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亚麟
巴塞尔艺术展
采访者:马亚麟
受访者:Marc Spiegler
记者:巴塞尔艺博会如今每年分别在香港、巴塞尔和迈阿密举行,请问您如何为这三个博览会个别定位?
Marc Spiegler:对我们而言,这三个博览会里头,有些东西是共通不变的:质量、严格筛选、专业化的宣传。我们针对VIP贵宾设有一个全球团队,亦即韩 国VIP 到香港和到巴塞尔,对话窗口都是同一批人。然而,每个城市各有其特点,为艺博会注入独特个性。巴塞尔具悠久文化传统,拥有世界第一座公立美术馆 ,文化体制强大,但城市规模不大。迈阿密城市规模较大,位于北美与拉丁美洲的交汇区,充满派对、狂欢的气氛,不仅是进入巴西等国家的门户,也有许多俄 国、土耳其、法国富翁住在这儿。香港则是一座国际大都会,除了亚洲人外,也有许多国际人士,如澳洲、法国人。 因此我们每个艺博会都是根据所在城市来定位。
记者:巴塞尔艺博会如今很大程度是根据“策展”模式来打造,艺博会的成功是否仍旧取决画廊的交易量?
Marc Spiegler:不仅如此。以前艺博会的确只是艺术品买卖的场所,今天则不然,许多人来艺博会目的不在买艺术品。有许多策展人、艺评到巴塞尔艺博会 探寻新艺术家,博物馆馆长陪同赞助人来观摩,帮助他们了解何谓当代艺术。这是今天艺博会的现实情况,不再仅止于艺术品交易,尽管这仍是博览会赖以生存 的核心基础。我们对三个博览会的构想都是打造为一座兼具商业与文化的平台。
记者:瑞士、香港、迈阿密的巴塞尔博览会,是否有不同的收藏家标的?
Marc Spiegler: 每个博览会必须能够依赖它所属的区域。亦即,若我们不能吸引亚洲藏家到香港巴塞尔,欧洲藏家到瑞士巴塞尔,美国藏家到迈阿密巴塞 尔,那么长远来看,博览会将不会成功。当然也有藏家对其他区域的巴塞尔博览会感兴趣或好奇,但我们的构想绝不是让同样200位藏家轮流出现三个巴塞尔艺博 会,这一点也没意义。
记者:巴塞尔艺博会以质量卓越著称,请问你们如何确保自己永远走在尖端?
Marc Spiegler:这是巴塞尔艺博会的核心价值。例如,在画廊方面,我们自1200份申请中筛选出285家,就连获选参加的画廊,我们都会发信提醒,请特别注意你们的展位布置以及展出艺术品的质量。就连画廊荟萃专区,每年都有5%的更换率。
记者:近来中国市场出现一波新水墨热潮,就连纽约大都会年初都举办了一项新水墨艺术展,这次瑞士巴塞尔会场看不到太多水墨的作品,请问这是 否意味着博览会甄选委员会对这类作品不太认同?
Magnus Renfrew:每个专区的甄选委员会都有自己的专业鉴赏标准和聚焦点。我不认为委员会怀有任何展示代表某地区艺术创作的想法。比方说汉雅轩展位 上有邱志杰的作品,但水墨只是他使用的其中一个媒材,而不是他代表了一个艺术潮流。甄选委员会关注的目标不在某特定类型的艺术,而是使用不同媒材创作的个别艺术家。
Marc Spiegler:我怀疑有超过三个以上的新水墨项目申请参加巴塞尔艺博会。新水墨画廊或许认为不适合参加瑞士巴塞尔艺博会。我们在香港艺博会有更多此类作品。
Magnus Renfew:我想我们第一优先的焦点是找到高质量的艺术创作。例如新水墨,有些艺术家的作品很棒,有些则不是那么有意思。我们无意把新水墨当成一个特殊类型或潮流来聚焦,我认为委员会关注的是个别艺术家,其中包括试图重新发明水墨创作的邱志杰。
记者:您怎么看待VVIP(贵宾中的贵宾)在艺博会开幕前就预先购买的情况?中国藏家是否清楚这个新的游戏规则?
Marc Spiegler:这个现象其实存在已有一段时间,当我2007年接掌巴塞尔艺博会时,这即是我关切的一大课题。然而,每逢艺术市场热络时都会发生类似情况。我认为不论中国或其他国家的藏家,一旦他与画廊熟悉,必会和所有藏家一样收到博览会展品的相关讯息。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藏家学习速度很快,若他们想预先购买,他们绝不会等开幕的。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