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迈涯
迈涯
记者:迈涯女士你好!非常高兴您能来到成都。这个展览全部都是关乎于行为艺术的图片以及视频、装置等的展示。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家您怎么看待这些作品?
迈涯:这个展览许多作品都有行为的艺术成份在里面,但是媒介、呈现形式是多样性的,不局限在行为。比如说吴承典的摄影,是非常有意思。你可以说是一种行为成份,但不能说这是一个行为艺术作品,它主要还是摄影作品。他那个作品特别有意思,他找了很多中国非常象征性的、代表性的建筑物,像鸟巢,或者是奥运水立方,或者是宜家家具等等,代表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说现代化,国家的辉煌,消费文化和小康社会的舒服,小资生活。这种东西在我们社会里有的时候有点像一个大方向,或者是一个偶像、一个目标,象征着那种大的价值观。但是他把这个东西,他不拍一个整体,他拍各种各样的角度,都是分分、碎碎地拼在一起了,所以他把大的、非常宏观的所谓理想和价值观拆开了,解构了,让我们从各个方面看,其实看的角度不一样。
这个图片也是这样把鸟巢拆开成无数的部分,所以很多、很多小照片,所以我们不是从大的,特别宏观的角度去看它。而是从生活中真正的,微观的各方面的角度去看的。所以他在我们身上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让我们思考到很多大的问题。
记者:通过这个展览,有那么多种的展现形式,您觉得在这些展现形式当中最喜欢哪一种?
迈涯: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我不能说我偏向于一种形式,或者一种语言,或者一种媒介。其实我不在乎什么媒介,而且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是什么媒介真的不重要, 我在乎艺术之中传达什么问题什么感觉,有什么话要说,是如何触动,如何刺激我们的思考,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更重要。展览当中有装置有摄影,或者别的东西,像里面有王庆松的一个录像,还有马永峰的录像,这都不是行为艺术作品。何云昌这个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行为艺术作品,是以行为摄影来呈现的。他在英国,你看那个地图,他在英国拿了一个石头,然后他走了整个一圈,他就背着这个石头跟他一起旅行,他跟它是很亲切的,跟大自然的一个关系,而且也是在考验自己的能力和体力、忍耐能力,忍受的能力,各种方面地考验自己,还有沉默的跟大自然的对话,他坚持做这个做了很久,你看他去了那么多地方,这是很感人的东西,最后他把石头它放回原地。
记者:最后又回到他捡石头的地方?
迈涯:是的。你看看图片吧。我觉得何云昌是中国行为艺术非常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当然也有很多好的,但他是重要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东西里面有很多成份,很多是关于爱的,就是爱这个世界,把自己深入这个世界,去介入这个世界,而不是排在外面,或者把它当做商品。
遗憾行为艺术,尤其是在中国的媒体可能有一些不好的口碑。因为有几个别的人做了一些血腥的东西,暴力的东西,所有媒体特别喜欢强调这种刺激的例子。其实大部分的中国行为艺术非常内敛,又有批判性,但是也有爱,也有去思考我们在这个世界如何做人,我们跟这个世界是什么关系,不是砍我自己的肉,看看能流多少血,其实这种简单的暴力表达即便在行为艺术历史也不能代表新东西的,独立判断是不会附和被媒体盲目炒作的东西。像何云昌行为里面的东西,你看到里面这个是爱或者是血?像中国在成都,从95年到现在有了很重要的一个行为艺术的传统,我称作“公共行为艺术”。你知道这个事,像戴光郁、刘成英、周斌、朱罡、余极等等很多别的人,都做了跟环境和公共领域有关系,涉及包括环保意识和行为、保护国家文物(比如明代的城墙) 做了很多其实为社会作出很大贡献的工作,例如一个老图书馆的保护和变迁—行为艺术也可以做到这种事情。
记者:我想问一下,您作为一位国际友人,您觉得中国的行为艺术和国外的行为艺术,它们的差别和优势分别体现在哪些地方?
