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结束不久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佳影片《拆弹部队》的制片人上台领奖时,获奖感言中说道“感谢CAA”。之前金球奖颁奖典礼上,凭着《阿凡达》摘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奖的詹姆斯·卡梅隆也一再说道“感谢CAA”,在桑德拉·布洛克、马丁·斯科塞斯等人的得奖感言里,CAA的名字(Creative Artists Agency,创新艺人经纪公司)同样不断出现。
成立不过35年的CAA,目前已经是六大影业之外,另一支操纵着美国娱乐工业运转的隐形手。它掌握着好莱坞2/3以上顶级影星及导演的事业命脉,据《洛杉矶时报》报道,全球电影票房有将近一半都是来自于CAA导演所执导的影片,远超好莱坞其他经纪公司的总和,至于公司的账面成绩至今成迷,好事的媒体保守估计,拥有600多名经纪人与员工的CAA年利润接近3亿美元。
五年前,这支沉默的队伍进驻北京,成立了中国区也是CAA美国以外的第一家办事处。五年后,CAA中国已网罗了70多名华语影视界名人,凭着李连杰、吴宇森、莫文蔚、吴彦祖、王力宏、黄渤、杨澜、余男、徐峥等华语界巨星之名,成为中国明星阵容最显赫的经纪公司之一。
下面这个华丽的名单也许更能说明问题:2009年,11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中,5部来自CAA的签约导演,依次是:《赤壁》吴宇森、《风声》高群书、《南京!南京!》陆川、《疯狂的赛车》宁浩和《非常完美》金依萌。
但CAA对很多业内人士来说,都还是个神秘的名字。
记者近期专访了CAA中国区总经理罗异(Peter·Loehr),回顾五年发展历程,罗异这位精通中文,深谙中国特色的美国人,对CAA的成功接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罗异的谈话,是与一套全新理念的碰撞。CAA闯入中国娱乐圈这片经营理念与发展程度迥然的市场,却靠着好莱坞法则站稳脚跟。罗异在采访中提到,中国有很多优秀的艺人,但好的经纪公司却不够多,我们试图探究,CAA这套法则具备怎样的天生优质,在中国它又是如何实行的。我们进而思索,在日本、韩国的养成型经纪公司,中国本土的保姆式经纪公司之外,CAA带来的这种客户式经营法则,会给中国的娱乐产业带来哪些启发及产生什么影响。
赢的前提:好艺人很多 好经纪很少
CAA并非第一家嗅到中国市场机会的海外经纪公司:WMA比他们更早进驻,并于2001年就签下了当时崭露头角的章子怡。在美国,这家曾坐掌好莱坞经纪人界头把交椅的百年老店,早被后生CAA挤到了次席。09年,WMA和Endeavor两家经纪人公司合并成William Morris Endeavor Entertainment(简称WME),老前辈的运作模式终告过时,CAA如日中天,在华语地区的较量里,CAA不乏身价赶超章子怡的国际巨星,09年跻身亿元俱乐部的导演中,近一半与CAA有合作关系。
记者:国际知名的明星经纪公司,CAA不是最老资格的,但扩展中国地区业务的似乎是最迅速也最卓有成效的。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竞争对手落在你们后面?
罗异:我觉得CAA到中国来,不是因为觉得这个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当然市场潜力是很大,也不是觉得能让美国的明星在中国有很多业务可以做,事实上目前可做的还不太多,主要是这个模式是成立的,同时对国内的艺人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
记者:中国市场有什么特质,让你们觉得这里有足够多的业务可以开拓?
罗异:因为中国好的艺人特别多,但好的经纪公司却不是特别多。同时,我认为现在大部分国内的经纪公司都是以制作为主的,但我们认为这种模式不太合理。从美国的法律来讲,经纪公司和制作公司是不能在一起的,因为最后受损失的会是艺人。作为一个制片人,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所有导演、演员、编剧的片酬给压下来,这样就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制作或是赚更多的利润;那么,对一个经纪公司来说,要为它的艺人选择最好的戏同时也要谈到一个尽量高的好片酬,如果一个人两个工作都在做,就会有矛盾。比如说,有个艺人应该有200万两百万片酬,经纪公司有20%的提成,作为制片公司的老板,把他的片酬压到100万一百万,提成也只损失了两成,还能省回成本80万,亏的就是艺人,公司赚了80万,艺人少了100万。
那么,我们是只做艺人经纪,不做任何制作,所以,第一,我们可以100%地为艺人着想,而不用考虑公司有些别的目标或其他因素;第二,我们可以跟任何一个制作公司去合作,现在国内有的公司,它的艺人只能在它制作的戏里出现,别的公司不会用它的艺人,这对艺人损失也很大。而我们CAA的艺人可以跟中影、华谊、英皇等等任何一个制片公司争取工作机会。目前国内的经纪公司很少有这样的概念。
记者:我观察CAA目前签下的艺人,觉得他们气质上有种不太好形容的共通点。你能简单表述下,CAA能与这些艺人达成合作的共通标准吗?
