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何古易:中国藏家如何看待西方古典大师?

2016-04-05 16:24:41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2016年2月,为了两幅罕见伦勃朗的名作,佳士得历史上首次联合跨国收购,伦勃朗的两幅肖像画最终由法国、荷兰两国联合收购,共计1 6亿欧元。

1.jpg
伦勃朗肖像画

  采访者:王歌


  受访者:何古易


  2016年2月,为了两幅罕见伦勃朗的名作,佳士得历史上首次联合跨国收购,伦勃朗的两幅肖像画最终由法国、荷兰两国联合收购,共计1.6亿欧元。刷新了古典大师作品的成交价。佳士得古典大师部门主管何古易几次来华,无疑是看重了华人市场对古典大师日益高涨的兴趣。2016年4月古典大师板块的春拍将在纽约拉开帷幕,何古易特地以“革命”为题材策划了一场晚间拍卖。


  记者:伦勃朗的肖像画创出了古典大师门类的最高价。您能给我们透露其中交易的一些细节吗?


  何古易:我大概在一年多以前看到这两件肖像作品,它们被悬挂在罗斯柴而德家族巴黎庄园的卧室内。后来罗斯柴而德家族做了一个决定:把这两件作品卖出去,并且委托佳士得私下处理这宗交易。他们希望这两幅作品能够进入如博物馆这样的公共收藏领域,只有这样,艺术品才可以被公众所欣赏。我们答应了这一要求,这两幅肖像画的最终成交价达到1.6亿欧元,成为古典大师有史以来无论参与公共拍卖,还是私下成交,都是价格最高的,并且刷新了世界纪录。就伦勃朗的作品来说,这两幅肖像画是非常特殊的,因为它们是伦勃朗作品中唯一完整的肖像作品。创作这两件肖像作品是为了庆祝这对夫妇结婚一周年。之后这两幅作品被卖给了卢浮宫和荷兰国家博物馆。法国非常希望伦勃朗的名作可以一直留在法国,但相对于1.6亿欧元的价位显然太高了,所以不得不做出了妥协。虽然两幅作品的所属权一个是法国一个是荷兰,但两家博物馆均表示不会让这两幅肖像画“离婚”,创造一个永远相聚的气氛,它们会首先在荷兰博物馆展出。


  记者:人们普遍认为,多数的古典大师的作品在博物馆的展示厅中,或者收藏于像罗斯柴尔德这样的大家族中?


  何古易: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确实,很多的古典大师的经典之作都被收藏在各大博物馆里,或者是一些古老的大家族中。但是每年佳士得都会卖出1000幅左右的古典大师作品,另一家国际拍卖行估计也有这样成交数量。这样算起来,一年大概有2000-3000幅古典大师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中流动。当然这仅仅是拍卖的数据,画商那里每年也有很大量的交易。总的来说,估计一年古典大师作品的易手量约达到5000-10000幅。


  在此我要纠正许多人长期持有的错误的观念,总认为我不买古典大师的作品,是因为市场中找不到好的古典大师的作品。有趣的是,许多古典大师作品并不出自博物馆,也非大家族的收藏。剔除佳士得、苏富比提供大量此类作品,来自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的一些拍行同样经常能收到一些并非显贵家族的重要东西。也许提供者并不知道自己拥有的是什么样的作品,或者有的人家并不是收藏世家,仅仅有一幅或两幅作品并不能引起他们关注,然而进入流通的古典大师的作品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


2.jpg
雅克·路易·大衛(1748生于巴黎,1825卒于布鲁塞尔)《維斯塔貞女》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很多古典大师的作品都是被定制的,因此存放于原有藏家的手中,与后来转移到其他收藏者人手中意义大不一样?


  何古易:你确实可以这么说,就比如我们刚刚私洽成功的伦勃朗画作,最初就是为一对夫妇的结婚周年而定制的。当然了,相对于这对夫妇及其他们的后人,后面获得此画的人显然有区别于前者的收藏意义。


  在14世纪早期,当时的艺术家仅仅为自己画画,他们并不知道最终谁会买他们的画作。后来随着意大利、法国等艺术市场的兴起,大概是14世纪延续到19世纪,艺术家们开始越来越多的为市场而作画或者说为需求者定制绘画。当代艺术家如罗斯科也会为某一藏家定制作品。当然了,今天绝大多数的艺术家还是为自己或者为画商作画。兴许会有些不一样,但并不是绝对的。但即便是定制作品,只是意味着委托人欣赏某一画家的作品,但并不意味着委托人可以去告诉艺术家:你要涂蓝色或者黄色。艺术家还是有非常强的自我主观意愿,一些艺术家如米开朗基罗,无论你是富商、还是权贵,他都不会妥协,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作作品。


  记者:古典大师早已远离了这个世界,与在世艺术家的作品相比,鉴定真伪的问题通常是如何解决的?


