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视觉艺术是一种体验过程

2011-12-02 17:40:10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

   

作者:刘洋


陈文骥

  采访者:刘洋

  受访者:陈文骥

  学习国画出身,版画系毕业,而第一幅油画作品便获全国性大奖的陈文骥,绘画风格也和他的绘画经历一样多次变化。同时,“画的是什么?”“越来越看不懂”的声音也一直伴随艺术家的每次变化而产生,陈文骥的创作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本周日,他的新个展“什么”将在京开幕,参展作品更加抽象和极端,挑战着观众对作品的观看习惯。但在陈文骥看来,应该摆脱传统观看习惯中对作品的解读和阅读,还给观众一场视觉的游戏。

  新作是一场视觉体验

  记者:您的新个展将于本周日开幕,这次展览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主题“什么”,您如何看待展览主题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陈文骥:我认为,每个参观展览的人都可以从各个角度理解主题“什么”。其实,我的作品被问得最多的也是“你画的是什么?”很多人认为在一幅作品背后,体现着艺术家的很多创作意图,或者有艺术家的某些隐喻在其中,因此观众在观看作品时心中会产生很多疑问。对于观众所产生的疑问,我也很疑惑,因为我的作品中没有赋予多大的意义。对于事物的认识,我尽可能脱离其本身的意义,用最终的形象让观众去感受。

  因此,在本次展览中,我用“什么”作为主题表达立场,也是想引导观众理解、体会我的作品。同时,我认为“什么”只是不断思考的理由,并不是在作品中要体现出结果,“什么”只是启动思考的钥匙,通过它可以提供持续思考的动力,这是一种体现状态的过程。

  记者:本次参展的作品都体现出“极简”风格,您力求在平面绘画中表现空间感,但这些作品可能使您在绘画方向上走向另一个极端。

  陈文骥:是的,今年的表达方式与去年相比加强了一些。同时,对“形”的极端、对平面理解的极端也比以前更加突出。今年的作品在形态表现上更加追求单纯,改变了表达状态,其中运用了更多色彩,表达上体现出柔和感,形态上更加单纯和抽象。

  记者:今年的作品更加突出了作品边缘的空间感,这是否是您新的创作方向?

  陈文骥:这种边缘的空间感,需要在某一空间内得到反馈,我也在预想这些作品在空间中将得到怎样的结果。我希望在我面前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其结果可能会给我带来兴奋感,同时也能够启发下一步的创作。

  摆脱绘画的解读方式

  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您的作品经历了很多次变化,画面越来越体现出“极简”的风格,您如何解读这种创作方式的变化?

  陈文骥: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中我在改变,同时对于视觉艺术与绘画的理解上,也与公众理解上的绘画渐行渐远。公众希望作品是可以解读和阅读的,但我始终强调绘画可以摆脱解读和阅读,直接用眼睛去体验,这是可以做到的。目前,我已经进入这样的意识状态中,我提供了一种视觉体验新的可能性。

  记者:1987年,您的第一幅油画作品《蓝色的天空,灰色的环境》便获得“首届中国油画展”优秀奖,其中也有写实元素在里面。但是,此后的每一次创作变化都是颠覆性的,尤其在2000年以后,很多人在看到作品时都说越来越不像您的作品了。产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陈文骥:我没太多思考过转变的过程。以前可能对自己有很多不满意,感觉当时的创作不是我真正追求的。有时,艺术家思考的方式可能会走向极端,并且容易在某一领域内来看待自我。但这个过程有一种乐趣在里面,可以换个角度看待世界,这是一种收获。

  实际上,当初创作写实作品也是在一种影响下产生的,而现在的转变可能是在某种视觉语言影响下产生的立场转变。写实绘画是一种经历,也是艺术表达的积累过程,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创作便可能产生突变。[NextPage]

  创作应符合自身性格

  记者:您提供了一种视觉艺术过程性的体验方式,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从一幅绘画作品得到一种结果是很重要的,经常会忽略过程的体验。

  陈文骥:我在艺术工作中找到了新的体会,并将这样的体会付诸于作品中。但是,一幅作品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得到社会的合理反馈。因此,我认为不能用现实的态度来理解艺术家的行为,不可能艺术家的每件作品都能获得合理的反馈,甚至认为艺术家在一个阶段做的都是一些无谓的表达。但最终,如果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理解艺术家了,这也是一种进步,有些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可能会偏离大众的理解方式,但艺术家的付出在某一阶段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和关注,这就是艺术家作品的价值所在。

  记者:谈到公众的关注,您的创作一直以来与社会和商业没产生太大关联,一直在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进行创作。

  陈文骥:每个人对社会都会有思考,我也不例外。但是,最后我会对自己的绘画方式做出合理的选择,是否适合我去做,并愿不愿意做。与社会和商业未产生太大关联性,可能源于我的性格甚至经历而产生的排斥感。但我不能勉强自己,选择符合自己意识的创作题材是我能够承受的,我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符合自身需要的。

  (编辑:符素影)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