罗异:很难用一句话去总结他们的共通性,每个人都不太一样。但我要特别强调:目前和公司合作的艺人,不管导演、演员还是编剧,他们都是很有实力的,或者说,或者说,很有信心,知道自己是个好艺人。像黄渤、徐峥、黄海波、余男、杨烁、曹炳琨那样的演员,让他试镜他一定可以拿到那个角色。很多行业的佼佼者都很霸气,我们就有一批这样的艺人。
我特别不喜欢听到很多公司说“这个演员是我做起来的”、“这个人是我带起来的”,经纪人和经纪公司有这种说法很可笑。真正能把艺人“带”出来的只有他们的父母,他们取决艺人有没有天分,经纪人能给的只是协助。像过去那种因为跟某个平台有关系、把某个演员做红起来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经纪人也会拼命用自己的关系为艺人寻找机会,但他们必须相信自己合作的艺人是有才华的,才愿意去做这种努力。艺人的荣誉也是公司的荣誉,他们没有经纪公司也能做,但是CAA能帮他们做得更好。
记者:如果一个艺人还没和经纪公司正式解约,或者还没决定是否要跳到新的公司,你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说服他选择CAA呢?
罗异:对每个艺人会用不同的方法。有的艺人很新,作品不多,但我们看好他的前途,就会给他推荐我们认为他可以上的戏,然后为他介绍合适的导演,再为他考虑应该是怎样的发展方向。而像公司目前有些艺人有很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也会运用在我们和想签的艺人的沟通里,这里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方式方法,因人而异,比如说一些很成熟的,像莫文蔚和杨澜——他们有可能想再上一个台阶,或者说想改变一下做法,这又跟前一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记者:中国区CAA在总部现在是处于什么地位?如何受总部管理?
罗异:北京公司是CAA35年来第一间海外的办公室,它当然会特别被关注,另外,国内的市场也发展得非常快,北京办公室发展得非常快,05年第一年的时候我们只有三个人,也没几个艺人,现在有70多个艺人,我们是唯一一个在国内(指中国)站得住脚并且成功的海外经纪公司。
CAA法则之一:合同人性化 用独家机会留住艺人
既然强调和艺人是合作关系,CAA也不愿意一张白纸成了艺人的“卖身契”。在采访中提到不少国内经纪人与艺人翻脸、撕毁合同的案例,罗异表示,经纪人工作不到位,艺人始终会离开。不过他并不觉得CAA全球通用的二年制合同过于轻松,CAA与艺人的密切关系体现在无间歇的沟通,而公司内部各种共享的资源,是其他经纪公司无法提供的:“能上吴宇森的电影,是不是比做规划有意义多了。”
罗异:第一,我一点都不认为我们的合同松散,我们的工作是非常非常密切,天天都见面、联系。其实这是把很大的压力都转移到了经纪人身上,这个艺人看起来可能随时都会离开你,那你的工作就一定要出成绩,否则艺人就会走掉。目前来讲,有少数几个走掉的艺人,实际上这个解约是双方也包括我们的意愿。其实合同在美国也是这么松散,像汤姆·汉克斯、汤姆·克鲁斯,从一开始签约到他们退休都不会离开CAA。只要工作做到位,别人就不会离开;如果用一个特别长的合同,把别人给绑起来,还有违约金之类等等条款,可如果别人想走还是会走的,这样反而让这个过程不愉快,最后的结果是公司品牌也被砸了。
记者:公司用什么方式来建立艺人对公司的依赖和信赖?