  何古易:确实相比现当代艺术,古典大师鉴定真伪比较麻烦。但是对于古典大师来说,尤其是比较著名的大师如伦勃朗,一般都有非常详实的文献或展览资料,据此可以从这些文献资料中看到他于什么时间创作了某件作品、为谁而创作、作品呈现什么样的面貌等等,描述得非常详细,成为最主要的鉴定依据。当然,我们也会借助科技手段,假如画作创作在木板上,就可以鉴定这个木头是什么时候被砍伐下来的,或者绘画颜料是什么时候制作出来的。但这些只能是辅助手段,他不能确切地告诉你这就是伦勃朗的作品或者为鲁本斯所创作,关键还是要依靠文献。


  记者:说说中国市场或者中国藏家,他们是怎么看待古典大师的作品?如果是藏家,一般会收藏和挑选什么样的作品?


  何古易:中国市场对于我们而言是非常新兴的市场,我也是近几年才开始频繁的往大陆跑。虽然每个藏家的口味都会有所不同,但总起来看,我感受到大家对于古典艺术很积极的反响,主要表现在他们都很愿意去了解古典大师的作品。如果非要说出几个特点,我觉得首先,中国藏家一般非常喜欢“老”的东西,或者说“到代”的东西。我以为中国藏家比较在意年代,另外中国很多艺术家希望从传统中吸取营养——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传统。我们经常会有一些习惯性的偏见,在我没有接触中国藏家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藏家会喜欢风景胜过人物题材,因为你看中国画作中很多风景画。但是接触之后我才发现,中国人并不喜欢我们的风景,他们喜欢自己传统水墨的风景。相反的,他们反而更欣赏西方的人物画、肖像画。他们不一定要知道画作背后的故事,但是他们可以去欣赏。甚至一些宗教题材,我们开始以为中国人不会理解,但其实他们并不在乎背后的含义。至今我们已经卖出过不少很重要的古典大师作品给中国藏家,有伦勃朗、鲁本斯等等。


3.jpg
西奧 多·傑 利柯 (1791年生,1824年卒于法國)《丽达与天鵝》

  也许与西方有一些不同,中国古典画作,有太多的赝品,后朝仿前朝的,有的仿得好,有的仿得不好,这似乎是中国的文化。但是西方古典大师则不同,如果说这是某某的画作,我们是能够担保的,我们研究的非常仔细,几乎不可能出错,所以鉴定真伪对于古典大师来说不是最大的问题。


  记者:如今艺术市场处于调整之中,各个品类的市场起落有别。如果让您形容今天的古典大师市场,您觉得他是出于低潮期,还是处于顶峰阶段?


  何古易:看你如何去比较,但是总体来说,我觉得古典大师的市场被严重低估了。今天对于买家来说应该是个好机会,因为还有很多精彩的作品在私人手中,还是可以用非常合理的价格来购买的。现在战后艺术是最火的板块,但是我觉得当藏家们买够了战后艺术的时候,他们想要更有趣的收藏组合,就会往前追,去反思到底是谁影响和启发了这些战后艺术家。那么很自然的,印象派与古典大师都会进入他们的视野。


  记者:古典大师的市场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被低估?主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何古易:古典大师曾经是艺术市场最大的板块,风头开始被其他品类所抑制主要是从日本人开始大量购进印象派开始。上世纪末,印象派开始风靡并占据市场首位,后来从纽约开始,全世界刮起了战后及当代艺术风潮,这个时候连印象派也开始显得有点“过时”了。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量”的问题上,人们发现有成千上百张沃霍尔,你可以随便挑;你当然同样可以去找伦勃朗,但是你却没有什么可以挑选的余地。显然,现当代艺术的数量很充裕,你只要钱袋够饱满便可以随便挑。同时,我觉得藏家的组成也发生了变化,几十年前的藏家还是相对单纯的,他们并不对画作的“再出售”有任何兴趣,只想收藏而已。而今天的藏家则对如何从艺术市场中赚取一笔丰厚的利润更感兴趣。因此,现当代艺术的某些特性比较符合他们的需要。人们青睐现当代艺术,更多的是推测、猜测,而不是真正的收藏。


  记者:就中国古代书画而言,作品的质量千差万别,不知道西方古典大师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


  何古易:完全一模一样的问题,所以收藏古典大师作品其实门槛是很高的。但是我们的每一场拍卖都是绝对保证质量,每一幅画作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几乎是20张里面选一张出来。


  记者:古典大师的拍卖如今在伦敦和纽约最集中,您觉得两地的市场有差别吗?


  何古易:还真是有一点的。最初古典大师在伦敦卖的比较多,因为资源在欧洲相对集中,对于英国或欧洲市场来说,更多的兴趣集中在17、18世纪荷兰的艺术家。而对于美国来说,有更多的博物馆,无论是国家大型博物馆,或者是私人的新兴的博物馆,美国及整个北美地区的量远超欧洲,所以他们更喜欢经典的大师之作,学术性很强。另外美国有很多的战后及当代艺术的买家,这类买家也会买古典大师的作品,他们往往喜欢带一些挑战性的,选择一些不确定性的作品,这是和欧洲有所不同的地方。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