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书银
采访者:罗书银
受访者:朱伟
朱伟,北京人,说话逗贫,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从80年代开始,他就一直在尝试用中国画的方式与我们当代的生活发生关系,而且他一直不断地变换着题材,紧贴时代,就是希望不要给自己打上某种标签。除了艺术创作,朱伟自己还喜欢写一些文章小品,曾经的杂志专栏作家便是他艺术家之外另一个身份,还为此出过一本书,在里面,少不了对当时的某些艺术圈热点和怪现象发表评论,进行抨击。
在6月21日亚洲艺术中心举办的“释放未来”——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上,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当下的“新水墨”与“水墨热”进行了抨击。也谈到了他最新的创作情况:
记者:朱伟老师,继去年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之后,这半年多来的创作及展览活动请为我们介绍一下吧?
朱伟:今日美术馆个展之后半年多没怎么画画,推了一些展览,国外有一个基金会请我过去交流呆了六个月。今年展览南京有两个,江苏美术馆鲁虹策划的一个工笔画的展览;还有金陵美术馆的一个“再水墨”,加上这次在亚洲艺术中心“释放未来”-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9月份还有在湖北美术馆鲁虹策划的一个巡回展,12月份在南京南艺美术馆李小山帮我策一个我自己的个展,这个个展我准备用全是新的作品,可能尺寸稍微大一点。
记者:虽然没有大型个展,但是您参加的群展还是挺多的,对当前水墨市场热有怎样的看法?
朱伟: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水墨画、新水墨、当代水墨相对来说比较热,但是这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倾向是商业色彩太浓,这不利于水墨画持续的发展,所以12月份的展览我想多做一些探索性的,实验水墨方面的路子,尽量摆脱现在新水墨的状态。
对新水墨我一直持保留意见,在我看来新水墨是一个很取巧、很投资的命名,它是从时间这条线上叫新水墨。就像你蒸一锅馒头,刚揭锅这馒头就是新的,但是里边的内容一点都不新,我是强调这个。
因为新水墨这个概念我一直觉得是由商业操作来的,基本上是一个市场需求,当代油画价位高,大家觉得买不动,炒不动,回头一看这些画水墨的人岁数差不多,价格很低。在这些炒家眼里,水墨不是作品,它是商品,可是艺术家不能自己把自己的作品当商品来看,艺术家要这么做跟艺术创作的初衷差得很远,所以要努力把他往探索的方向引导,总得有人去这么做。
新水墨比较取巧,我更热衷于水墨画能不能进入当代,如果人家说这是当代水墨那就对了。因为咱们老说当代艺术指的是当代油画,油画舶来到中国一百年历史的东西能够迅速当代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的说是三千年历史,有的是四千年历史,到现在很难当代,都当代不下去,咱们所看到现在所谓叫水墨热也好,这些东西里边有很多不是当代作品。水墨画有七百年的历史,它已经历经了传统古典的包括中间一些印象派等等时期,到现在还没有能迅速进入当代,跟时代节拍合拍的一个艺术创作状态。
比如我画《水墨研究课徒》系列中的人物,是因为我研究从古至今中国传统绘画里边,唯独缺少社会主义时期的人物肖像以人为主的绘画。过去每个朝代都有,到元代都能留下来,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基本没有。50、60年代的那些人物画都是政府号召。那个不叫创作,等进入自然创造的创作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我想要弥这个层面的作品缺失状态。
记者:接下来会出一批与时下水墨热拉开距离的新作品?
朱伟:我想有意拉开跟现代水墨的距,更多地往学术方面进行探索,不要停留在这种上面。现在名字还没想好,因为这个题材是我刚开始创作的,但是在表现形式上不会做得那么程式化。
记者:跟现在的《水墨研究课徒》作品还是有关联的
朱伟:肯定是有关联的,因为尺寸都很大,我现在打的稿子尺寸都很大。
一直来说,我的风格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和中国当代艺术一块开始参加各种乱七八糟的展览,到现在为止我的作品一直以水墨的形式,当代的题材面貌出现,所以到现在我一直在延续,我一共画了16个系列,就怕别人把我的系列稳在那儿当成商品去看,很没有挑战性。我觉得新水墨到现在,我自己一直努力在改变。
记者:您为什么参加这个展览,因为您也拒绝一些展览?
朱伟:这个展览的题目“释放未来”起得比较吸引我,再一个就是这个展览的艺术家都是很好的艺术家。
记者:对于这个展览的其他参展艺术家您怎么看?
朱伟:我觉得艺术家的可爱之处就是他有极强的个性,有非常强的自己的绘画特征,我刚才跟您说的就是我更希望看到探索性的,带有实验性的水墨,我不愿意看到铺天盖地像行画一样的新水墨的现状,我不接受现在这么一个线性。
所以如果这次是我做策展人,我要请的艺术家应该是对水墨画从历史的角度看有贡献的,跟现在的生活结合得非常好的,而不是对现实生活视而不见的。我一直强调水墨要随时代,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当年吴冠中他们也折腾讨论过一回,但是仅仅就讨论,到现在笔墨也没有随时代,反倒水墨随了商业了这个不太好。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