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屏幕里的中国味道

2023-09-20 21:59:50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洪涛

   

  美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它可以反映不同国家和地方的历史文化,也能展示全人类共同的智慧和创造力。具体到影视领域,美食是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文艺领域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热潮,再加上影视创作理念更新迭代,越来越多的创作将美食当成重要类型元素,甚至主题内容。《澳门双行线》《无辣不欢》《早餐中国》等纪录片或节目通过绘制地方特色美食地图的方式,探索美食和文化、生活、社会现实的交汇点。《父辈的荣耀》《狂飙》《去有风的地方》等影视剧,将饺子、猪脚面、鲜花饼等美食元素融入叙事,成为传递情感、传播理念的媒介。从某种意义上讲,美食已成为影视作品描摹社会和人生不可或缺的意义载体。思考如何更好地用影像书写美食里的中国味道,进而助力创作实现心灵共振、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播,可为影视作品提供更多创制思路。

  以食为媒,传达丰富的戏剧信息

  在影视作品中,食物蕴藏丰富的信息,如人物的生活习惯、价值观,故事的时代背景等。当美食的画面配合制作享用时的奇妙声效,能激发观众味觉、嗅觉的联觉效应,从而获得心领神会的参与感、认同感。因此,创作者经常借助美食元素塑造人物、辅助叙事、阐释主题。

  《白鹿原》里白嘉轩、鹿子霖端着硕大的碗,就着大蒜和辣子吃油泼面。粗犷的吃相彰显了西北人的敦厚实在,也为他们几十年间恪守本分的人生故事埋下伏笔。同样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在不同年代却透露不同信息。《装台》里的刁大顺带领一群精壮汉子熬夜装完舞台后,总会聚在小摊前吃面。吃面的规矩没变,还是可劲用嘴吸溜,却表现了装台工人做事认真负责任、做人知足敢担当的特点。《人生之路》里高加林吃面的戏份,则吃出一种孤独而坚韧的人生况味:除夕夜,上海破旧阁楼里,一碗飘着几根青菜的清汤挂面,在窗外的漫天烟花映衬下,显得格外清冷。这一细节与高加林对山沟外的世界充满渴望,坚信追求就有希望的理念遥相辉映。同样是吃面,或狼吞虎咽,或细嚼慢咽,不同性格、不同境遇的角色吃出了不一样的心境,直接反映出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如果说美食元素是“好看的皮囊”,那么美食元素背后的精彩故事则为这副皮囊提供骨架支撑。《父辈的荣耀》用几顿吃饺子的戏份串起陈兴杰的人生经历——父亲去世、母亲外出打工,高中生陈兴杰被父亲好友顾长山家收留,顾长山爱人专门包饺子欢迎他;多年后,顾长山家突发变故,已在广深成家立业的陈兴杰决定回乡创业、照顾家人,他一边吃着饺子,一边向妻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结局处,陈兴杰带着家人过上好日子,一家人围坐着包饺子……几场戏里,“饺子”成为重要意象,彰显陈兴杰与家人、林场、家乡之间的深沉情感。以美食为媒介展开生活化叙事,可以营造真实情境,让观众在日常情感体验中沉浸式感受人物的境遇,理解他们的选择。

  美食还能助力主旨思想的传达,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比如《觉醒年代》里吃老北京涮肉的场景:陈独秀对食材、调料、吃法如数家珍,吃的时候大快朵颐,诠释了革命先辈的真性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还有毛泽东与一群革命青年相聚的一幕,他们一边吃饭,一边谈论《新青年》杂志,嘴里咀嚼着湘菜的辛香,话里品评着中国的未来。不同于正襟危坐的严肃会议,这些场景用一饭一菜把革命理想与人的基本需要紧密连接,使革命先辈形象在浓浓的烟火气中走向崇高,他们所讨论的问题、所彰显的精神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流淌入观众心中。

 以食为介,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美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人总能在重要的时间节点,选取符合时宜的食材和特有的烹饪方式制作珍馐佳肴,并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相聚、庆祝、纪念中,不断把民族记忆、家国情怀、乡土情结、人伦情感沁入味蕾、注入心田。很多影视创作者敏锐捕捉美食在文化发展传承上的特殊意义,纷纷深挖这一素材富矿,从一道道美食切入创作,表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习惯不同,在食品选料、制法及口味上,逐渐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和风味。《去有风的地方》里的鲜花饼表现云南的浪漫诗情,《长沙夜生活》里的米粉诠释湖南的浓烈热情,《什刹海》汇聚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的名菜,将老北京的局气豁达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美食元素如同多棱镜,折射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使地域特色文化得到有力传播。

  影视创作在讲述美食的制作食用过程时,将节日文化、风俗习惯融入其中,诠释人们对故乡、家国的真挚情感和对幸福生活的感恩、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端午节美食为例,纪录片《风味人间》系列里,高邮人在餐桌上摆着十二道跟红色相关的食物“十二红”,祈愿“日子红火”。《寻味东莞》里东莞的菜篮粽、鱼篓粽等形状奇特,蕴藏着丰衣足食、风调雨顺等美好寓意。这些与美食相关的人文场景唤起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餐桌上的各式菜肴能看出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态度,而怎么吃、和谁吃则反映人们的情感归属和价值理念。比如纪录片《佳节》《风味人间》等,创作者讲述一顿饭人们落座的规矩、上菜的次序、夹菜的分寸。这些细节表现饮食民俗、勾画世情百态,彰显融入中国人骨血之中彝伦攸叙的伦理道德、源远流长的家风传承、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与观众构筑起牢固的情感纽带,唤起价值认同。

  以食为材,建构独特的审美空间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的本能,这是美食之所以受当下影视创作欢迎的重要原因。影视作品运用高清摄像、特写、后期调色等手段,呈现精美的视听效果,渲染诗意的意境氛围,使观众获得美的享受。

  纪录片《人生一串》围绕“烟火气”和“市井味”展开,用诙谐幽默的解说、写意的慢镜头和写实的移镜头,将深夜街市的闲暇惬意、热辣也平凡的人生故事以及“万物皆可烤”的生活意趣娓娓道来。纪录片《沸腾吧火锅》里红色汤底咕噜咕噜冒着热泡,舒展开的豆皮随着水汽上下浮动,鲜嫩菌类夹杂在各类蔬菜中若隐若现,煮熟的牛肉在酱料中翻滚入味。创作者运用大量特写镜头,展示火锅这道中华美食的人间烟火气。综艺节目《一馔千年》以转盘式的空间设计连接“厨房”“演馔剧场”等场景,通过旋转“时空”,让观众于移步换景中多视角品味古代美馔的味之美、形之美、意之美。《梦华录》则在考究的镜头语言中再现茶百戏技艺和茶点,营造精致的宋风宋韵。这些内容把美食、美景、美好生活融为一体,诠释中国人独有的生活美学。

  总之,美食是人们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颇具人情味的显性表达。影视作品对美食的重视,显示了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细致观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归附。用影像展示中国美食、书写中国味道,要深度挖掘中华饮食文化背后的思想内涵,赋能价值引领;要研判不同美食在不同类型影视作品中可以发挥的艺术空间,用美食讲好中国故事;还应深挖美食背后的历史文化,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根脉。相信更多以美食入题的优秀影视作品能够涌现出来,为饮食文化添加属于这个时代的生动注脚,也为影视艺术创新发展作出有益实践,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开广阔天地。

  (作者:杨洪涛,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