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曲艺能否用英文演绎?外国故事能否为传统曲艺增加创作灵感……日前,北京、湖北两地曲艺名家齐聚武昌天乐茶社,借一场中西合璧的曲艺表演来探讨传统曲艺“走出深闺、扬名海外”这一命题。
现场,混杂中英文的崭新表演形式,让台下的曲迷们感觉无比新奇,也给曲艺名家们出了一道新课题。
率先登场的是来自北京的王印权,他一曲自编自演的快板书《玛丽诺》,中英杂白、抑扬顿挫;评书《岳飞传》片断,由评书演员王红艳和美籍华人大卫一同演绎,一人说、一人翻译,配合默契;湖北第四代评书传人、已故评书表演艺术家夏冬生的关门弟子非子,也客串了一把,流利的英语令台下的老外竖起了大拇指。
此外,不少艺术家也大胆采用“拿来主义”,将外国故事吸收进曲艺表演中。赵玉和师傅大卫的《解梦》,用评书生动再现外国故事;单弦说唱《路得拾麦穗》土洋结合,别有风味。
“当年李小龙将中国武术带到了国外,我相信中国曲艺也能走向世界。”本次活动组织者大卫,曾在江城首届中外评书对抗赛中崭露头角。他对曲艺“走出国门”十分憧憬,为此进行了不少尝试和创新。
然而,传统曲艺要想“走出国门”仍存在不少难点,现场不少演员和观众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用这种中英文夹杂的表演形式,我还真有点不适应。”王红艳认为,外国故事中文演绎,容易被人接受,但将传统曲艺翻译成英文,国人就难理解了。
“我觉得‘走出去’最基本的一步是汉语的推广,”青年曲艺爱好者、大学生景宁提出自己的见解,“曲艺是一门语言艺术,没有汉语语境的烘托,就失去了文化内涵。”
“传统曲艺要想发展,先要在本土站稳脚跟。”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提出中肯建议。他认为这类中西合璧的曲艺表演可作为一种对外推广手段,但要想让传统曲艺真正与国际接轨,还需要“大智慧”。
(实习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