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轻盈的沉重——艺术家吴洋访谈

2007-10-23 10:46:09来源:北京文艺网专稿    作者:

   

 被访人:吴洋
  访问人:乐随


  访谈时间:2006年9月/北京 

  乐随:看你的画,无论是前期的“奶酪,蛋糕系列”还是最近的“包裹”系列,觉得形式很特别,感觉很现代,轻盈、宁静、理性之中又带些虚无的伤感,这是你想表达的吗?

  吴洋:是的,在我看来“静”的东西是有力量的东西,它有自己的气息在其中,中国人说“以静制动”,就是说沉静的东西更有自己的张力,不流于表面。现在的社会太浮躁,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人的心灵些许的理性和宁静。我不允许自己随波逐流地创作,好的作品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独立的思考在其中,那种独特的、有思想的作品才会是好的作品。 

  乐随:你一直是从事架上绘画的,在最新的作品中,你采用了材料装置的创作方式,为什么呢?

  吴洋:材料装置给了我更多的创作空间,也让作品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我现在的作品主要的使用的是塑料薄膜,就是那种随处可见的,我为这种材料的特质着迷,希望能给看的人提供不一样的感觉和体验,其实我是把架上绘画和不同的材料结合在一起了,这种创作方式很适合我现在的一些想法。但是,前一批作品和现在的包裹系列还是延续了我一贯的风格和思想,虽然表面上看来他们不那么一样。 

  乐随:用塑料薄膜进行创作应该算是个大胆的举动,因为它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你是如何想到用这种材料的?通过它又想表达什么呢? 

  吴洋:我喜欢拍照片,最初这种被广泛用在产品外包装上的塑料类制品是我拍照片的素材。我从三、四年前开始了以塑料薄膜为主的实验性创作,通过摸索,中间还断过一阵子,逐渐才把握了这种材料的特性,掌握了一些方法来达到现在的质感和视觉效果。塑料薄膜透明、轻盈,又有一定的可塑性,它在画布上呈现出的那种蚕丝般的光感和琢磨不定的神秘性让我也蛮惊讶的。

  其实,用这种材料创作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个挑战,但是我一直坚持从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创作灵感,因为我认为艺术和生活应该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现代生活,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让人们看到他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也有艺术的可能性。用这种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创作,发现和表现它们的多面性,是件快乐和有趣的事情。 

  乐随:你和自己的作品相象吗?生活中你也是宁静、理性的人吗?艺术家的生活好像应该是相当不羁的。


  吴洋:哈哈,我喜欢用“静如处子、动若脱兔”来形容自己。海涅的那首诗《我的心也象大海》是我最喜欢的,一首短小的诗,却能准确地表达我是怎样的:我的心也象大海,有风暴,有潮涨潮落,也有些美丽的珍珠,在她的深底掩藏。 

  乐随:看过你的一些个人简历,你是从少儿时期就开始了绘画学习了,那种学习和现在的少年宫学习班是一样的吗?

  吴洋:我那时开始学画还是20年前的事,和现在的学习不一样。我觉得自己是天生就喜欢画画,感谢我的父母及时发现了这一点,并帮我托人求师,因为那时候基本没有什么学习班的。不久,我很幸运得遇到了我的老师,陈为和陈皖山兄弟,他们一个是国画家,一个是雕塑和油画家,当时在我们那里都是很有名气的艺术家,我和他们从最基本的临摹开始学习,我是他们的第一个学生,他们一共只收过三个学生。 

  乐随:你和他们学习了多久? 

  吴洋:差不多十年吧,一直到我上大学。后来他们都去了美国,现定居在纽约。 

  乐随:这么长的时间?那一定对你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吴洋:是的。尤其是陈为老师,他对我的影响其实是多方面的,我的学习是从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作品开始的,这让我的眼界从一开始就比较高;我那时读的很多书也是陈为老师那里借来的,最早看入门的哲学书,现在还记得书名,《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 

  乐随:我注意到你的书架上有很多米兰·昆得拉的书,很喜欢他的作品吗? 

  吴洋:嗯,他是我读的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家。最开始是因为看了电影《布拉格之恋》,是由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改编的。小说中关于“轻”和“重”的思辨和论述对我影响非常大。我的“奶酪,蛋糕系列”就是希望用轻盈的、优雅的高调子来表达生命中那些沉重和悲剧化的本质。 

  乐随:你喜欢哪些艺术家的作品? 

  吴洋:具体的说有克利、罗斯科,还有博依斯。其实我喜欢的不少,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喜爱吧。克利的作品尺寸都不大,却表达了深邃的意境,画面上可看的东西很多,还有些幽默感,我喜欢他的线条和对色彩的处理。罗斯科的作品都很大,纯抽象的色块,宗教意味很浓,充满了沉静的力量。在伦敦的泰特美术馆中有罗斯科作品的单独展室,我在伦敦逗留期间去过好几次,主要就是看他的作品。坐在他的展室中,光线很暗,感觉自己完全被他的作品的气场所包围。博依斯的作品更多是观念性的,我喜欢他作品中的细腻和敏锐。最近看到一个美国艺术家的作品集,他叫Tim Hawkinson,特喜欢。 

  乐随:灵感不多的时候,你用什么方式寻找灵感? 

  吴洋:听音乐,看碟,旅行。 

  乐随:那你去的地方多吗? 

  吴洋:不算多,最远去过英国,因为在那里的一个展览才去的。平时就是能去哪里就去哪,不太在意远近,毕竟不是总有时间,还有机缘。 

  乐随:看电影呢?喜欢什么类型的影片? 

  吴洋:嗯,很多,文艺类的、荒诞的、科幻的都很喜欢,电影大师的作品,比如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库布里克,还有柯恩兄弟,等等。听起来我的爱好不少,这些和我的创作都有关联。以前我常常是要这个不要那个,只喜欢某一类、某一种东西,包括绘画题材,相对来说也比较窄。 

  乐随:那现在呢? 

  吴洋:现在?六、七年前开始吧,我有了很多变化,指的是我的喜好,我开始接触各种不同的,不再那么限制自己,各种音乐、电影都听、都看,只要是好的、有趣的,不一样的。你看到了,我现在的作品就题材而言,是完全自由的,古代的、现代的、抽象的、具像的,有人物,有风景,只要它们最后完成时呈现出来的感觉和意境是统一的,就行了。 

  乐随: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和意境? 

  吴洋:宁静致远。


 (编辑:田庄)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