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陈希全:发现“潜力艺术家”

2015-02-10 15:11:32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作者:贾可

  采访者:贾可

  受访者:陈希全

  “新水墨”及“新文人”作品,现属于当代艺术品收藏的重要门类,总有一批藏家是最早开始收藏这个门类作品的。藏家及画廊主陈希全从05年“新水墨”门类及朱新建作品在市场上并不多见的时候,就开始收藏这些在当时属于绝对“新锐”水墨作品,从最早的单纯收藏到现在经营一家画廊开始介入市场。就收藏经验及判断艺术品收藏价值的观点,陈希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艺术品和其他商品不一样,其他商品要算回报周期的,艺术品没有固定的回报周期的,弹性很大,和人的感情和考虑深度有直接关系的,收藏群体会突然会从一个点上达成兴奋点的重合。”

  从“朱新建”开始

  记者:陈老师的收藏很多,能介绍一下收藏的体系么?

  陈希全:我的收藏主线是新水墨新文人两大门类及学院派的中青年画家作品,包括“七零水墨”的一些艺术家的,是从05年左右开始收藏的。05年左右这些艺术家正在突破传统,个人的风格开始显现出来,在当时已经很可贵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作品在我看来有感动人的地方,并且从技法方面是在继承传统并带着西方的因素,这两点吸引了我。

  记者:朱新建的作品现在广泛受藏家及画廊关注,但是05年的时候还没有这种关注度,您当时是怎么发现朱新建作品的?

  陈希全:我现在的收藏思维,就是从收藏朱新建之后总结出来的。10年时候,书画交易市场已经非常活跃了,很多画家的作品价格已经非常有诱惑力了。我早年看过他几张美人图,并没有引起重视,这些作品也没有让我有非要买的震撼力。直到有一天,我在市场上看到他的一张设色花鸟作品,提款是佛家偈语,和花鸟主题本身没有关联,但整幅作品笔墨设计非常的有特色,能感觉到他的提款和笔墨内在有一种自然的内在联系,突然就震撼到我了。产生兴趣后,我就在市场上找,当时的济南市场上只知道一家画廊有他的作品,但是那家画廊就是不卖。没办法只能去南京了,南京的文化市场很多,第一次去南京没有任何收获,第二次又去,找到江苏省文物店,和文物店一起有一家私人经营机构,发现了一批精品,开了收藏朱新建作品的头。朱新建作品从一开始鲜有人问津,到后来的市场火热,整个过程我都参与了。

  记者:朱新建的作品虽然现在受关注,但一直都存在争议,会有些藏家觉得“美人图”这种题材属于小气象,不会被美术史认可。

  陈希全:涉及这种题材,争议是肯定的。喜欢朱新建的作品的藏家,其中有喜欢传统中国传统笔墨的,那就不说了。还有一种是喜欢西方绘画元素的藏家,朱新建的作品创作元素里有流行的东西,有漫画的偏离感,有表现主义,还有超现实的色彩。能让人发现,原来西方的绘画元素,可以用中国笔墨表现出来。

  “内容大于形式”

  记者:您一开始不是从事艺术品行业的,早年您是通过什么机缘对收藏感兴趣的?

  陈希全:平常喜欢看书,杂文散文之类的,有一天忽然我看到一本画论,包括石涛的一些文字,对我来说非常的难懂,看了多少遍和看天书一样,又不甘心看不懂。就往这方面找,看到一些论述书法的批评文章写得非常美,能看懂。从读这个书法批评文章开始入手,看了包括书法史之类的史论书。后来通过别人推荐,我买了一些油画,又对怎么看懂油画产生了兴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总需要一个标准,怎么能把握标准,因此又看了西方美术史。通过这些阅读的积累,慢慢梳理出一个好坏标准。

  记者:您开始收藏,是收藏谁的作品?

  陈希全:我刚开始成体系的收藏,收的是贾又福工作室的研究生的,当时觉得贾又福的作品有视觉冲击力并且感觉很新,正好有他研究生的一批东西,就都买了。我接触新锐水墨还是03年左右,我当时买的还不是他们,买的是被称为欧画派的刘子健、谷文达、陈老铁等第一批做“实验水墨”的艺术家作品。再然后就是济南当时有个画廊,请了贾德江来选画家,当时选了一批画家,就是现在新水墨的这一批艺术家,党震、刘琦、杜小同等,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

  记者:在市场这些艺术家作品市场并不明朗的时候,您为什么能接受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呢?

  陈希全:我当时开始对“新锐水墨”画家的作品感兴趣时,他们的作品在市场上基本买不到。画廊方面也会很奇怪,认为我买的都是不赚钱的作品。的确,从投资角度来看,当时购买他们的作品并不算是良性投资,但是在发展角度来讲,新水墨也好朱新建也好,对国画是改革和创新。虽然大家都说笔墨随时代,都会想到吴冠中说的那句话——“笔墨等于零”,但是吴冠中也说过“内容大于形式”,我非常认同。任何情感都是由内容支撑,一百个齐白石也赶不上鲁迅对社会的影响力,文化内容对社会的引导,大于艺术不知道多少倍。[NextPage]

  “横向和纵向两个坐标,参考艺术家学术高度”

  记者:作为一个藏家,在收藏的时候会针对感兴趣的艺术家做学术预期和市场预期?

