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长恨歌》长期遭遇误读

2008-03-26 13:43:09来源:新华社    作者:

   

    那风花雪月、十里洋场的旧上海,伴随着张爱玲的小说、李安的《色·戒》持续走红,俨然成为当代上海的文化资源。著名作家王安忆23日却语出惊人,“对于艺术者来说,上海不是一个好的舞台”。

    23日下午,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与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得主葆拉·康斯坦、法国“80后作家”马克丝·蒙内,展开了一次文学对话。

    在对话中,王安忆出乎意料地表示,她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长恨歌》中,写了上世纪40年代的老上海,招致很大的误解和困扰。“由于对那个时代不熟悉不了解,这段文字是我所写过的当中最糟糕的,可它恰恰符合了海内外不少读者对上海符号化的理解,变成最受欢迎的。”王安忆抱怨说,《长恨歌》长期遭遇误读,几乎成了上海旅游指南。

    王安忆指出,尽管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来说,写作上海是别无选择的使命。不过,以上海为对象,也令艺术创作者深受限制。“因为它太短促,还来不及成熟自己的文化与语言;中国的书面语属于北方语系,上海话也排不上;上海的物质太多,与自然的乡村生活相距太遥远……”

    王安忆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要跳出上海写上海,“用上海的材料,写作非上海的文学题材”。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