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4月9日首次公演后 ,山东地方戏系列剧《草民老冤蛋》近日又在省城连续上演多场。与当前戏曲界风行的大投入、大制作不同,这出新戏“一桌两椅,三件布景演到底”,三个演员演出七个角色,所有演出人员不超过15人。这使人们再次关注这样一个话题,没有大制作,戏曲行不行?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剧的艺术总策划、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陈鹏。
崇尚简约,对应“大制作”的庞杂
“中国戏曲是写意为主,舞台上依靠演员的表演来点染环境,以表现戏曲空灵之美。一桌两椅的道具已经足够。”陈鹏说。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就此曾对记者讲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有人问武生泰斗盖叫天,为什么他演戏时不搞布景?盖叫天说:“景全在我身上。”叶少兰解释道,通过盖叫天的虚拟表演,人们就能看到山、水、风雪;通过他的眼神,人们看到了风有多大、 浪有多高!而这些,如果都用实景表现,则韵味全无,戏曲相比电影等艺术品种的独特魅力也就没有了。
“《 草民老冤蛋》 追求的就是简练,回归中国戏曲优秀的传统。整台戏以一个生动的喜剧人物——草民老冤蛋的选举经历为主线,用三个相对独立又情节连贯的章节,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的农民民主生活进程。三个演员,以吕剧、 柳子、 山东梆子三种山东地方戏,采取戏外戏的方式串联成一部大戏;舞台制作精致简约,既能在大剧场演出,又能下山乡广场演出,还艺术于普通民众;强化艺术本体、消减戏曲之外的支撑。”
不让农民吃文化“方便面”
策划和创作这部戏的初衷是什么呢?陈鹏谈道,“农民的‘文化权利’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和重视。但从总的情况看,为农民提供文化产品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在繁多的文化生活中,农民最渴望的是什么?据统计, 80% 左右的农民最渴望的文化大餐仍然是‘看大戏’。也就是说,戏曲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年戏曲下乡演出场次很多,包括一些“大制作”的戏曲也可以通过“简版”下到了基层。但是,这样下乡的效果并不理想。陈鹏谈起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们送一台新创作的大戏到乡镇演出,向基层干部鼓吹这个戏如何如何是“精品”、如何如何在全国得了大奖。有个干部看完戏说:在城市大剧场里,观众享受的是“精品”,到了基层农村,老百姓吃的就是“方便面”了;很多地方也看不明白了。
“这话让我们反思。从创作规律上讲,‘简版’已经是艺术上不完整、表现上不充分、审美上有缺憾的版本了。而且这些‘简版’往往是越往基层越简,有的干脆成了‘清唱版’。长年用这样的作品和模式‘奉献’基层,能体现全社会,尤其是文艺工作者对农民的人文关怀吗?因此,怎样创作‘农民满意、艺术精湛、喜闻乐见’,而且又能‘下得去’的好戏,成为‘送戏下乡’的关键。我们依据这个想法做了《草民老冤蛋》这台戏。”
(实习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