罗异:我们企业的文化很独特,我们的概念不是一个经纪人代理一个艺人,而是全公司一起代理一个艺人,信息是全公司共享的,公司的资源平台是非常庞大的,我们能提供给艺人的很多机会是别的公司提供不了的。几乎所有到中国来做的合拍片都是经过我们公司,这个机会是一个很好的资源;这么多导演一年拍那么多戏,这也是一个资源,我们会不断地把这些资源提供给艺人。信息透明、共享化,总部那么大,很多方法也可以移植来用,包括一些国际影星的资源、国际电影节的关系、海外推广的关系,我们现在正在帮一个艺人谈一个美国的电视剧,恐怕别的经纪公司做不到这一点。
记者:如果我是一个没有背景的新人,又想加入你们的团队,如何才能赢得你们的青睐?
罗异:一般是以作品吧,看看表演如何;如果是导演,没拍过戏,起码也要有个自己开发的剧本,这才是了解一个导演最好的方法。
记者:你们会为新签的艺人做一个按部就班的规划吗?比如说,一年让他们上多少个戏。
罗异:你可以做一个很虚的规划,像有的公司签一个艺人,许诺说今年要给你拍两个电影,但是:这个电影是否适合你?你是否演得好?它的票房是否会高吗?其实调查一下,国内成功的大明星,葛优、巩俐、姜文、章子怡、梁朝伟等等,他们都是因为演了特别适合自己的电影和电视剧出来的。我认为,职业规划不了,只能抓好一个特别适合这个演员的机会——导演能把戏导得特别精彩,故事、角色特别适合他,而且这个电影能成功。规划嘛,方向上的东西也会有,但我个人觉得意义不大,你说一个年轻人能上吴宇森的电影,是不是比做规划有意义多了。我们的精力会更多放在这方面,比如让我们的导演更多地接受新演员,安排见个面、看看他的作品,到他开发项目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个人。
记者:但演员如果得不到一个承诺,是否会对自己的公司没有安全感?
罗异:这个行业能说的人挺多的。如果演员能看到他的经纪人,包括我在内,天天在帮他争取、天天给他介绍人,对他的感召我觉得会比开个会、做个规划方案PPT有用。
CAA法则之二:抽成仅15%刺激经纪人卖力工作
在CAA的员工名片上,你看不到他们具体的工种和职位,如罗异所说,CAA全公司都有义务服务于每个艺人,他也透露不仅员工或像他这样的地区总经理,连大老板也要亲自带艺人,“希望做到不分地位和等级”。在艺人的演艺生涯里,经纪人的个体价值被忽略至最小,但CAA的品牌价值却能随着艺人身价提高得以放大。
记者:我注意到CAA的员工名片上,只有名字,没有头衔。这是为什么?
罗异:这个其实很简单,因为在CAA大家都是经纪代理人,都是平等的,公司基本没有管理层。
记者:CAA向来低调,但娱乐圈是个不靠宣传难成名的地方,我们也看到不少经纪公司也会打自己品牌,这点CAA似乎有点格格不入?
罗异:CAA的宣传只为艺人做,公司的品牌是属于我们合作的艺人的,艺人的宣传做好了,他们的事业越来越成功,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是有价值的。其实,一般老百姓知不知道有个CAA是无所谓的,圈内人知道我们公司,并且觉得我们工作做得到位就OK了。员工在幕后,这是我们CAA35年来的概念和政策。
周围很多经纪公司总会说,在我的旗下有谁谁谁,但对于CAA来说,没有所谓“旗下”的概念,艺人跟我们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在我们管理之下。我们花精力和功夫把艺人的事业做起来了,这才是成功。而不是说老板每天都出去做访问等等,包括公司新签艺人我们也从不开什么发布会,因为实际上行业内的人很快就会知道这个消息,那就够了。
同时,对公司品牌低调处理,我们的经纪人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他们的工作上——就是艺人的发展!说得很简单,就是签了个很有才华的艺人,能让他不断的好好工作。
记者:CAA在中国区的提成仅仅是15%。在国内,经纪人提成有高达70%的,你们的经纪人比起其他经纪公司似乎赚太少了?
