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金采风:搞艺术的人一定要“痴”

2009-05-22 23:38:05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一个是从浙江宁波小户人家走出的越剧新星,一个是圣约翰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的穷酸才子。上世纪50年代,金采风和黄沙,两个对戏剧充满热忱的年轻人因为艺术走到了一起,从此开始了幸福并坎坷相伴的人生。当年,这对别人眼中才子佳人的天作之合,不仅改变了他们各自的命运,也影响了越剧艺术的发展。

    30多年艺术和生活上的朝夕相伴,使得金采风和黄沙的艺术几乎不分你我。

    而黄沙带给金采风艺术上最大的影响,是他导演生涯中一直努力追求的“老戏一定要新演”。

    就在下周,一个名为“越剧黄金”的表导演艺术专场暨系列活动将陆续展开。整整一周内,作为越剧金派艺术创始人的金采风将亲自登台领衔自己的表演专场,黄沙的导演艺术专场和两人的代表作《盘夫索夫》还将以明星版的形式重新演绎。就在活动开始前不久,金采风还把两人的人生故事和艺术追求集书成册,这本名为《越剧黄金》的新书也将于下周六在书城签售。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金采风已经是一代越剧流派创始人,而已故的黄沙也成为了越剧史上作品丰厚的大导演。

    尽管黄沙已经逝去整整20年,但谈及自己的丈夫,79岁的金采风情深依然。说到动情处,甚至禁不住神色黯然。无论是感情上,还是艺术上,这对“越剧黄金”,始终怀有着今天看来最是难得的忠贞情怀。

    传统女演员遇上了新派大学生

    金采风在所有的老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中,走过的艺术道路是最与众不同的。她既非科班三考出身,也没有进戏校专门训练过。她是唯一一个从纯粹的越剧爱好者,成长为一代越剧名家的演员。

    因为从小跟随祖母去看戏,金采风很小就喜爱上了越剧。和所有那个时代的戏迷一样,金采风也会一个人偷偷溜进剧场,回到家里把大床当舞台,被单代水袖,经常学着唱起来、演起来。十五岁那年,她终于如愿考进了雪声剧团越剧训练班,怀着诚挚之心拜师学艺,尽管唯一的报酬是在日夜场之间吃一顿“堂中饭”,未来的前途也许只是跑跑龙套,但金采风没有像很多同学一样放弃,最早唱小生的她因为经常在电台“顶唱”逐渐崭露头角,之后进入了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与吕瑞英、丁赛君,并称为东山的“三鼎甲”。1951年,和那个时代所有追求进步的青年演员一样,金采风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团。也就在那个时候,她认识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黄沙。

    黄沙比金采风早进剧团,相比金采风这个不起眼的小演员,黄沙当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导演。在大家眼中,是那个年代典型的“绅士型帅哥”,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政治经济系的黄沙始终给人文质彬彬的印象,笔挺的长衫里面穿着西裤,雨天出门是穿雨衣打伞,脚上是皮鞋外套雨鞋,袜子永远是白色的。作为一个大学高材生,黄沙在上海海关当过“岸口事务员”,在一家饭店当过出纳,在一家商行当过推销员,在国民党的上海物资供应局当过职员……然而,各种体面的工作都没能让黄沙感到踏实。直到这个在大学期间一直组织业余话剧团演出的“文艺男青年”,最终被袁雪芬请进了越剧团,他才终于发现,自己找到了可以终生追求的事业。

    “我们开始有感情,是在我们第一次合作排传统小戏《芦花记》的时候,当时我要演一个狠毒的继母,但我一点都没有感觉,他给了我很多建议。我那时候就觉得这个导演很聪明,有想法,人又很正派很实在,而且还挺帅的,所以我当时就对他很有好感。”回忆起往事,金采风至今一脸灿烂,“那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走到了一起,越来越觉得谁都离不开谁了。”

