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宁宁
张宁宁:在大英博物馆的展览对您自己意味着什么?您认为“张强踪迹学报告”在中国与西方有何种不同的情景?
张强:2002年1月,由于我被选入参加《惊人之笔——中国现代书法展》,而获邀赴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参加开幕式。当时策展人白若思的学术专著《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在英美同时举行首发式,里面对于每位参展的艺术家都有专题的研究与论述。大英博物馆同时安排我在2月1日与2月2日有两次现场的“行为书写”表演,次日,英国三大报之一的《独立报》刊发了我现场表演的大幅图片,那个展览用当时的中国日报记者杨应时访问我时的话来说就是:“作为颇具前卫色彩的"现代书法"代表性艺术家,您的作品是与现代中国最厉害的传统书法名家、文人学者如毛泽东、郭沫若、沙孟海、叶恭绰、王世襄、黄苗子等人的作品一起展示”。
这个事情的发生,现在屈指算来已经有将近6个年头了。诚如古人所谓光阴荏苒,如白驹之过隙。
这个展览对于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位艺术家,有机会向西方的主流文化展现中国本土艺术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被激发出来的可能性智慧,无疑是一种幸运。而大英博物馆并非专业的现代艺术馆,但却有足够的胸怀去接纳中国的当代艺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国家的开放与强大,使得个体艺术家的创作被国际上重视。在此意义上,也算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吧!
就艺术方案说,我的“张强踪迹学报告”之“行为书写”从此开始了国际化的历程。从大英博物馆启程,而且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体面的开端吧!之后的韩国、香港、法国等地现场表演,都获得较好的效果。遗憾的是2004年初,因为签证的原因,没有在澳大利亚实施那次安排好的大型活动。
同样是作为一个艺术方案,“张强踪迹学报告”在西方被看作是一个艺术家个人作品的实施而已,完善的艺术教育使得他们对此不会大惊小怪,更不会轻易地从社会风化、道德层面上去进行判断。而在中国国内的情况就大相径庭了。我在重庆卫视的大型谈话节目《龙门阵》上,就“仙女山互动书写七仙女”时曾经说过:“……实际上现在来讲呢,我一直在苦恼的一个问题啊,就说为什么如果和利益脱离了以后,大众就变得疑虑重重——就那么可疑。如果我说,我高薪聘请她们,一个人一万块钱到山上去拍一个广告,拍一个裸体,恐怕没有人去关注这个问题,为什么呢?通过商业的交换大家反而习以为常了,那么一个毫无商业功利目的的纯粹的一个活动,为什么大家会投以如此邪恶的目光,我想这个东西来讲呢,这个作品呢恰恰是对我们公众的一个拷问。我想这个事件可能大家愤怒完了以后,可能会让很多人能够冷静下来,就是探询一下这个事情的真相。“
出于对于中国状况的考虑,在2006年1月,我开始了一个具有社会学采样意义的艺术方案——“仙女山互动书写七仙女”,与媒体合作,面向社会公共招募与现场书写。这个作品的后续工作是以四卷本《踪迹维度》的出版为完成标志的。也就是说,中国现代视觉文化教育的残缺,是“张强踪迹学报告”在中国语境实施社会学采样的前提。
张宁宁:在2003年丽江国际艺术节或是06年仙女山的书写中,您拒绝她们提出的互写的要求,使用的理由都是不能破坏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这个理由显然不能服众。对此,您作何解释?
张强:其实,人们先验地认为,书写与被书写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且必定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按照女权主义的解释,笔象征着男性的强力意志,而纸象征着女性的被动意志。因此,只要是书写活动的发生,那么,就是男性对于女性的控制。
然而,问题在于,我首先是在男性书写女性这么一个背景前提下,赋予了女性以自由运动的权利,她可以决定笔的大小与墨的浓淡,可以对书写的部位发出指令,可以决定何时结束。这个过程中作为书写者是背对书写者的。如此的规则条件,注定了这样的结果:由于男性书写者的视力不在女性对象身上,这个权力意志就自然地陷入茫然之中。而被书写的对象又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运动,因此,这个茫然了的权力意志在女性的运动引导中,就进入到一个“非意志”空间之中。
所以,如果改变了这个模式的话,这个作品本身所包含的颠覆性意义就不复存在了。因此,也就不再是“张强踪迹学报告”了。
其实,很多受众没有耐心去解读这个作品背后的意义,而仅仅要求从表面关系提出改变。一些批评家恶意于低级趣味来阐释这个作品,将作品的书写关系妖邪化。这些与我——作为一个创作者的期望已经无干了。
我想重复一点的是,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线性改变,就是一种公平体现。换句话来说,那种改变也许现象上公平了,但是,艺术的意义却消失了。所以,我不会因为合作者、观众、批评家的意志和情绪来改变自己。还是我在丽江时的那句话:艺术家不是政治家,后者是靠立场坚守来征服信众的,前者却是靠智慧来生存的——以特别的勇气提出充满智慧的问题。
张宁宁: 你自己说过您的艺术不是商业行为,在您多次的艺术行为中,经费怎样解决?
