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梨园春》现象的启示

2009-04-09 09:49:38来源:大河报    作者:

   

  最近,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就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作出重要批示:“河南的好做法值得推广。”《梨园春》现象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启示之一:中国戏曲艺术的出路——走向大众。十几年前,在戏曲很不景气的情况下,《梨园春》栏目诞生了。一石击起千层浪,《梨园春》的锣鼓,在神州大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广大群众拍手叫好。《梨园春》的收视率越来越高,覆盖面越来越大,每到星期天晚上8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广大城乡,千家万户都在同时收看《梨园春》。《梨园春》成了广大老百姓精神生活中的一道大餐,不可或缺。《梨园春》也成了河南地方戏曲最大的舞台。正如中国剧协书记处原书记、戏剧家杜高所说:从《梨园春》节目中我看到了春天的气息,看到了中国戏曲不仅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焕发了青春!

  启示之二:戏曲要走向大众,就必须顺应大众的欣赏心理。《梨园春》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大众,抓住中原老百姓爱看戏,爱听戏,爱唱戏的文化心态和文化欲望,顺应观众的欣赏心理,好戏连台,高招迭出,花样翻新。

  一是《梨园春》抓住农民的求乐心理,雪中送炭。在戏曲不景气的情况下,戏曲文艺团体下乡演出越来越少,广大农民群众长年累月,想戏盼戏看不到戏。在这种情况下,《梨园春》应运而生,把传统戏曲与现代媒体结合起来,把地方戏曲与群众爱好结合起来,通过电视屏幕,每周奉献给广大观众一台好戏,满足了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实在是雪中送炭,旱天甘霖,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二是《梨园春》抓住中原老百姓不仅爱看戏,爱听戏,而且爱唱戏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于1999年改版时,增设了一个以老百姓参与为主,平民色彩浓厚的“戏迷擂台赛”节目,很快产生了轰动效应。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普通老百姓,纷纷登台打擂,纵情歌唱,大展风采。几年来,这个栏目收到国内外观众来信百万余封,拨打热线电话的观众90万余次,报名参赛打擂的戏迷5万多人,相继推出500多位擂主。擂主中有叶县卖香油的姑娘,有中牟县卖大蒜的大嫂,有安徽省淮北市个体户,有山西省晋城市女教师,有解放军战士,有在校大学生,有耄耋老翁,有年幼儿童。60多岁的农民曲老汉一曲《春雪梅》感人肺腑,5岁的儿童刘道扬一曲《朝阳沟》万人喝彩,年轻漂亮的杨恩惠女士一曲自弹自唱的《沁园春·雪》,蜚声剧坛。一个个戏曲新星,不断地从中原大地升起。如今这些新星都已成了戏曲舞台上的名角,活跃在各地,他们激活了戏曲的演出市场。就育人和造星功能而言,《梨园春》的作用不亚于办一所戏曲学院。在普及戏曲,培养观众方面,《梨园春》功不可没。

  三是《梨园春》抓住观众的求新心理,在创新出新上下工夫,作文章。第一,每期都有新内容,以豫剧为主,曲剧、越调、道清、柳琴、宛梆、怀梆、二夹弦、四平调等河南地方戏,不断变换新剧种、新剧目、新唱段。随着欣赏水平提高,观众也渴望名角,企盼大家,为让观众满意,《梨园春》不断请来名家展演。像京剧大家袁世海、童祥苓、刘长喻、于魁智、李维康以及评剧、秦腔、越剧、川剧、黄梅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名家,河南名家常香玉、马金凤、高洁、唐喜成、任洪恩、张新芳、张宝英、王希玲、虎美玲等众多艺术家纷纷登台献艺,使广大观众大饱了眼福。第二,坚持推新人,捧新星。几年来,《梨园春》一直在有层次、有步骤、有章法地推新戏,推新人,捧新星。对于省、市、县专业剧团,以及业余剧团中的优秀年轻演员,《梨园春》给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被《梨园春》相继推出的戏曲新星像汪全珍、李金枝、王惠、杨红霞、孟祥礼、金不换、王红丽、申小梅、崔小田、田敏、张海龙、马刚梁等等,正如梨花带雨,魅力四射。第三,不断翻新擂台的形式。如按行当设置的旦角赛、生角赛、丑角赛;按流派设置的常派唱腔赛、陈派唱腔赛、崔派唱腔赛、马派唱腔赛、言派唱腔赛;按职业设置的大学生擂台赛、解放军擂台赛、教师擂台赛、医生擂台赛;按年龄设置的离退休干部擂台赛、老年人擂台赛、少年儿童擂台赛;按组合设置的兄弟擂台赛、姐妹擂台赛、夫妻擂台赛、父子擂台赛、母女擂台赛、祖孙三代擂台赛;还有按剧种设置的不同剧种的擂台赛。山南海北的许多观众都把到《梨园春》打擂作为一生的梦想和荣幸。《梨园春》已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戏曲圣地”、“艺术殿堂”。

  启示之三,是《梨园春》为老百姓而办,为老百姓而乐,为老百姓服务的公益性。数以亿计的观众,十几年来每人都看了五六百场好戏,但却没有人花钱买票,全是免费观赏。这实在是天大的好事。这也是《梨园春》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历经十几年风雨春秋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去的戏班大多是在庙会、集会、物交会上高台演出,会首出钱请来戏班,四方百姓免费看戏,戏唱的越好,观众越多,人气越旺。人气越旺,生意越兴隆,利益收获越多。利益收获越多,会首就有钱请来更多的好戏。所以过去经常是一个会上,有几个戏班唱对台戏。《梨园春》常盛不衰的背后,也有着强大的经济支撑。《梨园春》卓尔不凡的业绩,已经成了文化品牌。名牌效应使越来越多的商家、厂家、企业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梨园春》。他们认为,《梨园春》知名度越来越高,收视率越来越高,辐射面越来越大,诱惑力、凝聚力越来越强。在《梨园春》中做广告、发信息效益好。所以,他们乐于慷慨解囊,资助《梨园春》,以实现互利双赢。因此才使《梨园春》有了支付演员报酬,为擂主提供上千元、上万元、几十万元奖品的强大经济支撑。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梨园春》的成功,在于她“情为民所系”,一切从老百姓出发。中国戏曲如果离开普通百姓,就会成为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断难存活。中国戏曲,就其主体而言,是一种俗文化。是最具人民性、群众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她的存在和发展,时时刻刻依赖于广大的市民阶层和农民群众。目前,我国戏曲的基本观众仍然是占全国人口半数以上的市民阶层和农民群众。以河南为例,全省一亿人口,农村人口在七千万以上,这庞大的观众群体,决定着戏曲生存的命运。因此,重建中国戏剧,振兴戏曲艺术,一定要认清现阶段的基本观众,要学习和借鉴《梨园春》的经验,努力满足基本观众的要求。

  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反对戏曲艺术贵族化倾向,还其以通俗文化的本来面目。通俗,不是庸俗,不是粗俗,也不是媚俗。是通俗易懂,浅显明白,抑恶扬善,爱憎分明,情节曲折,妙趣横生,悬念迭出,引人入胜。只要我们注意基本观众的审美需求,顺应基本观众的欣赏心理,广大观众是会亲近戏曲的。《梨园春》的成功在这里,振兴戏曲的关键也在这里。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