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文学与影视之若即若离

2008-09-24 12:13:00来源:    作者:

   

    “春申原创文学奖”引出历久弥新的话题——

     “有时候和一些小说家聊天,发现很有一些人会把文学和影视对立起来,我觉得这可能是另外一个极端。文学和影视关系非常密切,好的影视剧里面绝对有文学的力量。”在近日落幕的“春申原创文学奖”——“文学、影视、舞台剧的原创力”论坛上,影视剧《卧薪尝胆》编剧、作家李森祥提出的是一个在文学圈争论已久又极具代表性的话题。一些“沾了影视改编光”的作家,显然并不领情,有的甚至主动提出可以放弃影视改编的署名权。
   
    记者现场采访发现,参加论坛的不少作家,多有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经历,由此可以看出主办方的用心。小说和影视剧的关系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这次论坛上显得颇有意思起来。
   
    放弃署名权为哪般?
   
    作家李洱的话颇令人玩味。他说:“我的小说现在也被改编成电影。改完以后我不看。制片人让我看,我也不看。你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人物关系变了?你尽管变。让我署名,我说我不署名。如果放弃署名权给更多的钱,那我选择要更多钱。”会上,持和李洱相同观点的作家不在少数。作家叶弥的小说《天鹅绒》,曾被姜文改编成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也因为这个电影,很多人知道了叶弥这个作家,还有观众在看了电影后,又找出她当年的小说进行阅读。然而,叶弥在发言中表示:“我个人对文学和影视的看法是:我觉得还是应该把文学和影视有一些区别开来。我是个作家,我觉得文学就应该是小说。影视直接面对着观众,有票房收入方面的考虑。而文学在我看来,就应该完全考虑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应该过多考虑读者的需要。”
   
    一流文学二流影视?
   
    为什么这些得到影视改编“实惠”的作家,却把作家转向影视看作为一种“堕落”?或无所适从,或不屑一顾。即使有正面的表态,也只是对其社会原因和社会价值予以确认。难道一流的文学作品一定会产生二流的影视作品吗?面对众多疑问,现实却给出反证。万方的《空镜子》原作的语言、叙事时空的安排都不那么尽如人意,但电视剧版的《空镜子》则堪称近年来市民剧的经典之作。类似的例子还有《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暖》等,撇开票房收视率等不谈,单就对原作美学含蕴的把握而言,这些影视剧都表现不俗。
   
    在作家们放不下精英意识和不招市场待见的尴尬处境之间,“春申原创文学奖”此次破天荒设立了3个与剧本有关的奖项。获得首届影视原创文学奖的作家苏童在获奖发言中说:“文学和影视是亲戚,它们不必过分勾结,也不必撇得很清。”苏童的获奖作品是电影剧本《茉莉花开》。他的发言毋宁是一种感慨,在当下文坛,作品被频频改编成影视剧已然成为一种荣耀和肯定。
   
    故事消费是群体需要
   
    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小说家都变成影视编剧了呢?李森祥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春申奖主办方让我推荐一些原创的电视剧和小说改编的名单。列出来后,我非常吃惊,我发现在观众中收视率比较高的,或者说比较叫好的影视剧作品恰恰都是小说改编过来的。”李森祥说,我们身处的消费时代,也同样包括一种精神层面的消费。而且这个消费量是巨大的。老百姓为什么想看电视,其实就是需要进行一种故事的消费,这是一种群体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影视剧的原创力量,完全可以到小说中去寻找。确实,现在已无须讨论小说是否应该改编为影视,因为影视作为小说的传播方式实际上是丰富了小说的解读途径,而且用庞大的覆盖面增强了小说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