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泰戈尔访华百年:一次历史意义深远的访问

2024-02-19 20:15:55来源:文艺报    作者:白开元

   
中国人民的朋友、印度大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于1924年4月12日至5月30日,到访中国,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泰戈尔(中)与徐志摩、林徽因

  中国人民的朋友、印度大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于1924年4月12日至5月30日,到访中国,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访华缘起

  18世纪,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两国渐渐处于隔绝状态,以往文化交流的古道被蒙上遗忘的厚尘。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泰戈尔决心要疏通两国文化交流的古道。作为第一步,他决定在他创办的国际大学开设中文课,培养通晓中文的人才派往中国,研究在印度业已失传的佛经。1921年,他聘请法国巴黎大学的西尔万·列维教授到国际大学教5名印度学生学中文。但教授只教了一年就回国了,中文教学由此处于停顿状态。为了尽快重启中文教学,1923年,他派私人秘书埃尔赫斯特到中国,会见包括青年诗人徐志摩在内的中国著名文化人士,商谈各种双边交流的可能性,其中包括聘请中国老师去国际大学教中文事宜。

  泰戈尔想拓展两国文化交流的真诚愿望,受到中国文化界的积极回应。以梁启超为负责人的中国文化团体“讲学社”,立即向他发出访华邀请。

  泰戈尔收到邀请信,欣喜不已。1924年3月21日,他在国际大学的梵文教授吉迪莫汉·森、画家南达拉尔·鲍斯、加尔各答大学的卡里达斯·纳格教授和埃尔姆赫斯特的陪同下,乘坐“埃塞俄比亚号”客轮,愉快地踏上访华旅程。

  精彩纷呈的中国之行

  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一行人抵达上海港,受到徐志摩、瞿菊农、郑振铎等文化名人,以及文学研究会、上海青年会、江苏教育会等团体代表的热烈欢迎。东道主安排他下榻于舒适的沧州别墅,使他获得宾至如归的感觉。 4月13日,东道主在张君劢家的庭院里举行首场欢迎会。

  泰戈尔19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誉满世界,可他在国内外向来谦虚谨慎,平易待人。他在答词中坦诚地说:“我不是哲学家,所以请在你们的心田安排我的住处,而不要在民众的讲台上为我放一张椅子。我渴望赢得你们的心。”接着,他对两国古代的友好交往作了诗意描绘:“回眸悠悠往昔,我看见印度大声宣告‘你们是我们的兄弟’,并送给你们她真挚的爱。”他满怀信心地展望中国的未来:“有朝一日,你们的国家巍然挺立,显示崭新的精神风貌,我们将分享你们的欢乐。”

  4月14日,在徐志摩陪同下,泰戈尔访问杭州,游览了美丽的西湖,看到离飞来峰不远处一位印度僧人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的雕像,感慨万千地说:“这位先哲长途跋涉来到这儿,忽然觉得这儿的青山翠岭很像他在祖国常见的山岳。他心中欣喜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发现“中印两国的山脉操相同的语言,两国的湖泊面带同样妩媚的笑容,两国的树木也相像”,因而感到十分亲切,“没有丝毫陌生之感”。他满怀深情地对杭州的青年学生说:“通过这次访华,中印两国将更加贴近,这不是为实现政治或商业的目的,仅是为无私的人类之爱。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作为客人、朋友、兄弟,我们永远站在你们一边。”

  在南京期间,泰戈尔应邀到东南大学体育馆楼发表演讲,他鼓励莘莘学子,身处黑暗的时代,要看到光明未来:“正如天空尚未破晓,晨鸟歌唱着宣告旭日升起,伟大的未来正向我们走来,离我们很近了。我们应当准备迎接这个新时代。”

  之后,泰戈尔一行乘车北上。在济南逗留一天后,泰戈尔一行4月23日抵达北平。在北平车站欢迎泰戈尔的,有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梁漱溟、林长民等文化名人,还有学生、老师、记者和各界代表。

  5月8日,适逢诗人64岁华诞,东道主在天坛草坪为其举行隆重祝寿仪式。首先,胡适用英语致欢迎词。接着,梁启超为泰戈尔起了一个中国名字“竺震旦”。梁启超解释说,中国称古代的印度为“天竺”。泰戈尔全名Rabindranath tagore的第一个音节Rabi的孟加拉语意思是“太阳”,第二个音节indra的孟加拉语意思是“雷神”。诗人如太阳普照大地,似春雷促万物复苏。而古代印度称中国为“震旦”。 泰戈尔当以印度国名“天竺”中“竺”为姓,故而为他起名“竺震旦”。他把用玉石镌刻“竺震旦”这三个字的一方印章交到泰戈尔手中。

  泰戈尔听了徐志摩翻译的梁启超的这番话,激动不已。祝寿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在东单三条协和小礼堂演出他的名剧英译本《齐德拉》,包括鲁迅在内的诸多文化界名人观看了该剧演出。

