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裴刚
方力钧 陶瓷作品
采访者:裴刚
受访者:方力钧
由Art&Public·Cabinet P.H.主办的方力钧个展The New Body of Work by Mr.Fang Lijun 1963于2014年5月13日下午7:00在瑞士日内瓦开幕。此次展出作品均为艺术家2013年起创作的陶瓷雕塑。这也是第一次在欧洲展出该类作品。展览将持续到2014年6月6日。这次展览作品是方力钧2013年在景德镇所做的陶瓷雕塑。看上去这似乎是方力钧全新的试验,但实际上他是回到了他的老本行。我们都知道方力钧1980年到1983年期间在唐山的河北轻工业学校的陶瓷专业学习。另,此次展览的由国际著名艺术收藏家、艺术经纪人、瑞士画廊协会主席、前瑞士巴塞尔艺博会三任主席团成员之一的皮埃尔·于贝尔亲自操刀。从采访艺术家方力钧获悉,曾经历任九年全球首席艺博会——巴塞尔艺博会主席的皮埃尔对方力钧的陶瓷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热情邀请方力钧在其画廊作展览。那么,这次展览背景如何?方力钧陶瓷作品与加上绘画作品的关系如何?陶瓷作品对艺术家未来的创作产生的如何?记者就如上问题采访了艺术家方力钧。
展览背景
记者:此次瑞士的展览作品,创作的时间跨度是怎样的?
方力钧:作品都是去年的陶瓷作品,去年个展的时候大家看到了一部分,但是作品的量其实比那次展览的要多很多。这次挑了二十多件大大小小的作品到瑞士展览,这也是在北京、香港之后第一次在欧洲展览陶瓷作品。
记者:因为之前这些陶瓷作品是泉空间有过一次展览,换一个空间会有哪些不同的呈现?
方力钧:会有怎样的现场反馈我还不太知道,现在我知道有一些老朋友,也提前发给我有信件和疑问。但我自己还是充满期待的,看一看现场会怎么样吧。
记者:这次在瑞士展览的作品有多少件?
方力钧:二十多件,目前最大的尺寸到最小的模型。
记者:这次的展览的策展人是否还是徐刚老师?
方力钧:这次展览是在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皮埃尔瑞士的画廊里展览。首先他曾担任过很多年巴塞尔博览会的主席,他自己在葡萄牙也做过一个陶瓷的博物馆,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他看了陶瓷作品后很激动,觉得应该做一个纯粹的陶瓷作品展览。
记者:皮埃尔之前是对陶瓷有经验的,收藏了很多陶瓷的作品?
方力钧:我们这次的行程:第一是我的这个展览;第二,我们还会去葡萄牙陶瓷博物馆看一下,陶瓷博物馆具体的情况只是通过邮件大致地看了一下,还没有到过现场,到现场之后会了解得更多一点,就我所知之前并没有收藏太多的陶瓷作品,只是他众多收藏的一部分。
记者:您对皮埃尔背景的了解是怎样的?
方力钧:其实在全球的艺术界,说到皮埃尔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他,因为巴塞尔博览会太有影响力了,对于他个人的收藏、经营,或者是他个人大家也都很熟悉。
记者:您在对这批陶瓷作品有一句话是“零碎的经验串起来后的质感”。怎么理解这段话?
方力钧:首先是我在做陶瓷作品之前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经常去景德镇。大体上是享受自然生活当中的细节,自己提前是抱着拒绝用陶瓷来做作品的态度。
第二,是我在十几岁的时候,中专的时候是学陶瓷的,我中专读的是陶瓷和美术专业。
第三个因为时间呆久了之后自然的就慢慢呈现出来,对陶瓷材料,这种物质属性和特性,怎样能够做出符合自己的状态这种想法的作品。然后开始做一些小的实验。后来无论是在做作品的过程当中,还是呈现的结果,我觉得对我都是有特别的吸引力,而且很多以前用其他材料创作的时候很大的难题,在这个过程当中陆陆续续解决了。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喜悦和新发现的状态,是让我很留恋的一种状态。所以当找到了自己以前梦寐以求的语言方式、方法的时候很亢奋,在这种亢奋的状态中一边实验,一边做作品,形成了去年11月份在泉空间展览的作品,当时展出的并不是全部,这类的工作还在继续。目前我创作状态是在微调和精进的一个过程当中。这一次在瑞士的展览基本上是去年的那些作品,因为今年的这些作品都还在创作过程中,我不知道需要工作多长时间算是一个段落,可以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到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一个想法。
记者:这次展览完全是陶瓷的,没有架上绘画?
方力钧:这次展览完全是陶瓷的。
记者:从这些作品质感看就像一些肉块的堆叠,是否有一些象征的意义在里边?
