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长篇小说《人面岩画之谜》想到的
在文学的长廊中,什么东西会衰落?我想那些虚假的东西,那些造作得无人理会的东西会衰落。那么,什么东西会永存?我想应该是真诚的东西。人贵在真,文学也离不开真。所谓真,对己而言,就是真真切切有所感触的人和事;对人而言,就是愿意接受和乐意接受的人和事。宋耀良教授的长篇小说《人面岩画之谜》属于这种真的文学。
宋耀良这个名字,对于从新时期过来的文学中人并不陌生。中国第一部新时期文学研究专著《新时期文学主潮》就是由他撰写的。1980年代,他是国内风头很健的青年评论家,《文学评论》、《上海文学》等国内有影响的期刊随处都有他的文章。但很快,他从当代文学研究中抽身而出,转入史前岩画研究,这种转向让很多评论家感到疑惑。就在人们惊愕之余,奔波于内蒙、西北田野考察的宋耀良,出版了西北阴山岩画图册以及岩画研究论著。鉴于他在岩画研究方面的成就,1993年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张光植教授邀请他去美国做访问学者。此后,宋耀良教授就一直留在美国。2005年,我到美国访学,见到了宋教授。他告诉我,在写一部与岩画相关的长篇小说。今年春天收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寄来的他的长篇小说。读完小说,除了感慨宋教授的勤奋用功,除了被他的小说感动之外,我觉得其中有不少属于小说艺术方面的问题,值得玩味。
这是一部很有气势的长篇小说,时空跨度从“上山下乡”、黑龙江建设兵团,到今天的美国、加拿大海外生活。这些可以说就是宋耀良教授的人生经历。但宋教授的小说与1990年代以来专注于私人生活的作品的区别在于,他淡化了自叙状的叙述,不再拘泥于当年的人和事,而从一种开阔的历史视野来讲述文化故事。或许是因为职业的关系,宋耀良教授对中国文化有一种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当他从考古发现中感受到远古中华文明旺盛的创造力时,他更愿意在小说中传递这份感受。读他的小说,没有那种轻浮的炫耀和廉价的自我扩张,平实的叙事反倒有一种让人放心,愿意随其前行,听他叙述的心境。这部小说讲述了一群与岩画相关的人和事,但却不同于眼下只会将某项行业要素放得很大的行业小说,行业小说的兴趣只在于讲述行业传奇而已。而在宋耀良教授的作品中,人生的感触胜于行业传奇,他感兴趣的是人生与文化。所以,“知青”经验、海外经验与岩画传奇相勾连,大跨度的时空转场,生动丰富的场景,常常让人有一种意外的阅读惊喜。譬如,作品中描写主人公郑汉亮对阴山岩画寻访,遭遇到种种挫折后,终于在一个月夜无意间走进岩画群,望着满山满坑的人面岩画,那种发现的快乐和史前文化的庄严声势,会让人联想到一种音乐的辉煌。
读宋耀良教授的书,我常常会不知不觉想到秋天到波士顿韦士利女校附近造访他家的情景:在一栋周围有湖泊、有森林的两层木屋里,他从他的书架上取出一叠又一叠的岩画照片,跟我讲野外考察的故事。秋天的凉风和落叶声不断传来,我听他讲与岩画相关的故事,这种亲切感,在他的小说叙述中,我依然能够感受得到。
(实习编辑: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