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都德小说集《星期一的故事》出版

2008-07-29 18:29:37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陆谷孙(右)父亲陆达成(左)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从中法中学(今光明中学)毕业后,陆达成从一个office boy一直做到公司的法文翻译,一生热爱翻译,并在当时的法文报纸担任撰稿。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名篇之一,因收入我国中小学课本而家喻户晓。日前,由陆达成、陆谷孙父子合译的都德《星期一的故事》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父子合译都德作品也算成就了一段佳话。

    《最后一课》经常被选入我国中小学课本,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一篇都德小说。《星期一的故事》收入陆达成、陆谷孙所译都德作品四十篇,分“遐思与历史篇”和“情性与忆旧篇”,真实地描写了普法战争时期法国的社会风貌,同时也是陆氏父子两代在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上薪尽火传、成就斐然的生动写照。
亚尔封斯·都德,1840年5月13日生于法国南部普鲁旺斯的一个破落的丝绸商家庭,为了谋生,15岁起就在小学里担任课程的辅导员。17岁到巴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0年中,先后发表了诗集《女恋人》和小说集《磨坊文札》。《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描写的是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最后一课》的中译本很多,其中以胡适的译本为最早,知名度最高。胡适译这篇小说,根据其《日记》记载,1912年9月,小说先发表于上海《大共和日报》(1912年11月初),名为《割地》,两年后又刊于《留美学生季报》二卷一号(1915年3月)。由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地位以及尔后多次选入教科书的媒介作用,极大地扩大了《最后一课》的传播空间及其影响,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之一。1913年1月,《湖南教育杂志》上,又发表了匪石译的《最后一课》,经对照考证,此译本是在胡适译文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故被郭沫若称为“伪译本”。1915年3月,《礼拜六》第42期刊登了署名“静英女士”的《最后之授课》,译者黄静英为近代女小说家兼翻译家,此译本被郭沫若称为“全译本” 。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