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隆重推出的青春版《杨门女将》,在保留原剧精华的同时,又对其戏剧结构、语言、舞台美术进行了革命性的再创造,使其文学、戏剧品位显著提高,节奏大大加快,观赏性大为增强。在电子娱乐化时代,为地方戏曲改革做出了新的贡献。
青春版《杨门女将》的一个最大收获是对原作文学品位的提升。尤其唱词和对白的提炼,使剧作真正做到了雅俗结合,大雅大俗,大俗大雅,既赋予全剧充分的时尚因素,青春节奏,时代内涵,又达到了生活化、艺术化的完美统一。一些陕西方言、词汇,秦人话语方式,能信手拈来,看似毫不费力,实际却表现了改编者对新的秦腔语言艺术表现形式的深刻理解,可以看出作者将传统戏曲引入当代生活、当今青年观众审美视野的良苦用心。在诗歌、散文、戏剧文学创作中成就显著的改编者陈彦,发挥其横跨文学、舞台剧两界的优势,在保留原作情节主干和人物精神品貌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立异标新,不仅对其中一般化、模式化的场面大胆舍弃,对唱词、语言逐字逐句进行加工提炼,而且增加了如吊唁舞、花枪舞、大刀舞、狼舞等娱乐性元素。“序幕”的增加,不仅突出了杨宗保牺牲的壮烈,而且成功地表现了边关的严重形势,省去了旧本中似乎不可避免地回放交代,以打印纸不到一页的篇幅和只有几分钟的舞台呈现,收到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成为全剧情节的有力铺垫。
追求与紧急的战争氛围及杨门女将青春激情相一致的戏剧节奏,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娱乐文化所具有的运动感、炫目感,是青春版《杨门女将》的显著特色。从寿堂到灵堂不过换了一个供桌,一个背景布幕,而从校场到战场,也只是背景幻灯的转换,其紧凑干净如电影蒙太奇。与以往戏曲舞台天幕前只是一道直线木台不同,该剧吸收了话剧舞台艺术经验,精心设计了三层木台,中间又以弧形连接,延伸进前场。既是距离迢迢,又是山路崎岖,显示出多层次的舞台效果。特别是从宋王率众大臣献祭,到进入实质性的降、战之争,全过程仅以一队素衣美女的吊唁舞而结束。开始是手捧白色鲜花的众女舞蹈,瞬间白花又变成舞女们手中缓缓飘扬的白色长袖,祭奠者从观众视觉中一片白的舞女队列中通过,不仅渲染了英雄丧事的氛围,而且给观众以无限的美感。除了吊唁舞之外,全剧先后又有丫环兵士的备宴舞,校场的大刀舞、花枪舞,北地沙场的番兵舞,众狼舞等等。或喜乐,或悲伤,或优雅多姿,或粗犷阳刚,让观众大饱眼福。
特别令人高兴的是,这次青春版《杨门女将》的角色,几乎全部由18岁左右的青年演员担任,颇得广大观众和专家的好评。青年演,演青春,出好戏,出好演员,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戏剧演出团体的光明未来,更看到了在西北五省区和西藏等地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秦腔艺术的光辉前景。
(实习编辑:金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