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许仲敏:荒诞现实的魔幻呈现

2016-04-20 15:42:44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许仲敏的作品一直在呈现一种虚构的乌托邦,表达的人类对乌托邦的体验和信念,他呈现的是一种庄严的仪式,一种趣味的游戏,一种优美的戏剧和一种跨界的艺术。




《罂粟NO.2》

  采访者:陈耀杰


  受访者:许仲敏


  2016年4月9日,许仲敏同名个展在白盒子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许仲敏沉淀五年之后的全新呈现。步入展厅犹如置身于废墟现场,或者是施工的工地,满地的砂石,旋转的机械装置,非常的绚丽,用光纤组成的教堂,很怪诞的玻璃器皿,所有一切组成了一个非常魔幻的空间,在这里可以看到艺术家许仲敏运用了过去的一些经验和手法,同时又加入很多场景的东西和中国现实的东西,还有一些精神性的呈现。


  许仲敏的作品一直在呈现一种虚构的乌托邦,表达的人类对乌托邦的体验和信念,他呈现的是一种庄严的仪式,一种趣味的游戏,一种优美的戏剧和一种跨界的艺术。他的作品是对现实的视觉过滤和升华——以超真实的方式来诠释生命的神秘和“不可抗力”的特性,并与观众共同分享对世界的体验。


  如同他的《桥》、《转山》、《蛋形》、《隧道》、《云》等等作品所呈现的那样,在光怪陆离的声光电媒介背后,是艺术家对生命、科技和人类的思考,是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它们一方面暗喻一种自我解救的精神修行过程,另一方面则表达了未来主义式的运动之美,这次展览让我们看到,许仲敏的创作步入幻象与感知的另一条路径,视线从单一的机械装置,转向含混的空间感知。


  关于此次展览,许仲敏在谈到时表示:“个展对我来说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这次在白盒子展览可以看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是对生命感知的呈现,我们面对的生存环境,雾霾、污染、高房价、毒食品、拆迁等等,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所以我想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身处这样的环境,有一种很奇怪的状态,大家每天都在追求着什么,但又好似什么都没有追求,既荒诞又虚幻,所以我就把这种经验揉揉、磨磨就呈现出来。 ”


  许仲敏助光线、机械、声音和建筑的共同作用,将空间变化成为一个由物质和隐喻组成的双向世界,营造出现实和幻象叠加的感知体验,使观众去重新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它映射现实中的不堪与灾难,指向精神的无限,命运的不可抗拒。


  记者:首先想问的是这次展览的一个背景,也是11年到现在有五年的时间了,这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为什么选择在今年呈现这样的一个展览,感觉跟您之前的作品还是很不一样的。


  许仲敏:这五年我一直在思考,生存环境的变化,自己生存状态的不断调整,对过去的梳理以及如何将新的体验融合在一起,做个展是一间很严肃的事情,自己的创作语言要非常的清晰,不像是挂一个东西在展厅,或者放些什么在展厅,这次展览和策展人前前后后讨论了近一年的时间,我想要它呈现的尽量丰富多元。


  我所办的展览,与所在地的场景和语境有很大的关系,早期的作品,更多的是对生命、人的存在的追问,不同的场景中呈现方式也不同,比如2011年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个展,展示了一些大型装置作品,《桥》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件12米长,由金属组成的铁桥,锈迹斑斑,具有工业革命的象征意义,呈现了工业革命下人的生存困境,由机械组成的钢铁社会对人性的打压,也很像今天的信息网络,无形中控制了人的一切,我们被这些外物裹挟这往前迈进,但究竟未来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就像我作品中的人,相向而行,但永远不会有交集。如果说《桥》是对人自身生存境遇的思考,我的另外一件作品《罂粟》则是对生存环境的思考,罂粟花非常的美丽,但是它有毒,如同我们这个社会,看起来非常的繁华,但实际上已经千疮百孔


  此次在白盒子展览可以看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运用了过去的一些经验和手法,同时又加入很多场景的东西和中国现实的东西,还有一些精神性的呈现,比如动态旋转的机械装置,一个很荒诞的像废墟一样的现实场景,展场的中心是由光纤组成的教堂,在中心的两边是很怪诞的玻璃器皿,可以发出很多声音。