    直到要去领结婚证的时候,金采风才知道黄沙比自己大整整10岁。“其实我后来才知道,黄沙的家境很窘迫,他之所以能上贵族学校,也是亲戚接济,睡的是灶披间,饭也不敢多吃,不折不扣的寄人篱下。”

    越剧没有编剧导演是不行的

    三十几年过去,悬殊的教育背景却没有影响两人的感情,金采风和黄沙始终和和睦睦相濡以沫,几乎从来没有红过脸。即使是“文革”的大风大浪,两人也携手共度。金采风说:“我们两个人婚后相处都遵守一个原则:我尊重他,他尊重我。我们是夫妻,又是艺术上的挚友。我们之间,谈论生活上的问题很少,多的是谈论艺术上的问题。”
[NextPage]
    “如果碰到有出戏是他担任导演,主要演员又是我,那谈起来就更加没完没了。在卧房里谈,在卫生间谈,吃宵夜还在谈,常常谈到凌晨一两点钟还没有睡觉。”金采风说,

    三十多年艺术和生活上的朝夕相伴,使得金采风和黄沙的艺术几乎不分你我。

    黄沙一生执导了大小剧目40余台,《梁山伯与祝英台》、《追鱼》等不仅都成了上海越剧院的保留剧目,有的还被摄制成电影放映。而金采风的代表作品《盘夫索夫》、《彩楼记》、《碧玉簪》等几乎都出自黄沙的导演,《杨贵妃》等一些剧目甚至是黄沙亲自编剧。说起这些,金采风十分感慨,“其实我们是把各自心中的爱都倾注在艺术之中。我演出的作品如果获得成功的话,总有他一半的辛劳,他中有我,我中有他,水乳交融,难分彼此。”

    金采风说,黄沙对于艺术始终是精益求精,排戏的时候非常认真严格,他不但对演出的全剧有总体的构思,甚至连每一个人物的动作都不放过,哪怕是次要角色也是如此。

    而黄沙带给金采风艺术上最大的影响,是他导演生涯中一直努力追求的“老戏一定要新演”。“就是传统老戏在不断演出的同时,要不断改进提高,不断丰富,才能更丰满人物。哪怕一个动作,一个地位的改进,就是在变。老戏出新才能有生命力。从一桌二椅发展到布景、服装改进等,只要不伤害传统,观众是会满意的。”

    在这种艺术追求下,金采风在艺术上既尊重传统又不墨守成规,她的代表作《盘夫索夫》、《碧玉簪》,正是她在演出中经过反复琢磨,精益求精,不断加工,不断丰富才成为屡演屡新,日臻完美的保留剧目的。而金采风本人也因在戏中塑造了两个成功的典型,被誉为“活兰贞”、“神秀英”。

    相比当年他们这辈人对艺术的孜孜以求,金采风对现在越剧界年轻人对艺术的草率态度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我有时候去看他们排练,大家也不进入人物情绪,更不唱出来演出来,就走一遍位置,更不要说我们当年那样抠戏了,这也叫排练么?”

    面对当今越剧生存的现状,金采风说自己常常会萌生这样的想法:“在越剧从最初的‘的笃班’到发展成为大型的舞台剧的过程中,黄沙和他的同时代的一些涉猎过新文艺的读书人投身进来当编剧、导演,所起的作用最为关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吃透了戏曲传统的特点之后,再因地制宜地把话剧、电影之类的表现手法有选择地糅合进来,不是硬渗,不是强加,更不是把越剧变成加了唱的话剧。”金采风言及此长叹一句:“但是我们现在既没有好的本子也没有好的导演,越剧没有编剧导演是不行的。”

    “我现在还是挺忧愁的,青年演员诱惑太多了。有多少青年演员愿意为越剧做到底,有多少人在练功?有多少人在努力?” 金采风最后说,“我觉得搞艺术工作的人,一定要专心一致。我当年就是人家练一遍,我练一百遍,只有我喜欢我痴迷,才能做好艺术,演员,就是要有‘痴’。”

  (实习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