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硕
采访者:张硕
被访者:董梦阳
今年的成交量比每年都大,我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多的消费人群不是我们视野中的收藏家,而是出现了一大批新人。这些新人也不是为了投资,有很多人在购买时会咨询说,买哪幅挂在书房里合适。看到这种情况我会觉得很欣慰。
——董梦阳
谈规模
过早细分市场
并不科学
记者:2012艺术北京最大的亮点和话题莫过于将“经典艺术”和“当代艺术”合二为一,有业内人士将您的这种做法称为“以规模取胜”,您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董梦阳:这样说法并不合适。事实上我们的核心价值和目的并不在此。艺术北京的一些模式都是在参考西方的艺术博览会,我们也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前几年我们把当代艺术和经典艺术分开来做,但后来发现,这种细分应该出现在市场完全成熟之后。目前在市场初级阶段,艺博会应该本着让观众广泛接触的目的,全方位呈现艺术的多面性。等到受众更大、出现了专业化观众之后,才到了细分的时候。就像十几年前,北京的饭馆还都挂着“家常菜”的牌子,现在才出了各种各样的创新菜、私房菜。过早地细分市场并不科学。
记者:从“分”到“合”,这样改变是否是永久性的?
董梦阳:的确我们应该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而这种“合”的模式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想过竞争的问题。有句话叫为人民服务,听着挺像口号的,但却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愿望。我们希望在做市场的同时,也能让艺术北京起到教育的作用,用我们的学术展览、教育论坛,去影响观众,推动艺术的普及、增强大众的审美认识。毕竟中国占全世界1/5的人口,如果有千分之一的人消费艺术,这里就会变成全球最大的市场。
谈定位
要做成亚洲最好的博览会
记者:今年艺术北京的宗旨是“立足本土,完整亚洲”,而此次博览会的确是“本土画廊占绝大多数”,从创立之初到现在,艺术北京的轮廓是如何被勾画的?
董梦阳:我觉得艺术北京一直跟着社会一起成长。最让我觉得兴奋的是,每年看到很多新人进去,他们都是新的藏家。这么多年我一直努力建立我们的品牌,就是希望它能发出更大的声音,让更多人懂得欣赏艺术、热爱艺术。
记者:您近年曾表示,“艺术北京的性格就是北京的性格”。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董梦阳:我的老师徐冰曾说,他最爱的两个城市就是纽约和北京。因为纽约和北京一样,它拥有世界各地的人,所以它的文化也更具包容性、多元性。今天,无论是新加坡还是首尔、东京、香港,都想把自己打造成亚洲艺术中心。虽然我们还有不足,尚不具备达到“亚洲艺术中心”的标准,但我想,北京有那么多艺术家、那么多重要院校、美术馆、拍卖行和画廊,我们是最有潜质的城市。今天的我们只需要一个态度。艺术北京的目标就是做亚洲最好的博览会。不做亚洲最好的博览会,对不起这个城市的文化基础,无法和这个城市匹配。[NextPage]
谈门槛
把未来的藏家带给展商们
记者:国内的艺术博览会一直在借鉴国外艺博会的发展模式,香港和海外的艺博会也纷纷用更精致的服务和藏家优势吸引国内展商。那么,精致的服务到底精致到什么程度?艺术北京用什么服务留住本土展商?
董梦阳:很多人觉得内地艺博会和香港艺博会的差距在关税上,实际上远远不止于此。我们的软件、服务甚至文明环境都有差距,所以我只能从改变自己做起。首先我们没积累出那么多藏家,艺术北京要做的就是把未来的藏家带给展商,把对艺术有兴趣、有实力的买家带到这里。而展商们通过邀请他们看展、给他们寄画册,或许有一天他们会成为画廊的客户。
记者:艺术北京在选择合作画廊时的标准是什么?
