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被解放的哈姆雷特小两口

2020-05-08 10:11:34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我并不喜欢在网上看剧,总觉得少了一种现场感,更不用说感受演员的呼吸和四肢的节奏了。





  我并不喜欢在网上看剧,总觉得少了一种现场感,更不用说感受演员的呼吸和四肢的节奏了。在网上艰难地(因网络的关系)看完了今年五月本该在柏林戏剧节上演的波鸿剧院的《哈姆雷特》,心里确实有不少感受,特别是再一次体会到这部名著真的是不朽之作。不朽的理由就是,它能永远地给戏剧人提供无限的创造力。


  主题先行,一直是导演戏剧的标志,约翰·西蒙斯导演的这次创作也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他颠覆了过去哈姆雷特的形象,舞台上的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充满疑惑的年轻人,一个常常怀疑和审视自己的王子。这个哈姆雷特似乎是个游离的旁观者,他很成熟,以清醒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人。他似乎对叔叔是杀父凶手这一点坚信不疑,只是奇怪为什么大家对这一罪行能做到视而不见。他也很伤心,因为周围的人面对罪恶的事实居然能若无其事、轻松地活下去。他能面对命运的安排,甚至以一种令人动容的态度来影响周围的人。这是一个另类的哈姆雷特,超越了莎士比亚原作,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哈姆雷特身上没有太多的悲剧性,而只是扮演把故事串起来的角色。


  在这一版本中,我最欣赏的是导演对奥菲利亚的阐述和处理,奥菲利亚不再是受人欺侮的可怜虫,在她的身上,甚至可以看到男性洒脱的成分。她和哈姆雷特一样非常清醒,完全没有陷入阴谋的泥潭,而是努力地保持同哈姆雷特的关系,并成为他的同盟者。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联手是这次演出最成功的一笔。他们俩的联手让人看到了某种希望,尽管并没有成功,但这种希望完全消除了过去演出中绝望所造成的窒息。在某种意义上,导演把这两个人物从原始文本中解放了出来,并赋予他们新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这种意义与现实离得很近。也许导演想说:悲剧无所不在,悲剧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会熟视无睹,会忘记悲剧产生的根源和影响。


  那么导演是如何在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主题呢?当然改变原有的文本是首要的任务。众所周知,原作中每场戏都有哈姆雷特的大段独白,这些独白既是对每一个挑战这一角色的演员的下马威,也是吸引优秀演员出演的主要原因。从内容上来看,这些独白都是要表现哈姆雷特对世事的怀疑,对自我的疑惑,以及对自我矛盾的嘲笑。但这次演出本只保留了哈姆雷特很小部分的独白,甚至有名的“活着还是死去”的段落,也只剩下了四五句话,哈姆雷特还没有说完自己最有名的“格言”,就被奥菲利亚打断了。


  很明显,导演对哈姆雷特那些神神叨叨的自我猜疑和哲学讲演并不感兴趣,因为导演要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不怀疑自我的哈姆雷特。这个哈姆雷特非常清楚叔叔杀父的事实。他也非常清楚奥菲利亚理解他,并支持他。导演完全删除了所有与鬼魂有关的戏份,这样哈姆雷特也就没有了报仇的义务,甚至可以说没有了沉重的负担。舞台上的哈姆雷特是理性的,他的怀疑只针对那些在他看来知道事实的所有的人。但这一演出版本保留了挪威的那条线,以及国王的帮凶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坦的所作所为。看起来政治背景对导演来说很重要,此外,导演也想通过哈姆雷特的两位小丑朋友揭示社交关系的危险性及诚实的重要性。这版的哈姆雷特完全没有想通过戏班子的演出来证实叔叔的罪行。


  原著的“戏中戏”部分,导演改为借哈姆雷特的口讲述莎士比亚对表演艺术的看法。这些看法本是莎士比亚对其所处时代表演艺术的肺腑之言,但我从来没有在舞台上听到过,所以导演此举确实让我拍案叫好。而且导演还在这场戏中,让演员之间产生一定的互动。总而言之,这个演出本,并不完全是原著的缩写本,不仅加进了海纳·穆勒《哈姆雷特机器》中的台词,也创作了新的片段、非常口语化的对话及演员自己的表达。需要提及的是哈姆雷特与母亲的那段非常长的对话也成了匆匆而过的场景。


  导演对结尾的处理也非常精彩。决斗那场戏变成了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无法下手的自我控诉。他们相互督促对方:你先动手啊,你先动手啊!两个人的犹豫转换了原作中的残酷,让观众清楚地看到无辜人的真正痛苦。结尾,当说着挪威话的福丁布拉斯上场的时候,舞台上出现了真正的间离,那是一种充满讽刺意味的间离,却是现实中常会发生的事情。


  演员的表现非常不错,特别是扮演奥菲利亚的演员极其生动,充满了灵气,即使在自己描绘死亡经过时,都能感受到她的生命力。扮演哈姆雷特的女演员有一半是角色,另一半是自己,她游离在两者之间,并以她细腻的感受吸引观众。


  这是一部可看性很强的作品,但不完全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次演出处处都会提醒观众理性的重要,当然也不乏对所有人的谴责,只是这种谴责非常温和,几乎觉察不到。我现在非常想知道,疫情以后的“哈姆雷特”会怎么样?更消极亦是更积极?更悲观亦是更乐观?也许权力斗争会变成对自我发起的战争,这肯定会是好事。JU Bochum


  供图/歌德学院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