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老舍的小情趣 舞台的小聪明

2018-05-29 09:19:51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辛酉生

   
话剧《老舍赶集》本月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了。这是“老舍专业户”方旭继《我这一辈子》《猫城记》《二马》等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改编自老舍作品的话剧。





  话剧《老舍赶集》本月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了。这是“老舍专业户”方旭继《我这一辈子》《猫城记》《二马》等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改编自老舍作品的话剧。只是这次没有可着一个故事来,一改就是四部小说、两篇散文,包括《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创造病》《牺牲》《黑白李》《邻居们》《我的理想家庭》。一头一尾是散文,中间几部是小说。


  本剧叫“赶集”,而且是“老舍赶集”。老舍有一部短篇小说集叫《赶集》,《黑白李》就出自该书。在《赶集》序言中,老舍写道,“这里的‘赶集’不是逢一四七或二五八到集上去卖两只鸡或买二斗米的意思,不是;这是说这本集子里的十几篇东西都是赶出来的。”不知道在给这部戏取名时,是不是用的老舍这个意思,以示谦虚。但按演出结束后方旭所说,这个戏准备的日子可不短,似乎又不是赶出来的。可能他的意思就是把一堆作品凑到一块儿,好像你卖鸡、我卖肉、他卖米,真跟赶集一样。


  本剧结构有趣,从《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开头,这是写观剧礼仪的一篇小品文。文中倡导观剧要高声说话、吃东西、随便走动、大声叫好、晚到早走……当然这都是正话反说。方旭持写有台词的字条,走下台请观众朗读,活跃了气氛,也起到提醒观众在演出中注意文明的效果,比播音腔的观演须知好多了。


  随后是四场与家庭有关的故事。《创造病》是结婚拉了亏空的杨家小夫妻,丈夫想买大衣,妻子要买皮包,两人还都认为有必要买个留声机,但买了亏空更大。年轻人是不管这套的,借钱也买,分期付款还买。可惜没想到一张唱片听不了多久,多买唱片还要花一笔钱。终于,满足欲望成了创造心病。《牺牲》写美国回来的毛博士,看国内一切都不顺眼,在国内生活就是牺牲,而且牺牲太大,唯独女人让毛博士痴迷。后来毛博士找了个太太,又不想为她花钱。最终太太跑了,博士疯了。这把真是牺牲大了。《黑白李》讲李氏兄弟,弟弟闹着分家,看似因为感情纠葛,实际弟弟为保住洋车夫们的饭碗,要去砸马上要运行的电车,怕连累兄长,才急于分家。最终哥哥代砸车的弟弟被枪决。《邻居们》说洋行买办明先生和他不认字的妻子与邻居教书的杨先生夫妇,因为明先生的孩子侵犯邻居家的花园而产生矛盾。


  这四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夫妻、恋人、兄弟、邻里,都没有完美结局,最后落到散文《我的理想家庭》,由全体演员朗诵文章部分段落。这是一篇老舍执笔构建、主创认同的理想家庭样本。


  方旭看起来就是老北京,老北京的劳动人民。或许是多年一直在找老舍笔下祥子的感觉,眯着眼,微驼背,缓慢沉重的语音,仿佛面前有辆洋车,他抄起来就走。长期如此,也让方旭的形象越来越有局限性,似乎不演劳动人民就和他的状态不搭。老舍的短篇小说,有相当部分描写知识分子生活,而《老舍赶集》所选择的恰恰都是这种类型,其中适合方旭的角色并不多。他也只在《黑白李》中饰演车夫,在《邻居们》中饰演靠洋人发财的土豪暴发户明先生。


  以往方旭作品个人色彩比较浓重,早期的《我这一辈子》干脆是独角戏。《老舍赶集》中,方旭个人分量并不重,其他演员的戏份也都比较平均。但节奏、手法等等依然延续方旭话剧一贯的状态和感觉。然而即便方旭的表演依然很京味儿,整个戏已经不京味儿了。


  一直以来京味儿是方旭的标签,也是老舍的标签,似乎不京味儿就不老舍。实际上老舍许多作品都不写北京,特别是短篇小说,很多并不点明故事具体发生在何地。本剧涉及的四个小说都是如此,《黑白李》按内容判断可能是北京,《牺牲》只点出是北方,另外两个则在哪儿都行。本剧倒并没有像《老舍五则》那样,为了追求京味儿,将本不发生在北京的故事搁在北京。


  本剧在表演上延续了方旭在《二马》里采用的全男班形式。我不太知道一部民国主题的戏用全男班是不是为了显得更“民国”些,是不是为了呼应当时戏曲舞台上男旦为主的时代。全男班也好,男女合演也好,越剧的全女班也好,目的是有艺术性和美感。本剧中共三个女性角色,《邻居们》中的明太太是丑角形象,男演员反串比较适合,也更放得开,类似于京剧中的丑婆子。而另外两位女性,特别是《邻居们》中的杨太太,是很温婉的,男演员在表演中没有一种自然的女性美,也不是戏曲的程式美,只在矫揉造作地模仿女性的状态,使人有鸡皮疙瘩掉一地的感觉。


  剧中的服装采用一种类似纸或塑料的硬质材料,好像演员们都穿着雨衣在表演。每个演员头上都顶着纸片做的假发,特别是方旭饰演的明先生,大光头上一撮黑色纸片,滑稽而不幽默。这种服饰设计倒跟全男班演出的刻意很一致,让人觉得主创是不是对民国有什么误解。这种舞美和演出方式,这样耍小聪明的滑稽,观众该乐的地方也乐,但乐过便完,并不能让人走出剧场还要叫一声好。


  我想这也与剧本选择有关。本剧选择的六篇作品,都不算老舍的代表作品。其中除了《黑白李》因隐含有革命思想,被提及得多些,其他几部很多版本的老舍短篇小说选都不选。以本剧文学顾问舒济女士分册作序的三卷本《老舍稀见小说集》为例,三卷收入短篇小说23篇,本剧中的四篇无一入选。也如《赶集》序言中所说,许多作品都是赶出来的,“三天的工夫还赶不出五千字来?少点也行啊!”这样的作品,更多强调文人小情趣,文字上的小幽默,知识分子圈子的小世界,生活中的小讽刺。在当年老舍也常投稿的《论语》《人间世》这种倡导幽默的杂志里,有大量类似作品。这种作品本身情节性不强,含义也不深远,改编空间不大。


  老舍的短篇代表作《我这一辈子》《月牙儿》《微神》等,人物命运曲折,情感丰沛,反映人性深入,读过自能体会。这些作品留给再创作的遐想空间是巨大的。《老舍五则》所选择的作品大多是这种,所以即便也有人对演员、表演提出不同意见,舞台效果还是成功的。另如梅峰对《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再创作,也是众多改编老舍作品中比较成功的,一个本身就很好的作品,对其所蕴含的意向,不断深入、敷演,梅峰的方式值得其他改编者借鉴。当然也不是原作好戏就一定好。成功排演过许多老舍作品的大院团,在好多年前演过一个改编自老舍《开市大吉》的话剧。《开市大吉》也是老舍短篇代表作。我看这剧时坐在倒数第二排,倒数第一排坐着本剧导演。演出中我几次回头,看到导演脸色越来越不好。一个很好的故事被演成闹剧。而这次方旭所选择的这几部小情趣作品,没有对原作突破,只是跟着原作的情调走,还在用各种手段强化这种小趣味,戏也就越排越小气。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本剧文创做得很好,印着剧名的手巾真不错。夏天到了,擦汗别老用纸巾,如果您看这戏,可以买条手巾,擦汗都有老北京的风味。摄影/王犁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