  陈希全:两方面都要考虑,如果一个艺术家我做了学术预期,但是从市场并没有关注他,这是最佳的投资点。我收藏朱新建的时候,同时看中了吴大羽的油画,我觉得他的油画有学术性,但是属于收藏市场的洼地,当时他一张油画并不贵,不过我资金有限,没法同时收藏两条主线。这才几年,吴大羽的作品价格比当年高多了。

  记者:学术是否高度,很难有个大家都赞同的标准,您觉得标准是什么?

  陈希全:我觉得有横向和纵向两个坐标可以参考,横向上可以比较已经形成熟市场艺术家的作品价格,然后再比较是否和关注的这个画家在一个水平上,可以根据这个水平预估将来的趋向。纵向比较,拿吴大羽举例,他和徐悲鸿及林风眠一个时期,但是市场价位相差很大,有价格空间时就要开始考虑。徐悲鸿和林风眠已经进入美术史,被称为传统,但他还没有。如果两个艺术家的价格差别很小,是没法判断的,但差别大了就很容易判断了。艺术品很微妙,在两个人比较接近的时候是难预测的。

  记者:您刚才说的横向比较,想听听您个人的经验,同样是看画,有人觉得不好,有的人觉得非常好,您是从哪些细节来判断的?

  陈希全:就我个人来说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一是艺术家作品,传达出的感情是不是正能量。二是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有没有先进性、是否深刻。三是在绘画这个专业门类里的技术水品如何,笔墨也好,构图也好,意境也好。艺术品和人一样,有性格、有语言、有感情。就像一个人能给人有品味的感觉,从穿着打扮、使用物品、开的车、住的房子等方面都有体现,去他家,看他屋里挂的艺术品,有时候会发现和他外在的格调非常不相称,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这个人的判断力是跟别人学的,一些品牌就会替他选择了。但艺术品太小众了,没有进入普通人生活,没有相关常识的人无法分辨艺术品的格调,可能会挂了一个没品位的东西放在他周围,这些没品位的艺术品也反过来影响他。

  记者:通过这三个细节,能体现出艺术品的气质来。

  陈希全:作为一个收藏者和观者,如果发自内心产生占有的欲望肯定是被感动了,是被艺术品传递出来的气质感动的。内在的技术性问题,是艺术家的事。像吃饭,吃的人会感受到一道菜的色、香、味和精致程度,但至于怎么弄出来的是厨师的问题。

  记者:除了收藏成熟艺术家的作品,发现您还有关注更年轻的艺术家,能分享一下您的思路么?

  陈希全:我还关注一些八零后的艺术家,我的思路是两方面,第一个是看年轻人的奋斗及努力程度,我会觉得就凭这个努力程度,也不至于发展的太差。第二个就是关注这个时代比较缺少的气质,这个艺术家是否能够给予。现在中国有些东西被冲的很零碎了,像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已经在生活中消逝了,被利益的交换和实用主义取代了。但这些这种东西又符合时代的需要。除了这两点,最后要看性价比,艺术品的价位要让藏家有一个预期。投资艺术家,一是艺术家的作品市场越来越好,相当于自己的判断及品味被认可了。二是他有一个物质资产方面的回报,这是两方面的快乐。

  记者:现在的确是有些现象,有些画商会通过坐庄的形式来提高某些艺术家的价位,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陈希全:这个现象事实存在,会伤害两个人群,主要是艺术家,另一个是收藏者。通过资本的力量来硬性的提高价格,然后过程中获利,当没有空间了再放弃。藏家手里作品怎么办?有可能会降价,有可能会赔钱,这伤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热情。艺术家怎么办?被炒作的往往是中青年艺术家,短期内被炒作到一个高度,热钱撤走以后就没有交易了,又不能马上降价,会非常难推进。

  记者:您的收藏逻辑非常清晰。

  陈希全:如果投资书画太理性,往往偏差很大,收藏艺术品还是应该喜好为先,这是最前提的,数字只是性价比的参考。现在大家都说市场也是有几年好几年不好的周期的,这是有一定规律的,与经济形势和人的收入有直接关系。还有人说盛世收藏、乱世藏金,也不完全正确,这容易给人产生一个误区。稍微经济形势不好,会有藏家惊慌失措,逃避这个市场,这也不对。中国历朝历代,社会发生重大调整时,收藏也没有间断过,包括中国抗战时期,仍然非常重视文物收藏。

  记者:会惊慌失措,其实是对自己的藏品没信心。

  陈希全:现在艺术市场,也有新兴力量加入,有些艺术机构及艺术基金会聘请年轻的艺术院校毕业生,包括国外留学回来的,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介入市场,也会调节市场走向,他们都有专业角度的判断。市场要慢慢调节,市场的调整也是让艺术品回归本质的机会,调整过程下来以后,我感觉会越来越健康,也要求画廊越来越专业,门槛也会提高。以前积累大量资本的人也不难干,因为他们可以聘用一些专业人才充当顾问,这是我对现在趋势的判断。市场有多重声音也符合规律,就像好多画家对同一个作品评论很多时候也是不同的,这个现象也是让市场无所适从的原因,还是要靠个人判断。

  记者:一个画家会给一幅作品带来气质,而一个画廊从业者,也能对他的机构带来一个气质。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