罗异:恰恰相反。我们是做长线的,如果你不把艺人做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每年有很高的收入,公司就挣不了钱。我希望所有的经纪人都往这个目标走。我不讲具体的例子,我们有的艺人三年前几乎是没有收入的,你拿10%也好,15%也好其实都没实际的区别,到发展到比较高的位置,这个时候才应该挣钱;之前就不应该拿那么多钱。希望我们的艺人能年薪做到两千万、三千万,那我们拿的提成也是不少钱。如果一个艺人一年赚30万,公司还要拿60%,我觉得也不太好吧!艺人年轻不懂事,他想出名,你就趁机让他签了个很不公平的合同。反正我也不想做这样的事情。真要到艺人一年能挣一千万,你还抽60%,他也不干,还是一样会走掉。还不如干脆一开始定好这个谈判基础,多也拿15%,少也拿15%。 [NextPage] 记者:那就是把赚钱的压力全部转嫁到经纪人身上?
罗异:给经纪人的压力是好的压力,我认为。有些经纪公司对新人提成是60-70%,这种事我们是不会允许的,因为如果是这样,经纪人工作态度会有问题,会完全为了钱去坚持工作。如果我手上有个新人要拍一个100万的广告,公司拿70万,那这个广告如何烂我都一定会接;但如果在一个相对小的比例下,人会比较冷静地去分析,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其实人要挣大钱,必须得做大事!所以经纪人的目标应该是怎样把自己的艺人做成一流的艺人,这才是非常健康的心态。其实,我们很多艺人合同到期,我们都会忘了、不谈续约的事情。反而如果让艺人跟着公司呆几年,还很不开心,这才是更大的灾难。
CAA法则之三:专营经纪 不参与影片制作
罗异在前面已提到,CAA从成立之初便秉承只做艺人经纪,不参与任何制作的理念。即便进入中国这块没有相关法规制约经纪公司与制作公司关系的市场,CAA仍坚持“参与制作反而会破坏艺人利益”,并宁愿放弃制作公司更多盈利点的诱惑。但导演的工作势必要与制片方合作紧密相关,CAA在融资上也代表艺人选择优秀、发展平稳的制作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关系,确保艺人长期安稳地创作。
记者:从盈利上来说,做制片虽然一年的量少,但通过融资、票房分成,利润相比艺人抽成也高得多?中国并不禁止经纪公司与制作公司合并,为什么CAA仍然选择将两者分开?
罗异:不参与制片,可能钱会挣少。在美国,华纳兄弟挣的钱也比我们多,CAA虽然在经纪领域是最大的,但肯定是电影公司挣钱多,在美国法律不允许我们跟华纳合并,我也认为这其实是两个不同的行业。这个市场一定会越来越规范化、工业化,我们不会因为现在别人是怎么做,就模仿别人。
记者:为什么中国CAA签过编剧和导演,却没有制片人?
罗异:目前制片人合作的很多,签下的制片人却没有。因为国内的制片人要么归属于一个很大的机构,要么是自己能拉到很大一笔资金,大部分的制片人不是创作型的制片人,海外我们有签制片人是因为他们会撰写故事,国内大部分制片人是搞融资的。不过最近看到一些新的例子,比如说张一白,他既是一个出色的导演,也是一个出色的制片人,像《杜拉拉升职记》,他就能把这个案子抓过来,然后他跟徐静蕾去创作剧本,发行、融资他都能管,往下他自己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也做成了电影版,这就是完全是制片行为。因为他做过编剧和导演,对电影的了解跟一般做融资的制片人不太一样。高群书和陈可辛导演也是同样的例子,既懂市场又懂创作。
记者:华谊旗下艺人具备代表性的大牌就几个,公司也会主动地推广自己的品牌;CAA合作的艺人名气与实力比较平均,公司本身又极少抛头露面。作为同行,你怎么理解华谊的策略?