董梦阳:艺术北京选择画廊的大方向几乎没有变过。简单来说,就是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必须有代理机制,另一个必须有推动艺术的行为。首先,代理机制解决的是艺术品的来源问题,签约保证了在一定时间里作品的真实性,而艺术品离开了真实就变得没有任何价值,这和我们买件山寨衣服随便穿穿就扔掉有根本不同。第二,画廊必须要不断做展览、出画册、参加各种博览会,在产生利润的同时,也传播了艺术,传播社会文明,这和过去的“画店”就产生了本质的区别。目前我们没有严格按照西方艺博会的标准。如果我们以巴塞尔艺博会的标准,可能只能有一家画廊参展。但是我们要做博览会,只能在逐步发展中慢慢提高。每年,当我们有了更多选择的时候,当然会选择更好的画廊。
谈拍卖
不必过多想国外市场常态
记者:北京的几个艺博会都有拍卖公司的身影,此前邦文拍卖的赵孝萱曾表示,博览会是一级市场画廊的商展,不应该让拍卖来抢风头,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董梦阳:国外市场都是先有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才逐渐兴起。而我们是二级市场先被做起来了,其实这是不正常的。既然这样,我们也只好顺应市场,继续做下去。毕竟拍卖有那么多藏家关注,我们先吸引他们过来,关注拍卖的人也会因此注意到画廊,也许就有机会转变观念。我想在这点上,我们没必要过多去想西方的常态,我们只能“因地制宜”。可能会有人说我们“不择手段”,但我们确实是在创造一种可能性,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画廊。
今天的拍卖市场并不完全是艺术市场,而有一些金融的成分在里面。我想艺术领域真正的自然增长就是消费,它像一个健康的“毒品”,让人们有“心瘾”,因为艺术品是关乎情感的一种东西。
谈运营
年轻艺术家渐成购买热点
记者:艺术北京目前的运营成本来源于哪里?
董梦阳:一半来自于展商的费用,另一半来自于企业赞助和政府扶持。坦率讲,我们的产业并不成熟,画廊交不起太多费用。政府能肯定我们的成绩,给我们资金支持,我们很开心。但毕竟我们还是民营企业,只能遵循市场规律,在生存中摸索艺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道路。目前,艺术北京更像一个“新媒体”,我们做好我们的内容,请来好的画廊、好的藏家,之后就有企业愿意来我们这里做广告,而我们也就得到了企业的赞助。
记者:画廊参加艺术北京的门槛价是多少?
董梦阳:根据面积,价钱不等,有3万/平米,也有5万、6万/平米的。但是报名的画廊非常多,我们规定每个画廊不能多于两个单位面积。希望展场里内容丰富多样,而不是谁有实力谁就占最大面积。我们和上海艺博会的价格没有太大差距,但是香港艺博会的高很多。
九成画廊都有销售,具体盈利情况不是太好统计。很多画廊都是从798艺术区来到农展馆,这不仅仅是四环到三环的区别,在三天之中,他们接触到的有效客户可能比在798里一年接触的都多。我们的工作就是把更多有兴趣、有能力的人带到这里,给他们接触的机会。
记者:什么价位的作品最受欢迎?
董梦阳:这次的购买热点在年轻艺术家,市场也开始接受他们,他们的作品也逐渐受到认可。基本上20万元左右的作品最受欢迎。[NextPage]
谈未来
“设计北京”今年9月亮相
记者:香港艺博会已成为国际艺博会“老大”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一部分,在关税问题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未来我们怎样吸引有实力的高水准画廊加入?
董梦阳:之前我们也邀请过很多国际一流画廊参展,但受到冷遇,虽然这种曲高和寡的情况非常不应该,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那些画廊的背景无人知晓,作品也无人问津。我想这都是水到渠成的,我们的整体环境到达一定高度,高水准的画廊自然会来参加。
记者:今年9月,“设计北京”将全新亮相,为何开辟一个设计类博览会?
董梦阳:其实我内心更深层的想法还是教育。设计是兼容实用和艺术的一个领域,人们也许因为实际的使用需要而接触到艺术,进而关注到真正的艺术领域。我们和北京设计周的区别就是我们是商业的,所有的展品都可以出售。第一届“设计北京”会有6000平方米左右的展位,大概分家居设计、装饰设计、艺术设计、珠宝设计等部分。目前还在招商。我们的同事正在台北,希望能把设计相对发达地区的企业和产品带过来。
(编辑:符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