  记者:确实很丰富,既有您之前《转山》那样的作品,又有教堂、废墟这样映射现实的设置。


  许仲敏:白盒子的空间就像是一个教堂,置身其中就像在希腊或者是什么地方小教堂的感觉,作品和空间的关系很重要,它们是有机的一个整体,这个空间对我来说适合这种方式来进行呈现,这种方式也很重要,公众进入到这样一个场域之后,他们也将会是作品的一部分。


  记者:教堂、玻璃装置、废墟与您的机械装置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许仲敏:作品主要呈现的是对生命的一种感知,我们面对的生存环境,雾霾、污染、高房价、毒食品、拆迁等等,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所以我想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身处这样的环境,有一种很奇怪的状态,大家每天都在追求着什么,但又好似什么都没有追求,既荒诞又虚幻,所以我就把这种经验揉揉、磨磨就呈现出来。


  记者:这件作品您在创作时,最初的想法是怎样的?


  许仲敏:我原来是学版画的,后来又做装置、录像、电影,最终又回到机械装置,将这些经验融合在一起,制造一个具有视觉感的场域,即强调媒介的“物性”特征,又重视“物”所置身其间的“场地”,强调观众与物、空间所形成的“剧场”或“场域”关系,以文化、审美方面的价值,将作品转化成为具有地理学、文化学、政治学意义上的社会空间。


  记者:这件作品与您之前的《转山》、《蛋形》、《云》、《隧道》等作品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许仲敏:是一条线下来的,除了刚才讲到的《桥》,后来的《蛋形》包括《云》、《隧道》等,都是后现代社会广泛运用金属材料创作,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比如《蛋形》,里面有生命,但是孕育在金属里面的生命,《隧道》仿佛置身于另外一个空间,一个三分的隧道人都往里走,但他们永远走不到一起,这次的作品也是这样,最终还是把自己长期关注的生命形态的东西,我们现实图景以虚幻、荒诞、相互错位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现实社会,实际上也不是现实。


  记者:在您的作品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形象就是没有具体属性的“人”,这点您是如何思考的?


  许仲敏:人是一个生命体,把这个生命体放在生存空间环境里来思考,是我一直感兴趣的事情,当我们把文化和很多东西抽离出来,仅仅是生命在一个环境里面,我非常感兴趣的就是那种体验,就像这次展厅两边的玻璃,有一种废墟里面长出怪异的罂粟花的感觉,拆得烂烂的废墟里突然出现很绚丽的花,非常的荒诞魔幻。


  记者:感觉您在国外学习期间的作品非常的具有温度,比如《面孔1997》,但回来之后就变得非常理性,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


  许仲敏:当你远离文化母体之后,会突然看的非常清楚,同时也会有一种失落和距离感,自己所经历的文化经验,无时无刻的都在影响着自己,有距离但是又离不开,就是这种感觉,《面孔1997》也是在这样的情绪下创作的,当时我的外婆90多岁了,我跟她聊她的生活,实际上聊的是距离,她原来的生活跟我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


  记者:非常有距离感地看待一些东西?


  许仲敏:有一段时间我把个人情绪的感觉放得太重,后来很喜欢把对生存环境感知和生命的感受放在作品中,回来之后开始思考自己,思考生命,作品有图像,有雕塑语言,有电影语言,跟我自己有距离。


  记者:谈到生命经验每个人都有,但是如何把这种生命经验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还能言之有物,这其实挺难的。


  许仲敏:非常难。


  记者:您一直强调荒诞或者说是幻觉,您这次展览也非常荒诞和魔幻,您为什么这么喜欢荒诞、幻觉的东西?


  许仲敏:现实生活是一种形态,精神生活又是一种形态,至于哪种才是真实很难讲,就像我的作品《梯子》,外面看起来就是一个铁通,但是当你看到它内部的时候,会发现别有洞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导着观者进入到一个更高的思维层面,艺术家与观众之间存在着一种很微妙地关系,与社会和观众之间通过作品来进行对话,这本身很有意思。


  记者:您的创作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许仲敏:我的作品一直在深挖精神性的东西,但并不是像视觉层面呈现的那样,不管是宗教还是精神诉求,都与我的生存经验有关,就像这次展览呈现出来的荒诞感,既是我们当下的生存现状也是我们的精神现状。


  记者:这是您积淀了五年的一次展览,这五年来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许仲敏:坚持在现实中挣扎、生存。生活的经验和现实的变迁给我带来很多新的启示,自己在修炼自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五年。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