  诗人通过该剧的曲折情节和诗意描写,诠释爱情的基础是真实,是坦诚相待。短暂的美貌或许能给对方短暂愉悦,但虚假之爱终究不能持久。只有忠贞,只有为民造福的共同理想,才能使夫妻终生相守,白头偕老。

  作为泰戈尔在京期间一系列活动的翻译和陪同,林徽因和徐志摩参加了该剧演出。林徽因扮演女主角齐德拉,张歆海扮演阿周那,徐志摩和林长民分别扮演爱神和春神。林徽因和徐志摩通晓英语,语音纯正,对白流利,表演传情,生动真切地呈现了该剧主旨。

  泰戈尔对中国文学和国粹京戏很感兴趣,在京期间对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表示希望能看到他的表演。梅兰芳当即邀请他观看自己新排的神话剧《洛神》。泰戈尔一行在开明戏院聚精会神地观看专场演出《洛神》。演出结束,他亲自到后台热情祝贺演出成功,并对布景提出了改进意见。他说“色彩宜用红、绿、黄、黑、紫等重色,应创造出人间不经见的奇峰、怪石、瑶草、琪花,并勾勒金银线框来烘托神话气氛”,梅兰芳根据诗人的意见,请人重新设计《洛神》的布景,使之与剧情更为协调。次日,在为泰戈尔举行的送别宴会上,梅兰芳请诗人题诗。诗人欣然命笔,在梅兰芳的一柄纨扇上用孟加拉文写了一首小诗,并译成英文:

  认不出你,亲爱的,

  你用陌生的语言蒙着面孔,

  远远地望去,好似

  一座云遮雾绕的秀峰。

  这首诗表明泰戈尔观看京剧时获得了美的享受,也道出了由于语言的障碍,难以完全理解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难以充分领略京剧艺术真谛的一丝遗憾。

  泰戈尔就学术交流与中方协商,按照达成的共识,中国学生将进入圣蒂尼克坦的国际大学学习。国际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也将来中国学习或研究。泰戈尔对中方承诺,派毗杜塞克尔·夏斯特里先生到北京大学教两年梵文。

  泰戈尔在中国的讲话共16篇,多于他访问其他任何国家所作讲话的数量。这些讲话汇编出版,取名《在中国的演讲》,献给徐志摩,献词是:“献给我的朋友苏思玛(泰戈尔为徐志摩起的名字),由于他的周到照料,我得以结识伟大的中国人民。”献词的字里行间,充满对徐志摩精准翻译他的讲话,协助他完成访华使命的感激之情。

 访华之花岁岁结果

  泰戈尔回印度后,立即着手重启中文教学。1928年,毛泽东等创建的新民学会和文化书社成员谭云山应泰戈尔邀请,从新加坡他任职的华侨学校来到圣蒂尼克坦,全身心投入中文教学和研究之中。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1937年,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宣告成立。谭云山任中国学院首任院长。首届开学典礼上,泰戈尔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国和印度》:“今天是一个期待已久的伟大日子,我可以代表印度人民,发出消隐在昔年里的古老誓言——巩固中印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和友谊的誓言。”

  泰戈尔把他创办的国际大学喻为姹紫嫣红的世界花园,作为中印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学院则无疑是这世界花园里一朵分外芬芳的鲜花。之后,包括画家徐悲鸿、诗人徐志摩、中印协会会长戴季陶、梵文学者吴晓铃在内的多名中国文化名人,或到国际大学短期访问,或在中国学院任教。泰戈尔为之倾注大量心血的这所学院,为印度培养了许多汉学专家,至今是印度汉语教学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与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的交流更加频繁。随着中印两国关系的迅速发展,印度对懂中文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审时度势,从2000年起,扩大招生名额。目前,中国学院每年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达40余名。

  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19日在新德里会见印度友好人士、友好团体代表,并颁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表彰他们长期致力于中印友好事业。习近平主席同与会者一道追忆柯棣华、泰戈尔等印度对华友好人士的感人事迹,强调他们对中印友好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令人钦佩。

  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是获奖者之一。中国学院院长阿维杰德·巴纳吉代表获奖者发表感言。他用流利的中文说:“今天参加授奖活动,我心里十分激动,代表获奖者发言,深感荣幸。泰戈尔当年为加强两国文化交流,克服重重困难,在谭云山先生的支持下,创办中国学院。这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座金桥,通过这座重要的金桥,两国著名学者频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强相互了解。衷心感谢习近平主席授予中国学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这是对我院全体师生的巨大鼓舞和鞭策,我们一定沿着泰戈尔和谭云山先生开辟的友好之路,奋勇前进,为中印友好作出更大贡献。”

  时光飞逝,泰戈尔访华快100年了。回顾历史,泰戈尔呕心沥血,完成修复中印文化交流之路的艰巨使命,从而大大拓宽中国与印度译介研究彼此语言文学的领域。他的历史功绩,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将永载史册。

  (作者系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孟加拉语部翻译,高级译审)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