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叶永烈
在13日揭幕的2008上海书展上,知名作家叶永烈为他的“叶永烈看世界”丛书进行了签售活动。这次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是“看世界”丛书中的三本,其中,《澳大利亚自由行》写的是叶永烈2007年5月应邀前往澳大利亚讲学,在悉尼、墨尔本、堪培拉的见闻,以及访问澳大利亚的观感;《星条旗下的生活》写的是叶永烈在美国的生活,写美国的衣食住行,美国的观感;《挥之不去的“冷血杀手”》则是写美国爆发“911事件”时,叶永烈赶往纽约采访,写了“911事件”的经过以及对于美国的深刻影响,是关于“911”的真实记录。这些书受到了读者的热烈追捧。为此,记者采访了叶永烈先生。
周报:从需要专业知识的科普作品,到重大政治题材的纪实作品,再到“行走文学”的散文作品,在这么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您在各种不同的文体中转换游走,给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感觉,您是怎样把握的?
叶永烈:我一直很喜欢散文,那种写作感觉和写别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写严肃主题的重大政治题材的纪实作品,在遣词造句上就非常仔细,常常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而写散文就非常轻松,比较随心所欲,走笔成文。像我这次三本书中的每篇文章,单独看,都是一篇很美的散文。“看世界”丛书一共要出11本,300多万字,都是这种风格的文字,是从文化、历史角度出发,展现我对世界的感受。
周报:“行走文学”现在是一个比较热门的写作方向,很多作家都涉足这一领域,您的作品和他们有什么不同?
叶永烈:我是以纪实文学作家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喜欢捕捉细节。像我到美国去过七次,每次都带着手提电脑和两个照相机,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带回几千张照片。所以我的“行走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可爱的新鲜感。我觉得新鲜感是重要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你让我写上海,也许不会比没有来过上海的作家写得好,我可能会挖掘比较深的内涵,但不会有新鲜感。而我在美国,是以居民、旅行者、作家这三重身份来看问题的,所以会有不同的视角。
周报:那您接下来有什么写作计划,会偏重哪种文体的创作?
叶永烈:接下来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写小说可以天马行空,比写纪实类作品更舒畅些,我喜欢那种感觉。我早年就曾从事过纯文学创作,我想现在一定会比早年写得更好,因为阅历更加丰富了。现在基本素材已经准备好了,就等忙过这一阵动笔了。当然,我也会考虑到市场因素,会比较注重情节的。
周报:上海书展已经第五届了,请您谈谈对上海书展的看法。
叶永烈:今年的三大书展我都参加了,包括1月份的北京书展,4月份的郑州全国书展和这次的上海书展。我把每次书展当成一次观摩学习的机会,看到好的图书封面就会拍下来。我认为书展对作家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可以让我们了解行情,对创作会有帮助。毕竟,作家应该尊重市场,创作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
我觉得上海的书展一届比一届办得好,办得有新意,像这次主宾省的设置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创意。相比北京书展,上海书展的海派特色很浓厚,可以整齐检阅上海出版社。如果说北京出版的书总体上比较偏重政治的话,上海出版的书则更注重文化,不愧是全国出版文化的重地。
(实习编辑: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