方力钧: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在架上作品之外,我尝试着做陶瓷作品,我想哪些是符合我自己的理想的状态,我在纸条上面写了几个比较关键的词,比如说薄、空、透、轻、精美、脆弱这一系列的字,当时这个是我对于瓷器,物质本身的一些基本的认识,从技术层面可能单项能够实现,但不一定全部都能够实现。实验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运气还不错。基本上很快就达到了自己希望的一些特质,能够呈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面,你看到那些不同的釉色,其实有一些是因为那种亢奋,着急作品,又想知道未知的这些领域,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视觉效果,那些所谓的变化是一个实验的过程,并不是以后的方向。总是在实验之后会收一收,收得窄一点,把窄的部分做得更深入一些,之后会再放宽一些,总是这样一个循徊的过程。[NextPage]
方力钧 2013.7.29,3.5x4x3.5cm,Ceramic,2013
找到属于自己的陶瓷语言
记者:从这些作品您刚才讲的薄、透,这些关键词里边,相反的可能有厚重等等,但是您没有选择那样一个方向。
方力钧:这个是有几个方面造成的,第一个方面,作为艺术家面对这个世界,或者面对你自己的事业,面对已有的作品的判断,有一些是属于内心最敏感、最想得到的或者是念念不忘的,我刚才说的这些词是对于我来讲是比较有痛感,比较敏感的方向,当然还有很多艺术家会追求厚重、扎实、稳定,这是其他的艺术家要去做的事情,不是我要去做的事情。
另外,对于陶瓷这种材料来讲,厚、稳重、结实对于工艺上要求相对来讲太容易做到了,也没有挑战性了。对于艺术家来讲可能更希望做一些有挑战性的或者是更接近于临界点的工作。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既然使用了陶瓷这种物质或者是材料,可能在学习这个作品的时候会选择比较有挑战性的点去做。
记者:这些关键词在作品中的作用,与这几年的架上绘画之间是不是也有一些关联性?
方力钧:这是一定的。因为这几年的作品非常大的比例也是用在我刚才说的这些关键词上边,只不过是作为油画作品,在做的时候无论给你的心理反映、视觉效果是什么样的,全部是做出来的,没有像陶瓷这样是用一种直接的物理性来呈现的。而陶瓷有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各种各样材料物理的属性、化学的属性,各种力量纠结的属性;有各种力量均衡呈现的结果,也有各种力量不均衡呈现的结果。所以又把所有时间的痕迹留下来,比如说水在流或者泥挤出来,或者泥薄了、厚了,空气和表皮的作用,泥浆和釉互相的作用,这种釉和泥浆之间的比例;上下之间的比例;疏密和重量造成的比例;或者是疏密造成的支撑力的变化,其实所有的这种物理属性是直截了当的。
这种直截了当不像油画,油画可能呈现的是你最后一遍,其实是一种演示的结果。其他不符合你表达的要求都掩藏起来了。在物理属性更强的陶瓷上面却不是这样的一个方式,而是无论是时间的跨度、物质和力量的跨度、平面的跨度都能够呈现出来,所以就变成非常有意思,非常意想不到的一种视觉语言了。以前的采访里边我也经常会说到这种视觉语言有点儿像交响乐的语言。一件雕塑或者是一件油画作品的情绪或表达的立场基本是单一的,即便你想融入更多的情绪或者更多的想法,这个表面最后的这一层或者说雕塑外壳的约束力使得那些情绪,那些细节散发不出来。但是陶瓷作品,刚才我说了这么多的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的,无论是物理还是时间的,它呈现出来的细节、情绪、材料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很像是音乐里的交响乐。虽然是一件作品,但是透露的信息却是散漫出来的,外形还是有,但是外形的力量显然已经被内部这么多的音符已经给减弱得非常厉害了。就好想你在音乐厅里边看交响乐团的时候,大家很难去看交响乐怎么做的,舞台怎么布局的,只是被他们的细节所吸引,被互相之间更加细腻的这些东西所左右,这些是我第一个要表达的目标;
第二,做作品的过程当中能够有新发现,使得你永远是处在一种又兴奋、又喜悦很舒服的状态里,当然这个舒服最终是需要呈现出来一个相对理想的可以接受的一个结果为前提的。这样的作品对于我来讲可能各方面都能够让我相对比较满意,所以我觉得还是可以再继续深入的,看看到底在一个专项里边能够做到什么程度的过程。
陶瓷创作中的收获
记者:陶瓷这种材料本身在烧制的过程中有很多像您刚才说的未知的东西,更像一个实验的过程。
方力钧:我自己的陶瓷作品采用的方式跟传统的陶瓷标准化的作业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自己觉得传统的陶瓷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但是在古代所有最富有聪明才智的人,在设立陶瓷或者在规定陶瓷标准的过程当中必须考虑一点,就是陶瓷是实用的。从实用的角度讲现有陶瓷标准的制定已经是非常完美的了,没有什么可以更改的。但时代不一样了,时代到了我们这个时间,很多的人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或者为了追求对未来的种种探索,或者是符合人心理需求的,这一切导致我们有很多工作是可以放下以前的这种实用标准。
我们放下这个实用标准,意味着不一定按照传统的陶瓷标准去设计你自己的作品。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传统的陶瓷标准可能只取了陶瓷整个生产工艺和流程过程当中的万分之一作为他的标准来去恪守的,其它当做垃圾扔掉的。这个时候只要放下万分之一的标准就获得了一个自由的世界和天地,你在这么广阔的天地里边,去创作符合你心理和你理想的艺术作品的时候,其实是大有可为的。