迈涯:我是特别拒绝国家界限的东西,限制或者捆绑我们。当然有的东西会吸收很多本土文化的元素,不一定能了解那个东西。我觉得说实话,所有真正的国际历史上一流的艺术是面对人类社会的,它本质上不是分美国的、中国的或者是什么国的问题。它可能通过说明一个地方或细微的问题,让全人类了解自己大的问题,从一个微观的东西呈现宏观的问题,在这一个点上,这个是好的艺术,不管是什么国家,我不是特别觉得中国艺术是这样,别的艺术是怎么样的。因为我觉得艺术是一个永远在超越自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流程,不是一个一次性做出来的结果,它是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无数不同的人都在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它是一个多元化的东西。但是往往很多批评家,特别喜欢把艺术套在某个观念里面,为了“找个说法”或“定位”,或是要确立某某艺术流派,批评家为了“占山头、圈地”而不惜违背艺术的自由本质然后艺术家有可能开始学这个“被认同的流派”,因为这样他可以参与展览或者怎么样。其实最好的艺术不是根据别人的剧本去走,而且去看这个世界需要什么样的艺术,需要说什么话,这种艺术肯定是最好的。
马永峰,他做的是另外的一种媒介,他做了很多录像和摄影作品,他的东西也有装置性,因为他会造一个模型,然后对这个模型做一些事情,比如说有一个小山头,最后被水淹没了。他的研究是关于科学的裂变,那个观念化,就是把大自然和我们的世界分为什么样不同的观念去归顺这个世界,成为我们可理解的,被知识形成的一种实物。他研究的很多是这方面的东西。
慕辰和邵译农,他们的东西看到有一部分社会学和人类学在他们的摄影里面,你也会说这个有行为,他去寻找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说这个塔的作品,这种快丢掉了,以前是很重要的一个集中的地方,在人的生命中是很重要的。现在这种空间的地位已经变了,可能消失了或者变成仓库了,或者烧了,或者坏了。以前是开会的地方,各种各样国家意识形态的东西,凝聚在那种地方,现在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我们的时代、信仰完全不一样了,人在集体之间的关系也不一样了,不像以前特别的集体,现在人越来越分散了,可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弱。所以在这一张照片里有无数的历史,已经看不到的历史,但是你能想得到。这个楼可能塌了,最后变成一个高楼了,房地产过来买这个地,谁知道,反正塔里面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其实很感人、很残酷,看那个时间的流失,痕迹在某个楼上怎么呈现,很有意思。
[NextPage]
记者:作为一个艺术展览,无论如何都会产生一些社会价值和历史的意义,您觉得今天这个“黑屏展”它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什么地方?
迈涯:首先我们看一个展览意义要放在一跨时间跨领域角度上来,我觉得这个展览可以呈现它的价值,从几个方面:
一、 它呈现的是一种综合艺术。对这个世界有不同的观念,有不同的看法、态度和姿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比如说每一个都是个大头油画,就是一个脸,一个形象或者一个指标性的东西,这个其实很碎,很不一样的东西,就像我们的时代一样,不是一个单一风格媒介可以把艺术的思考联袂在一起。就像我们的时代,它是多元化的,各方面的东西都有,很多层面在这里都可以看到。我觉得“艺术不仅是思想的视象也应该是感知的”,在这个方面这很重要。
差不多从05年,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特别全球化的市场化以后,开始制造中国的艺术泡沫。越来越多的画廊,尤其是被一个很恶劣的话语权给控制住了,这个就是金钱,不管艺术的价值,不管历史的价值,不管社会的价值,不管艺术作品好不好,或者有没有意义,只是管能不能快点卖给一个有钱人,然后这个东西如果在十年以后,不怎么搭配暴发户的沙发,他可以转手或者可以卖了,就不管了。这个就变成跟买卖其它的东西没有一点区别。艺术特有的价值,是被 这种现象弱化得一塌糊涂。如果艺术特殊的价值,不是作为一个装饰品,不是作为一个美的东西。
如果艺术特殊的价值是取决于它能提供我们新的一双眼睛去看待我们的世界,看待我们的自己,我们是一个镜子,你看我们现在多俗,就管吃个胖的肚子,买点名牌衣服,贷款开个好的车,用公款盖一个没有任何内部设施的豆腐渣高楼,给人看我多牛啊,不能光是一个镜子,必须得是让我们反省,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在往哪里走,为什么我们往那边走?如果我们往那边走,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如果我们集体,社会按照这个价值观往前走,我们是不是走进一个陷阱,是不是丢掉一些有价值的,被我们忽视的一些东西?我觉得好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具备这个本质,这个能力去刺激我们,真正地思考人类的状况,不一定是特别社会学的,有的时候抽象的东西也可以改变我们的眼神,可以感动我 们,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如果艺术光是一个东西挂在那儿,就跟装饰品没有任何区别了。
记者:您觉得今天这个展览的价值实际上也就体现在社会的,包括对我们人自身反省的方面?
迈涯:对。 我觉得每一件作品就是一个机会,因为一件作品不具备一个固定的意义,它的意义是跟人看到它、思考它、感受它,在这个瞬间产生的。而且这个意义的解读可能是无数的。可能你把你自己的生活背景,自己的经验,你带来到的这个作品里就跟我不一样了。那么艺术家把他的东西摆在那儿给我们,当这个被我们看到了,感受到了,思考到了以后,它才成为一个新的东西。这个新的东西是一个领先的东西,它可以刺激我们自己的想象力。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的价值,肯定是提供给我们多样的语境,去考虑我们自己,去考虑我们的世界。但是它也不是那种特直接给我们上课似的,也不是说必须得这样,要不然不行。它是很微妙地提供给我们这个条件,思考这些问题。所以我觉得它的价值就是在这一点上最明显。我喜欢可以做到这一点。
记者:谢谢迈涯女士。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