是人的存在。社会进化和我们彼此互动的方式,加速了我们学习的能力。因此帮助人与人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快更直接地获取信息和知识。而这一点正是图书馆的主要功能。


  记者:SHL的建筑往往会和艺术家进行合作,在上图东馆中是否也会有这样的合作?


  Chris hardie:建筑和艺术的结合自古相伴,无论东方古建筑中都可以找到。公共文化建筑融入反应时代和地方文化特点的艺术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在欧洲设计的每一栋文化建筑中都可以找到艺术家的创作。这些艺术品通常是为特定的建筑空间所创作,甚至创造了空间本身。在上图东馆的项目上,我们也很期待和杰出的艺术家合作,让建筑超越物质,让空间成为精神的场所。


  记者:您说过图书馆应该建立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上图东馆将如何实现这一点?


  陆蓉:人与城市的联系是通过建筑的空间转换实现的。建筑是城市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人和城市对话的媒介。通透的立面和开放的内部布局帮助人从更多不同的视角阅读到城市和周围的景观,开阔的屋顶花园和周围公园几乎连成一体,解放了建筑空间对于人的束缚和局限,让人更加直接地融入自然和周围地城市。而人与人地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建筑里的积极空间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持久,丰富多样的活动和体验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联系平台。


8.jpg
上图东馆开阔的屋顶花园与周围公园几乎成为一体


  记者:上图东馆结合了不同的功能,以及为不同人群设计的阅览室,如何让这些丰富的内容组织在一起并且彼此联系?


  Chris Hardie: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不分年龄和阶层的, 是一栋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建筑。 年幼的儿童,年长的老人,高校的学生和年轻的上班族等等都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如何让这些不同特点的人在图书馆都能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场所、并乐于去探索更多的图书馆空间,这些需要我们对各种人群,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做详细的研究。我们的设计必须尊重这些特点来规划空间和调整动线关系,最终使图书馆内部的各种动线相互支持,并且通过积极空间(比如中庭)的影响来鼓励和激发人们寻求更好更有趣的空间体验学习的乐趣。


9.jpg
上图东馆内部中庭草图


  记者:图书馆的功能经历了从藏书到开放阅览、再到交流的转变,在您看来发生这些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陆蓉:如前面所述,图书馆的功能反映了一个社会人们交流和互动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演变,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正在发生飞速的变化。中国最早的图书馆是藏书楼,属于社会精英阶层;在公共图书馆出现之后,开放阅览就产生了,而现在前沿科技的发展又把阅读的方式提升到另一个层面,这些转变并不只存在于图书馆里,更不是建筑师的创造,它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演变发展而变化的。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