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作家郭敬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太多的想象空间。
近一个月时间里,争议、质疑、口水朝他扑面而来。破格加入作协,被判抄袭的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依然作为代表作,出现在他的申请表上;陆天明等作家反对他加入中国作协,诘问“是不是小偷、骗子也能成为中国作协会员”,但推荐人、著名作家王蒙力挺他;郭敬明亲手组建的《最小说》团队人员集体出走,他被认为“众叛亲离”……
对以上这些,他不说一个字。照例在博客里晒照片,晒宅男生活,晒拜金……然后很有优越感地说,沉默是一种最伟大的人格,因为选择沉默的同时,也选择了被误解与不辩驳。
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个性是怎么形成的?他的优越感来自何方?两天前,记者说服他放弃沉默,接受了电话采访,从言语之间,可以捕捉到这位著名“80后”作家的个性因子。
这就是他
1983年出生,四川自贡人,就读于上海大学。获新概念第三届、第四届一等奖。已出版作品包括《幻城》、《爱与痛的边缘》、《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等,主编《岛》系列丛书。
关于他的事件
◆2007年9月,没有加入地方作协的郭敬明破格加入中国作协。
◆2006年9月,郭敬明出任青春文学杂志《最小说》执行主编。
◆2006年8月,郭敬明的长篇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被判抄袭庄羽的作品《圈里圈外》,郭敬明表示只赔钱、不道歉。
◆2006年7月,郭敬明注册成立“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
◆2004年8月,郭敬明开始出版丛书《岛》。
◆2003年,郭敬明入选当年福布斯中国财富名人榜,成为年纪最小的上榜者。
◆2003年1月,郭敬明出版《幻城》,同年,他出版《梦里花落知多少》。
◆2002年、2003年,郭敬明连获两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采访过程一波三折 他要同事叫他“郭先生”
联系采访的过程让记者小小吃惊。拨通郭敬明的电话,依旧是那个矜持的语调。来不及有节日问候和采访原由,他利落地丢下一句,“现在我在放假,明天工作时请跟我助手联系。”想再多说一句套个近乎,他不咸不淡重复了一遍。
郭老板很讲程序,比如增加了一个助手。第二天,记者先和他这个同为“80后”的新助手小叶打交道。叶美眉开宗明义:“你可能不知道,最近找郭先生做访问的人非常多,我们都推掉了。”
“那么电话或者邮件采访呢?郭敬明有话想说吗?”
“不一定,这个星期我们这里在赶《岛》、《最小说》的改版,得由郭先生定夺。”真是个敬业的助手。即使后来转为QQ聊天商议,这个“郭先生”的尊称,小叶一直用得极其正式,并耐心地解释了N种老板时间金贵的理由。
忍不住问小叶,平常同事之间,都叫郭敬明为“郭先生”吗?小叶说:“用这样正式的称呼和提法,是在对外的工作场合,他要求遵守这样的秩序。他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的人,有要求也是常理。”
采访郭敬明比采访大牌明星要难。记者花掉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和小叶聊,小叶就是不松口。但杂志改版总归需要宣传。严谨的小叶在最后时刻发来一条消息:“我请示了郭先生,郭先生目前愿意接受短暂的连线采访。电话打过来,由我转接给郭先生。”
郭敬明自己的艾柯公司其实只有一个大开间,他的办公桌和沙发被安置在高出的台子上、一面帘子后。即使接电话这么简单的事,郭敬明都要讲究程序。第一次打,没有转接成功,第二次路线才正确,清晰地由助手小叶转接到他的办公区域里。“我有意识地在规范公司,无论公司制度还是杂志内容本身我都希望变得更完善、更完美、更精细。”郭敬明如此解释。
用工作狂的时间表来做示范
“我怎么可能众叛亲离”
成立公司一年,他的“艾柯”被福布斯杂志评为最具创意的文化公司之一,推出的杂志书《最小说》每期发行量都在50万册以上,而自己上半年的新书《悲伤逆流成河》狂销130万册。
但最近编辑晴天、不二,美术总监Hansey,文字总监落落都离开了郭敬明。晴天说:“我觉得精神压力太大了,所以选择了离开。”目前他们已另立门户,创办一本新青春文学杂志《爱丽丝》。
这种“众叛亲离”的滋味,给了郭敬明不小的打击,他的博客荒芜好一阵没有更新。但是,面对记者,他掩饰掉了所有的情绪。他很有条理地说,自己的员工都是应聘上岗,包括这个新助手小叶。“我招人首先不看专业知识,而是他的理念跟我合不合拍,是不是积极上进,愿不愿意为图书出版事业付出心血,还是只肯应付一下。我的工作习惯是睡两个小时,再工作两个小时,属于天生的超级工作狂,甚至有些偏执。但我一定要做给员工看,当表率。”
这两天,他每天都在赶工,策划两份杂志的改版,他显然想用力地击破关于《岛》杂志已停刊的说法。“夸大了,员工离职在每个公司都太正常了,其中两个编辑很早就走了,有的是因为家庭原因,有的是要上学。以后大家还会看到我和落落的合作,我们关系很好。团队现在很稳定。你们看着,这一年,我的杂志会有许多全新的试验和面貌。我怎么可能众叛亲离?!”说到最后一句,他开始兴奋起来。
他“轻描淡写”说作协
“我和王蒙没有接触过”
在作家王蒙、评论家陈晓明力荐下,郭敬明破格加入中国作协,因为有“抄袭门”前科,这个事件引起文坛的许多争议。这在郭敬明看来,仿佛是说着别人的事。“当时是出版社把我的资料寄给作协,然后又把我的一些书拿给王蒙老师看,问能不能做我的推荐人,他们看完,觉得OK。我个人和王蒙老师没有接触过,没有参与这件事。”听上去,他有一种镇定——过滤掉情绪和色彩,以及他不想,不乐意回应的。
“你为什么在纷争中总是保持沉默,是一种保护色吗?”记者问。
“我把沉默理解为一种品格,我感觉到这几年自己的成长,可能刚走红的时候还会彷徨,但现在不会了,我不喜欢被别人拿去炒作,这没有意义,我的杂志销量放在那里,会被大家看到。我喜欢现在的自己。”郭敬明说。
“可你总成为话题人物。”记者说。
一丝细细的笑意从电话那头忽然漏出来。“我不介意。我现在非常清楚一点,不会在乎,更不想被人随意拉去炒作。要说我的野心,就是能趁年轻有精力的时候,多做一些事情。”这是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唯一透露出的笑意。
他告诉记者,9月初他已经从上海大学休学两年之后重新复学,只不过他这次换了一个专业,从“影视编导”换到了“影视艺术工程”。说完,他和上一次采访一样,提醒记者一句,“你的访问时间还有多久?”然后,快速结束了说话。或许,这就是郭敬明,喜欢主动地掌控局面。
(编辑: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