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随团来沪的28位舞者,将集中呈现五部风格不一的作品。
荷兰舞蹈剧场首度来沪
“当代芭蕾舞坛,如果NDT说自己排第二,没有舞团敢说自己排第一。”舞蹈家黄豆豆是荷兰舞蹈剧场(简称“NDT”)的超级粉,他曾如此形容自己眼里的NDT。这样的艺术地位,和NDT前艺术总监依利·基利安脱不开关联。1975年,年仅28岁的基利安出任NDT艺术总监,两年后即凭一部《小交响曲》将舞团推上世界舞坛。同年,他开创了NDT2团,独创了依年龄划分舞团的全新模式,凭大刀阔斧的改革将舞团推上“当代芭蕾之巅”。以至后来,舞蹈界将1977年当作当代芭蕾起始的时间坐标,基利安也因此成为舞蹈史上“丰碑式”人物。
同时,基利安注重培养年轻编舞,英国舞者保罗·莱福德便是在他的鼓励下成为编舞大将,并于2011年出任舞团艺术总监。11月14日至15日,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项目,莱福德将率NDT1团首度来沪,于上海大剧院上演五部作品。离开演尚有三周时间,两场演出连加座在内逾3000张票已全部售罄。
当代芭蕾的“分界线”
要了解NDT以及当代芭蕾的发展,基利安是绕不过去的人物。现年67岁的依利·基利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幼时受古典芭蕾、民族舞蹈和现代舞训练,20岁前往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习舞,后加入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在与约翰·克兰科共事的日子里迅速成长。1973年,基利安受NDT之邀创作芭蕾,为其日后在NDT工作二十余年埋下了伏笔。
NDT在世界当代芭蕾舞界的标杆地位从1975年开始。这一年,基利安出任NDT联席艺术总监,而他独立执掌NDT的1977年,则被业界公认为“当代芭蕾”的起始时间(现代芭蕾发展时间为1909至1977年,当代芭蕾发展时间为1977年至今)。基利安先后为舞团创作了《交响曲》、《六支舞》、《小死亡》等百余部作品,这些舞蹈从不重复,常使人耳目一新。
基利安开拓了舞者不论老少都能跳舞的观念,并为之创建了一种全新的舞团结构——将NDT划分为三个团,每个团由三个年龄段的舞者组成:1团是主体,集中了最风华正茂的舞者;2团由年轻实习舞团转型而来,为舞者成熟后进入1团提供过渡;3团为资深舞者施展才华提供了表演空间,借舞者的历练表现人生的深刻。1999年,基利安以驻团编导和艺术顾问的身份退居NDT二线,这一年也被认为是当代芭蕾的第一阶段的终结。
编舞界的“夫妻档”
出身英国、现年48岁的保罗·莱福德在2011年出任NDT新艺术总监。和基利安一样,他早年在英国皇家芭蕾学院受训,1985年被基利安发掘入NDT2团,后入1团成为驻团编舞家。“基利安是天才,能在他身边得到帮助,能与他产生差异和争论,都让人获益良多。我们俩很像,但是,我们后来走出了各自的道路。”莱福德说。
1989年,莱福德与里昂为NDT2团编了首支芭蕾,后渐为舞团编舞40余支,以“夫妻档”编舞家的身份打出名号。与“导师”基利安不谋而合的是,莱福德在编舞上是常凭直觉编舞之人。在莱福德看来,作品编完便意味着命运的完结,缺点也可以是一种美,“所以我并不追求创作完美的作品,这也正是创作之所以奇妙的部分原因。”
五部NDT新作
基利安在任时常邀请世界各地的编舞家来团编舞,此次随团来沪的28位舞者,便将集中呈现五部风格不一的作品。
莱福德和里昂合作编舞至今25年。即将上演的《轻轻地,我走了》创作于1994年,灵感源自20世纪英国流行乐坛传奇艺人麦特·蒙洛的同名歌曲,作品由箱子里的双人舞开始,男舞者代表触感,女舞者代表第六感以及人的神秘,借空间、灯光和箱子戏剧化地呈现恋爱关系中的局限、交融与分离。《动·静》则是二人今年1月世界首演的新作。伴随着当代作曲家马克斯·李希特用弦乐线条营造的忧郁意境,7位舞者用肢体展现离别、转变的过程,女主角由这对编舞家的爱女担当。
跟随NDT十多年的法国舞者兼编舞麦迪·沃勒斯基将带来《房间》。作品缘起于对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在春天献祭仪式上的思索,塔伯特量身定作了音乐,沃勒斯基则编排出一套仪式感强烈、近乎异教式狂热的动作,展现急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NDT签约编舞克里斯朵·派特编排的《一个人的回声》,灵感源自诗人马克·斯特朗德的《冬日诗行》,舞台深处雪花飞落,焦点由一个延展为一群,充盈着力量和动感;德国编舞马可·戈克一直擅长黯黑、隐喻、神秘、荒诞等主题,亦善于制造惊喜让观众啧啧称奇,今年1月世界首演的《你好,地球》,是其为NDT编排的首部作品。
目前,NDT拥有逾600部舞蹈剧目。对舞团发展和风格把握,莱福德显然有着明确的标准,“编导要传达的主题非常明确,即这就是我、我的审美、我的语言。”他邀请编舞家合作也有两个要求——他要有让观众在大幕拉开的那一刻便为舞台氛围、情感和特质一震的能力,其次,他必须是国际舞蹈界的风向标。
(编辑:刘颖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