罗异:华谊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两位老板也是非常聪明,他们肯定有他们的一套跟我们不太一样的理念和方法,我觉得这个没有对错之分。还是要市场最后来决定,公司的成绩会决定一切。
CAA法则之四:“包装”经营 整合内部资源
有心人会发现,宁浩的《无人区》里,导演加主演竟有3/4都是CAA的合作艺人。虽然CAA不参与制作,仍能促使一部电影让公司里人人有工开,这绝不是巧合。在美国CAA涉猎的范围已不止电影和电视领域,他们同时代理体育界、媒体界名人的业务。拥有如此庞大的人才库,CAA也应运而生了一种“包装”经营模式,无论一个作品抑或活动,都能从各相关部门调动出可参与的合作者,避过制作环节依然可以运筹帷幄。在中国,这种模式也在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着,而罗异5年前签下的那批外界看来并不赚钱的编剧和导演,终于在中国电影逐渐繁盛时显现出威力了。
记者:在业内人的印象里,美国CAA通常不提供单独的艺人服务,而是打包销售。但是怎么个打包法,大家却不是很了解。
罗异:我们是叫“包装”(Package),而不是“打包”。国内的一些投资方对于演员的档期、合作程度、对戏的选择程度、包括整部戏的预算等问题无法一下子全部了解,我们的“包装”就是我们去帮他们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会做一个投资方向的分析报告给他们,我们的目标特别单纯,就是为了争取艺人工作的机会。
记者:这种销售方法是否也在中国实行?和总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罗异: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开始在中国做事情,完全是从导演入手,在中国成立的前两年其实没有怎么签演员,很多人觉得奇怪,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签导演,觉得导演酬劳少,也不拍广告,收入不大。但我们认为,国内最好的项目恰恰都来自于导演和编剧,如果能和有才华的导演和编剧合作,是可以启动好项目的。包括宁浩、陆川、高群书、吴宇森、杨庆、马俪文、管虎、王全安、张一白、薛晓璐导演等,像杨庆的《夜店》-只花了两百四十万,是我们目前包装过的最小的一个项目,大到《赤壁》。
我们合作的导演每年总共会拍20-30部戏,这20-30部戏我们的演员都有争取的机会。如果是以制作为中心的公司一年最多拍3部戏,那么他们的演员全要要排队等这3个戏的机会。在CAA来看,一旦有了一个电影想法,我们的编剧会配合我们的导演写,因为整个过程公司都在全盘参与,所以这些信息我们的艺人会比外面的艺人知道得早。因为戏的量大,适合我们演员的角色也会比较多。像宁浩的《无人区》,徐峥、余男、黄渤都是和我们公司合作的演员。 [NextPage] 如果CAA一开始就像其他公司一样签一大堆演员进来的话,那时整个资源平台没建立起来,演员辛苦我们也辛苦;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我们的导演拍戏,我们的演员一个都没有上,在这方面公司认为导演和演员是平等的,我们不会对导演作任何强迫。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把艺人推荐给导演,如果导演认可这个艺人,艺人也愿意跟这个导演合作,双方都会很愉快,而公司是不会把某个艺人硬塞进哪部戏里去的。但这在国内现在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觉得这对行业其实是不好的影响。
同时,CAA选择演员的一个标准是,我们的导演会不会认可这个演员,就像CAA现在合作的吴彦祖、莫文蔚、余男,徐峥、黄海波、杨烁、曹炳琨等等都是导演很想合作的演员,推荐起来相对容易,那么这个就是我们的标准,我们在签艺人上是特别慎重的。
记者:除了《无人区》,中国CAA还有哪些包装的成功案例?
罗异:同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我们的导演都在拍戏,80%都是公司帮他们做的融资。有时候做的包装是比较完整,就是所有的角色我们都能定;有时候其实角色并不特别适合公司演员的气质、年龄段等,但同样我们会帮影片做融资。
记者:去年两位在华语影坛脱颖而出的新导演 :《夜店》的杨庆和《非常完美》的金依萌,都是你们新签的艺人。CAA是有打算重点与新人合作吗?
罗异:我是特别愿意和年轻导演合作的。他们是我们的未来,必须发展起来。如果停留在中年导演,5年之后就会有包括年龄上的问题。有才华的话,年轻一点反而更是优势。
去年我们粗略估计了一下,大概有十一部电影过亿,这十一部电影里有五个导演是我们合作的导演,宁浩、陆川、吴宇森、金依萌、高群书等等,去年成绩非常好。
杨庆我认为未来会是一个做大票房的导演,年轻的导演包括赵天宇、方刚亮等等,这些导演都非常有特点,我也愿意去做这方面的努力。包括我们的演员也做了很大的帮助,比如就是徐峥最早是把宁浩介绍给公司的,他说:我看过这个导演的一个剧本,非得演不可,特别有趣。这就是《疯狂的石头》。杨庆也是徐峥推荐给公司的,说他认识了一个年轻的编剧,特别有趣,他可以当导演。
徐峥是我们的演员客户,我们作为经纪人,任务就是要把这件事做成。有时候一个小片做起来比大片难得多,像当初《夜店》这么一个剧本,好多投资商也看不太懂,有特别好的演员,但没有特别大的明星,导演也是第一次拍戏,这种其实是最费心的,我们要说服投资方去冒险啊!
(编辑:王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