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专访《呐喊》导演哈鲁恩

2010-05-20 09:16:22来源:网易娱乐    作者:

   

  采访人:网易娱乐

  受访人:马哈马特·萨雷·哈鲁恩

  在上映的乍得影片《呐喊》是今年戛纳电影节唯一的一部非洲电影。导演马哈马特·萨雷·哈鲁恩2007年带着《旱季》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后,又带着同样讲述乍得内战的新片来到戛纳,也把非洲电影重新带回国际媒体视线范围。讲述一个父亲在内战爆发时,在政府的政策胁迫下不得不把独子卖给军队。《呐喊》虽然上映后得到的评价并不高,但有内战特殊的政治背景和非洲复杂的社会现状等话题支撑,将媒体的关注引向另一个焦点。

  导演马哈马特·萨雷·哈鲁恩接受网易娱乐专访,从乍得内战和人民生存状态的方向解读了自己的创作意图。他回忆9岁时被一部欢快的宝莱坞电影引上了电影创作的道路,但命运却扭转了他的创作方向,“我曾想用电影拍摄快乐的笑容,现在却用来记录关于屠杀、战争的记忆”,“枪可以防身,但我不想用枪,因为一旦拥有,总有一天会扣动扳机。我想电影才是我对抗内战的枪。”

  哈鲁恩拍片曾遭战火干扰 新片发出反战“呐喊”

  网易娱乐:《呐喊》不是你第一部与乍得内战有关的电影,07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旱季》也是同样的题材,内战对你的创作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马哈马特·萨雷·哈鲁恩:乍得的内战持续了至少40年。在战争初期,我18岁的时候就曾在战争里受伤;在1987年,我正在拍我的第一部电影时遭遇利比亚军的进攻,两边对峙了将近6个小时,拍摄也被中断了。于是大家对战争和利比亚人都极度反感,每天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各种残杀的现状,太可怕了。到了2006年,我在拍一部短片的时候,反政府军又打了过来,战斗持续了三天,死伤了很多人。对这场战争,除了承受我们无能为力,我为了逃生离开了祖国,那时我还在上大学,正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年纪,但所有教学都被中断了。所以我的电影也是和那些遭遇过类似的人有关。内战与其他战争不同,它一度演变成两国交战,很多参加内战的反政府军士兵父母都是乍得人,发动战争也是在屠杀自己的亲人。

  于是我开始构思这个故事,但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政府不希望我公开谈论这个话题,反政府军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发动进攻,而我们也不能轻易搬走,情况非常复杂。必须有支枪傍身,可一旦有了枪,总有一天会用到这把枪。但我不想要,不想和伤害扯上关系。某个角度来说,我的电影就是我的枪,我用它来发出反对内战的呐喊。

  网易娱乐:你是因为经历过内战才萌生了做导演的念头吗?

  马哈马特·萨雷·哈鲁恩:在我九岁的时候,有天晚上9点钟,我叔叔叫我跟他走,要给些好东西我看。后来他带我到了一个露天电影院,坐了好多人,还有很多卖小吃的走来走去。我记得那晚放的是一部宝莱坞电影,当一个女主角的特写镜头出现的时候,我有种很震撼的感觉,而现场的人都紧紧盯着她巨大的笑容,大家都显得很开心。我很好奇这是怎么做到的,我想做一样的事情,用那种镜头拍我的朋友、女朋友,让他们也变得很开心。

  我的电影里也常会有人物面对镜头的特写,我喜欢那种直视的震撼力,我一直在跟随着童年记忆里那个美丽的笑容。但遗憾的是,我想用电影拍摄欢乐,最终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不得不去记录不堪的现实。

  触及非洲华人移民话题 入围戛纳才获国家资助

  网易娱乐:拍这部影片之前需要做些特别的准备吗?比如,接触敌方军队,做一些资料搜集。

  马哈马特·萨雷·哈鲁恩:我跟一个军人谈过,他的叔叔是利比亚军方的发言人,所以他就去参军了,后来他回到乍得,跟我说,我再也不想跟着他们打仗了。利比亚军最后赢了,掌握了政府,还推选了总统。情况就这样反反复复,叛军取得了胜利就会要求和平时代,但一旦经济动荡,他们没有钱了,就会离开这里,再以进攻者的身份破坏和平。我调查的过程里认识的一个门房就参加过战争,杀过一些人,对这些人你既不能怨恨,也不能宽恕,只能尽量去忘记。国家没有一套法律准则,就没有办法平衡不幸与仇恨;不断有人死去,而我们看在眼里却不能言语,因为一旦说些什么就会惹来麻烦。

  网易娱乐:在这个片子里,父亲把儿子卖给了军队,这只是一种为制造戏剧冲突的创意,还是真实的现象?

  马哈马特·萨雷·哈鲁恩:现实就是如此,在内战里,到处是娃娃兵,他们的父辈们都健在,父辈发动了战争,再把武器传给这些孩子。如果还有更多的40年,暴力和战争的因子就会一代代传下去。战争烧毁的不只是城市,还有非洲的未来,看看那些一窝往欧洲涌的年轻劳动力就能看到,非洲的未来就很成问题了。

  网易娱乐:影片里也设置了一个中国老板娘的角色。很多中国人跑到非洲淘金,现实中这些移民和土著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

  马哈马特·萨雷·哈鲁恩:我在乍得认识一个杨女士,她在那里呆了起码有13年,她在那里开了个小宾馆,影片里那个老板娘原型就是她。这就是非洲面临的全球化,大量移民涌到这里淘金,非洲的中国人特别多。在影片里,这个中国人炒掉男主角,但她并不是个坏人,她要经营好宾馆只得减缩人手。设置这样的人物是想把非洲和全球化联系起来,政府没有对经济有效地干涉,外来者抓住了赚钱的机会,本地人就业却不能得到解决,这就是现实。

  网易娱乐:影片入围戛纳后,国内的反应如何?

  马哈马特·萨雷·哈鲁恩:我们国家的人知道我入围了戛纳后,好像都挺自豪的。这件事搞得我像一个投机者,用入围资格来换取继续拍摄的资格和自由。有趣的是,在我拍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向政府要求资助,但他们推托钱不够;现在他们都一个劲地找我,要我快回去拍戏,愿意给很多钱我。

  (编辑:王骞)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