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劳伦斯·何浦林: 香格纳开启更国际化的“西岸时代”

2016-10-27 11:16:32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彭菲

   
随着第一批西岸文化机构如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的日益活跃,上海西岸完成了文化产业的初步尝试与雏形。

1.jpg
香格纳创始人劳伦斯·何浦林


  采访者;彭菲


  受访者:劳伦斯·何浦林


  【导语】随着第一批西岸文化机构如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的日益活跃,上海西岸完成了文化产业的初步尝试与雏形。近期,几家画廊相继宣布进驻西岸,其中包括创立20年的香格纳画廊。


  香格纳画廊始于1996年,是上海乃至中国历史最久的当代艺术画廊。在20周年之际,画廊宣布将于11月9日迎来西岸空间开幕展“Holzwege”。“Holzwege”有一长串华丽参展名单:陈晓云、丁乙、郭熙&张健伶、耿建翌、韩锋、黄奎、约尔格·伊门多夫、林科、李明、李山、梁绍基、梁玥、刘月、刘成瑞、马库斯·吕佩尔兹、欧阳春、邵一、孙逊、王友身、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徐震—没顶公司、余友涵、杨福东、杨振中、曾梵志、赵洋、章清、赵仁辉,张恩利(按照姓氏首字母)……


  上述艺术家无一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一员,而发现、并培育其市场价值的香格纳画廊,不仅见证中国当代艺术家走出上海(中国),进入国际的过程,也经历着上海画廊从无到有,一级市场从零开始的艺术江湖。


  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画廊风云,从香格纳开始。近期,记者专访了香格纳创始人劳伦斯·何浦林(Lorenz Helbing)。


  记者:在创立香格纳之前,您主要做什么工作?


  何浦林:我是1985年第一次来中国的,当时在复旦大学读中国电影史。1989年年毕业后,我回到苏黎世,做了一份和艺术不相关的工作。1992年至1994年,我在香港万玉堂画廊工作,开始接触到一些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比如吴冠中、陈逸飞等。1993年,“后89”艺术展让我印象很深,我在展览里认识了曾梵志、丁乙、李山等艺术家,后来又去了威尼斯双年展。当时,香港画廊不多,除了万玉堂,印象比较深的也就是汉雅轩了。绝大多数学过美术史的人也不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只有一些眼光比较开放的欧洲人对中国艺术家感兴趣,但他们除了在香港看展览,也没有其它机会进一步理解艺术家的作品。所以我想,要了解中国艺术家,为什么不来中国开一家画廊呢?抱着这个想法,我来到上海。


2.jpg
1997年 劳伦斯·何浦林与Anne Heseltine女士在波特曼酒店走廊


  记者:当时中国艺术生态是怎样的?为什么选择上海,而不是其它城市?


  何浦林:当时中国做当代艺术展的地方几乎没有。所有的展览地方很分散,好像今天忽然有个展览了,几天后就没有了,过几个月又在另一个地方开始了。所以,我成立画廊的初衷,是想找个稳定的地方让艺术家放作品,也让想要看艺术展的人有稳定的地方看展览。


  北京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但我还是选择上海有几个原因。一是我在上海呆过几年,熟悉这个城市。二是我知道上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是文化中心。当时上海和国际接轨,并且和国际同步的,比如好莱坞上映不久的电影,一个月后会在上海播映。


  三是考虑到上海的发展可能性,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已建立了一定的艺术格局,城市规划上也领先上海,有很多高楼,但上海当时和我毕业时没什么改变。别人和我说:“不要来上海,上海什么也没有。”但我回:“是的,1994年上海不是最现代的,但上海会改变,上海有未来。”


3.jpg
1997年,Anne Heseltine女士到访香格纳画廊


  从左至右:周铁海、计文于、丁乙、浦捷、Anne Heseltine女士、何浦林、薛松、申凡


  记者:回到上海后,您如何筹备画廊的?


  何浦林:我来上海最早的目标,不是一定要做那些已经出现在“后89展”中的艺术家,因为他们已经很有名了。我当时想找的是“下一代的艺术家”,所以我在和他们合作的同时,我也在努力找一些艺术家。那时,上海没有画廊,很难在一个展览上认识艺术家,刚认识一位,就要问他们是不是认识其他艺术家,有些人会介绍,有些人不会。现在想想觉得不可思议,但当时就是这么积累下来的。1995年,华山美校有个展览,我又认识了几位,之后开始真正选画廊的地方了。


  记者:怎么会考虑波特曼大酒店的?


  何浦林:当时上海没有其它五星级酒店,波特曼(大酒店)就是上海的中心。我当时没有钱,想找个又在市中心、又能免费的位置。朋友介绍:“波特曼2楼有个空墙壁,你去问一下。”我就去了。事实上,在刚回上海的一年里,我四处打听有没有合适的位置办展览,在朋友家、在自己家都做过展览。那时,我问的最多的,就是“你认不认识艺术家”,和“你空间有空着的墙吗”。


  记者:后来怎么说服波特曼在二楼开画廊的?


  何浦林:我就说,你这块墙空着,我用来挂画好不好,免费。当时酒店总经理也是瑞士人,他喜欢艺术,就同意了。


4.jpg
艺术家曾梵志在香格纳展厅现场


  记者:当时画廊是什么样的?


  何浦林:就是两面墙,一把椅子。墙还是大理石的,所以不能直接挂画,要用5米长的钓鱼线挂画,有一点点风,画就动了。展览时间,是随着酒店走的,早上十点到晚上十点。


  记者:举办第一场展览后,有人买画了吗?


