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盛扬
采访者:纽约艺术学院艺术家团体(以下简称“纽”),中央美术学院学子团体(以下简称“中”)
受访者:袁运生教授
关于作品
中:可以简单为我们介绍一下您的这幅作品么?
袁:主办方希望在美术馆一楼的墙壁上展示这幅作品。墙壁大概20几米长。既然在一个如此大的空间里展示,我觉得做一个大的作品比较合适。作品的最终受众是普通的观众。因此,我在内容的选择上,势必也要考虑观看者可能会有的感受。我要表现的主题依然是自然。表现运动中的万物,人与自然的融融共生。如果选择用小的作品展示这一主题,表现力会不充沛,空间感受也会差得多。
纽:作为参展作品,主办方对这幅画的内容有要求么?
袁:主办方对我的创作没做任何要求。只是希望可以做一个体量较大的作品。由于时间比较紧迫,他们希望我直接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当然,他们想要帮我减负的心意是好的,但我个人不喜欢重复做过的作品。我觉得可以为超有机的展览另外创作一幅全新的作品,虽然压力要大一些。
中:创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袁:画幅过于巨大,近处绘制时看不清整体的形状。我每画一段就需要退后,从整体上把握画面。间歇性的停顿又要保持气韵的流畅性,这应该是最大的困难。
中:创作思路来自哪里?
袁:来自我十多年来对中国地方艺术的考察经历。我带着学生先后到过15个省200多个地区去查看和修复当地的壁画、绘画、雕塑。这幅画的创作也和这些经历有关,和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关。它们不会作为具体物象存在于我的画面众,但是古老的艺术带有的观念性打动了我,影响着我的创作。
关于超有机
中:我们此次“CAFAM泛主题展2011”的主题“超有机”将主要围绕“超身体”、“超机器”、“超城市”和“生命政治”四个单元来展开。在我们看来,当代这四个重要而紧迫的文化政治主题都呈现出“超有机”的局面。也就是说,它们都脱离了先前的狭隘定义,扩大了自己的边界,呈现出一种“超有机”局面。这个展览力图呈现出这样一种新的全球性的文化政治情景。 “超”代表了一种对已构建规则的否定与全新认识。提到“超”,您最先会想到什么?
袁:超越过去吧。要建立新的文明成果,就一定要超越过去。超越原有的教育与思想框架。
中:这次参展嘉宾很多也是拍卖界的宠儿。我们注意到您的作品去年在嘉德拍卖也收获颇丰。您如何看待日益飙升的艺术品价格?
袁:这个只能看竞拍者自身的经济情况和收藏喜好了。
中:如果请您来策划这个展览,您会把超有机定义成怎样的展览?
袁:(笑)我从没考虑过要改变自己的身份。我很享受作为艺术家所拥有的思维自由。[NextPage]
关于艺术及艺术家的使命
纽:西方观念艺术也是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例如毕加索,就是在研究非洲艺术后产生了灵感。可是您提到观念艺术在中国艺术发生期已经存在,这是中国艺术的优势么?
袁:也可以这样说。西方艺术孕育于希腊艺术,经过漫长的写实阶段,在最近一百年走向了抽象又走向观念。中国和他们走的完全不是一条路。中国的艺术一开始就有抽象,就有观念。你看青铜器,上千年了,都是最经典最考究的造型。作为礼器,它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观念,象征人与上天的沟通。
纽: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艺术家必然会看到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艺术家也会接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如果对于某一不熟悉的文化元素,他们只是因为视觉上受到的吸引而完全模仿,您认为有价值么?
袁:这要从教育与创作两方面考虑。从创作上来说,艺术家完全有自由选择采用任何语言,任何文化,任何媒介表达自己的想法。任何有价值的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国家与民族并不是艺术交流的屏障。从教育上来说,不同的传统带有不同的文化指向。采用的时候要考虑文明的传承,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中:我们注意到,您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教育中,如何平衡艺术家与学院教授的身份?
袁:教育与艺术不矛盾。作为画家,创作什么是个人的事。我念书的时候还是从希腊雕刻开始学起,按照西式的路子走。走出去,回过头,才看到自己的文化如此深厚丰富。考古学科的蓬勃发展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前人留下的无尽瑰宝。还以青铜器为例,我们的雕塑课完全可以从青铜器开始,既学习了造型又学习了观念。中国艺术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自己的基础教育谱系。一个人求学时期所接受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结构,对于他日后的认知方式是有很大影响的。思维方式改变了,审美理念也会改变。在教学中我们已经走了一段,如果强化成教育体制,其影响会更加深远。作为美院教授,我一直在组织新的高等艺术院校教材的编写。这次我们要脱离西方教学体系,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出发,打通观念、抽象、具象之间的界限。当然,编写教材需要不断的摸索,每年到各地调研考察,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经历。但从长远看,从中国艺术的未来出发,我们付出是值得的。为中国培养新型艺术人才,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袁运生
江苏南通人。擅长油画。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作品有: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美国塔夫茨大学图书馆壁画《红+蓝+黄=白?——关于中国两个神话故事》、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大型丝织壁挂《人类寓言》,油画《水乡的记忆》、《眼睛》、《追— —末班车》等。
(编辑:符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