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苏桥
面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个行业都在做适当的调整。请问怎样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现状?
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是一个必然的历史阶段,这个历史结果所呈现的面貌是多向的。首先,一些重要艺术家的重要时期的重要作品获得了极高的市场认可度,这种认可度即便是在金融风波下的今天,依然是存在的和可以实现价值体现的,这点实际上应该感谢国家文化的复兴和中国持续地对外的开放的政策;其二,年轻艺术家在这样一个浪头之下,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创作的群体,他们所受到的在经济上的和学术上的推动在西方年轻艺术家的群体里是不可想象的,我相信再过5~10年这些年轻艺术家中的精英们会很自然地融入到全球当代艺术的这样一个潮流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价值认同。第三,不幸的是,在这种繁荣的后面同时也可悲出现了的艺术家抄袭重复性的模仿自我,艺术家重复抄袭他人等等这样一些只有商业含量而无学术含量的艺术品,从事这些艺术制作的人今天惶惶不安,明天他们会完全消失。在另一方面,作为结果性呈现的就是,在中国国内形成了为数不多的收藏群体,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西方优秀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不是无人问津的。第五点,作为结果呈现的,艺术从业人员与画廊是雨后春笋似的增长,在很多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机构和个人除了完成交易之外也完成了当代艺术的教育,对未来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创作和收藏的可能。
在经济不景气,公司裁员,画廊面临生存问题的时候,大家都在尽量的降低成本,为什么北京空间却是此时迁址至草场地艺术区,扩大了经营规模?
李:这主要是由画廊本身的发展决定的。在08年上半年我们已经有充分准备,下半年我们就开始在草场地的新空间展开了展览计划,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学术整理,我们希望最后能把艺术交易中的获利放到艺术的推广中。
而且一个好的展示空间也是基础。798以前的空间太小不足以支撑好的展览和学术的推广,草场地新的空间是以前的4倍。之所以选择草场地艺术区,是因为798的空间是以一年一年来签,而我们的推广计划一般是3~5年这么一个过程,那样的空间对我们来说做起来很不从容。目前798 的商业气氛和文化气氛越来越浓,而我们希望我们的收藏家,观众能有类美术馆的环境,安静下来面对我们对艺术品的推广与展示。
当然成本增加对任何一个画廊都有压力,但是在这样一个萧条期里,我们更应该有自己清晰的前进方向。
入驻一个更好的空间,您对明年的展览有哪些计划?
李:我们画廊按计划安排了四个亚洲美术馆的个展,一个欧洲美术馆的年轻人的群展,同时我们也和欧美的画廊合作,安排了5个年轻人的个展,也适时的与欧美主流画廊合作,在中国推广新一代的优秀的欧美艺术家。明年我们的工作量大约是10个海外的展览,6个国内的展览,这是我们在09年面对金融危机所交出的一份答案,也是我们面对市场极度萧条的情况下所表达的对艺术的极度尊重的态度,以及对推动真正的纯艺术的态度。我们没有指望这样一些展览能够获得快速的市场收益,但是我们相信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是绝对有意义的,个别展览如在德国美术馆的中国年轻艺术家的群展将是里程碑似的。
在经济危机中,画廊怎样度过困境?
李: 现实的看,从09年到10年我们已经安排了比较详尽的展览计划,不管是自己的画廊还是欧洲画廊,以及在美术馆的计划,所以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简单,如果经济危机两年的话,我们可能没有困境,2011的事情,我们今天看不到,但是我们的运转模式存在,我想我们应该能够抓住“危机中的机会”,以我们自己的节奏继续成长。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