  何浦林:其实是有的,在上海的外国人买的。


  记者:香格纳在波特曼开了三年,当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何浦林:我记得有一次我从 ART DIARY 上知道一些国际重要从业者的信息,我用打字机,以“Dear”开头,给每个人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我在上海波特曼开了个画廊,有兴趣请来看一看”。我差不多写了300封信,只有一个人回复我了:哈罗德·泽曼。他说,有意思,stay in touch。我当时很感动,你想,要是遇到一个陌生人,傻乎乎地和你说,他在酒店开一个画廊,大部分的人不会回答。所以泽曼真是厉害。后来,小汉斯、尤伦斯夫妇都已经来看过了,古根海姆的人来过。


  记者:这些海外知名的策展人对当时的中国艺术家了解吗?


  何浦林:其实还是不了解的,我记得有人看了余有涵的作品,以为他是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其实他已经坚持创作十几年了。


  记者:如果他们想看其它作品,但画廊里没有,当时如何处理?


  何浦林:一般来说是通过网络。香格纳画廊从1996年就开始想要建立相关网络,1998年正式上线了。我记得泽曼来上海时,花了两天在网上看香格纳艺术家的资料。


  记者:香格纳早期的藏家有哪些?


  何浦林:早期最重要藏家的是尤伦斯夫妇,如果不是尤伦斯每三、五个月来一次上海,我们画廊开不下去。


5.jpg
2000年4月 香格纳复兴公园内 魏光庆个展现场


  记者:什么时候搬去PARK 97的?


  何浦林:1999年,我们搬去了复兴公园park 97。我们终于有个独立空间了,我配了一把钥匙,自己开门、关门。当时空间约100平方米,地方很小,但也没有其它选择。在纽约,可能没人要开100平方米的画廊,但在那时的上海,可能还是最大的。


  记者:当时在苏州河有个仓库?


  何浦林:其实大约在1997年的时候,我们在复兴公园已经有个空间挂一些作品,1999年正式变成画廊的。后来,我们在苏州河有个约1000平方米的仓库。因为,当时大部分的艺术家没有工作室。他们既要在很小的地方画画,又要保存作品,这是很难的。我记得在双年展看到一个艺术家的油画,到他家请他拿给我看,他说,放不下,扔掉了。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开了个仓区,我和他们说,你们把作品放我这儿,不要扔掉。


6.jpg
香格纳主空间外景图


7.jpg
香格纳H空间外景图


  记者:香格纳是最早去M50的画廊。当时出于什么考虑搬家的?


  何浦林:最早2002年,M50的16号(现主空间)开始作为新的作品仓库,同时也做一些展览,但当时主要的展厅还在复兴公园那里。到了2004年,18号楼(H空间)已经开始做展览了。





2004年,施勇个展“天上·人间”现场


  记者:搬到M50后,给画廊带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何浦林:从16号到18号楼,香格纳一直同时运作几个空间。比如,在2002年,我们在16号楼(当时还是作品仓库)举办了魏光庆个展,同年还在复兴公园空间举办了丁乙&申凡、薛松、浦捷、邬一名、汤国、李山的个展。2003年,我们在上海美术馆为曾梵志举办油画展“我/我们”,同年还在复兴公园举办郑国谷、冯梦波、梁玥、刘建华、向利庆、宋涛、薛松、王兴伟、计文于、浦捷个展。所以你可以看到,一直在2005年关闭复兴公园空间前,香格纳始终保持比较稳定的频次,在复兴公园和M50的空间为艺术家举办展览,同时把他们带到更多平台里去。


10.jpg
香格纳北京空间外景图


  记者:2007年起,香格纳开始考虑在北京新增空间,当时考虑进驻北京的原因是?


  何浦林:当时整体的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好,香格纳也已经做了10年了,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就想,是不是要去北京试一下。


11.jpg
2000年6月 香格纳画廊首次参加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记者:实际上,香格纳在2000年就参加了巴塞尔艺博会,是国内最先接受海外市场考验的画廊。


  何浦林:谈到这个我要感谢周铁海,他是第一个鼓励我去国际艺博会试试看的艺术家。最初,我只是想在上海开一个画廊,但铁海和我说,要做,就做好,做国际画廊。后来,很多艺术家也一起讨论,他们都对参加国际艺博会感兴趣。在申请巴塞尔之前,我试着申请小型的艺博会,因为我不敢直接申请巴塞尔——我当时所有申请资料都显示着,香格纳是一家在酒店开的画廊。不过,那些规模相对比较小的画廊没有通过,反而是巴塞尔给我们机会,这可能是因为,那些重要的评审都曾来看过画廊,他们不挑地点,而是看作品本身。


12.jpg

13.jpg
2006年 丁乙10年回顾展“经纬线”


  记者:就像您说的,从2000年起,香格纳参加了不少海外重要艺博会,这对之后在新加坡开设画廊有促进作用吗?


  何浦林:过去十年,大家开始知道、理解中国艺术家了。选择在新加坡开设画廊,是因为那边的人口环境更复杂,文化环境更多元化,这是香格纳走出中国,扎根亚洲的机会,但它的复杂对画廊也是一种挑战。我们不再能从藏家的国籍、学术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单一甄别他们的收藏喜好了,新加坡的土壤还要继续培养。


  记者:去年,香格纳搬至西岸,您如何看待西岸艺术群落在未来的可能性?


  何浦林:从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到现在已经进来的几家画廊,可以看出西岸在选择机构上是很当代的,很有态度的。进驻西岸的机构都非常专业在做当代艺术。它是上海当代艺术(机构)的未来。


  本文图片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