张强:判断一个作品是否商业活动非常简单,一是看有无商业背景。这是一个怎样的气氛中实施的活动;二是有无商品推销的标签。而我每次的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博物馆、美术馆等专业机构举办的。即使是面向全社会的“互动书写七仙女”,也是在“仙女山”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单位背景的荒野之中进行的。
至于说到经费问题,首先参与者是志愿者,是没有报酬的。其次是材料费用不太大。至于在国外的表演,通常有食宿保障,其余的开支就是可以在控制范围之内了。
张宁宁:山东民风比较保守,不利于您做这样的活动,这是不是您当初从山东艺术学院调到四川美术学院的主要原因?
张强:调入四川美术学院的动意有两个,首先是人生体验,记得我的老友陈传席说过,一个人的一生绝对不应该在一个地方生活。我在山东生活了40年,而重庆是完全不同于山东的另外一个文化域度。我个人非常享受这种差异。再者是四川美术学院的专业背景对我的吸引。其实,当初离开山东的时候,我还有两个地方可以选择,但是,我最终还是来到了川美。
至于说到山东民风比较保守,也是到了重庆才比较出来的。不过,我觉得邹鲁圣地、礼仪之邦的集体意识中的规矩,会对于个体意愿的诉求本能地漠视——这样的一个说法也许更准确一些。但是,在山东那样一个宁静的氛围中,倒是一个发育思想,演练学问的好地方。
我曾对朋友玩笑道:离开山东才知道自己埋的有多深,回到山东才知道自己走的有多远了。
张宁宁:有没有考虑在大街上进行现场行为?
张强:因为我的作品有强烈的仪式性,所以,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不利于表现这个作品的旨意。所以我通常不会考虑在无序的环境中去实施我的作品。不过,在公共空间里,包括在首都师大美术馆的首次,到最近在巴黎的一次,我的“行为书写”表演,也已经有14次之多了。
张宁宁:墨汁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具有伤害,网络上有人评价这是对女性身体的一种欺骗,对此,您作何回应?
张强:中国墨是用松树的烟灰,调合植物胶而成的,就现在的墨汁而言,至少可以嗅到中药冰片的气味。传统的中国墨还会加上许多名贵的香料。所以,古墨甚至被中医选做药材来用。而很多国画家在画一些细部的时候,甚至以舌头舔墨,以唾液的黏度,来控制墨色在宣纸上晕化的程度。所以,说“墨汁中化学物质对人体具有伤害”至少是无知吧。至于说到对女性身体的欺骗,则是无知加恶意了。
张宁宁:无论是您的行为艺术还是著作,普遍有人反映看不懂?为什么您不尝试用更多人可以理解的方式?
张强:世上的艺术方式千差万别,也就允许有看不懂的艺术存在了。至于说到我的著作,那是思想的结晶,甚至是一个学科前沿的东西,了解它需要的背景知识也就更多。因此,有的人可以在喜闻乐见中获得娱人的快感,而有的人却是在前沿的探索中达到创造的满足。 ——我的情绪好象更倾向于后者!
张强艺术简介
1962年生。现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当代视觉艺术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作为伦敦大英博物馆250年首位当代艺术表演者(2002),先后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瓦利克美术馆(1998)、美国堪萨斯大学斯宾塞博物馆(2000)、香港艺术公社国际美术馆(2002)、澳大利亚亚澳艺术中心(2004)、法国图卢兹艺术中心(2004)韩国汉城市立美术馆(2005)、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2007)巴黎法国大皇宫(2007)等地表演、展出。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美术文献》编辑部等专业机构收藏。
已出版专著16种。2006年由山东美术出版社推出张强大型古典艺术学术辑集——《高逸风致》(绘画卷,书法诗歌画学卷)。2007年由重庆出版社推出张强大型现代艺术学术辑集《踪迹维度》(评论卷、对话卷、网络卷、行墨巴黎卷)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