这个对于我来讲也是做陶瓷作品另外一个非常大的收获。如果陶瓷是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在画水墨、画油画或者在做其他的事情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比如说我们以前中国的传统追求美,什么是美呢?裹小脚是美,三寸金莲是美,裹得越小越美,如果真的是现在或者是还有裹得那么完美的三寸金莲我也会觉得非常美,我也会非常动心,我也会非常爱这双三寸金莲,但是它精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以失去对世界自由的享受为代价的,你可以去欣赏三寸金莲,但是你不会愿意把自己裹成三寸金莲,这个就是作为一个创作者和作为一个观赏者的区别了。如果我们放了天足之后得到了世界的自由,为什么非要裹着自己的脚丫子呢?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想问题,我再回到我的平面创作上对于我来讲又有太多的启发,我想在这个过程当中既是一个充满了好奇的,有点儿像小孩游戏的过程;又是一个收获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有发现的过程。对于我个人来讲可能是最让自己喜悦的一个过程。因为你在工作过程当中不拘泥于我们是画线条或者是画泼墨山水,或者是画写实油画,还是画表现油画,是做平面还是做陶瓷,是做陶瓷还是做青铜,如果我们不拘泥这些东西的时候,每一种材料对我们的作用都在于我们的视野。我们的世界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广阔。自己又通过对这种自由的广阔体验能够更深入、更具体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处境。这样互相的作用,对于我来讲是相对比较理想的一个状况。[NextPage]
方力钧 2013.7.26,7x5.2x7.1cm,Ceramic,2013
记者:实际上这些陶瓷作品不仅是在这一领域里的创作,可能会反过来影响您的架上绘画的部分。
方力钧:我们经常会谈到这样一个话题,比如说我画画,画写实的不应该画表现的,画德国表现的不应该画抽象表现的,画工笔的以线为主的不应该画大泼墨、大写意的,但是我们翻过来想,我们在没有学画画的时候我们是自由的,我们那个时候可以学数学,可以搞文学,可以搞工程,可以搞医学,也可以画画。当我们学画画的时候相对来讲就不自由了,我们就只能画画了,当我们到了四画室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够再画三画室的风格,当我们进了油画系就不能再去碰水墨了,我们经过了几十年非常刻苦认真的努力,其实是给自己一个大的枷锁,给自己挖了一个大的陷阱,算帐是很不合适的。我们的努力,我们付出的这些劳动其实是为了让我们更多地享受自由,而不是给自己做一付看起来镀金的或者是纯金的镣铐把自己束缚住。可能在画画的过程中,有的时候我们偏离了,我们到底最初的时候学画画是为了什么样的理想?我们肯定不是为了某一专长而以失去自由为代价,去混这一碗饭吃。另外一方面,做任何一件事情,要做得深入,要做得专业。其实做得非常深入、非常专业,也是用不同的参照物做参照才能够知道你是不是深入、是不是专业的,这个可能对于我也是一个大的课题,可能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大的难题,或者是失去了这种深入和做得又精又专的可能性,或者是为了所谓的精专失去对自由世界享受的可能性,可能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两难的或者说很难去协调的,但是人活着就是有意思的,就是实践这些看起来不可能去协调的很难的事情,这个可能是对于你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乐趣。
记者: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创作过程中似乎给自己很多规矩或者是很多规范的东西,别人也给你了,现在打破这些东西,重新去找最初自己对艺术最本真的追求。
方力钧:我想本来就是艺术能够提供给我们的除了我们会这件事情,除了给我们带来的结果,可能也是一个工具,是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和认知自我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使用这种工具或者我们学会了这一套手段之后确实蒙蔽了自己,使得自己对自身和对于世界来讲没有失去一个判断和认识的活力,这个太可怕了。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这个东西还想人是怎么回事,我是怎么回事,世界是怎么回事,如果学会了这件事情就不能再去想,不能用它来认识世界,这个东西就太可悲、太可怜了。
两条线索并行
记者:今年一方面是您个展的这条线索在进行,今年是不是还有文献展的部分?
方力钧:另一个展览是大学的系列展览,大学的展览是你说的文献展的这一部分,今年做了安徽师范大学,下半年还有南京大学,可能还有在杭州还有一所大学,最后还没有确定时间,每一年大概是两所到四所大学之间的展览。文献展是一个常规的展览,目前已经做了十几站了。
记者:有没有学校的学生有一些反馈?
方力钧:肯定的,因为我们每一次这种活动,比如说提前布展的时候会有一些本校的志愿者来参与布展的过程,所有的这些过程。每一次我们还有一个讲座或者是交流的一个过程,在这个期间还会跟学校的老师或者是当地的艺术家有一些交流的项目。
结语
材料作为物理属性的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材料的独特属性带给艺术家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有着种种的可能性。也正象方力钧所说的:对某一领域的精专,并不是为了束缚自己的自由。对陶瓷语言的探索试验,同样而会拓展作用于对其它媒介语言的表达。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