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门罗、阿特伍德、奥斯丁……黄昱宁剖析文学大家的小说细节

2023-04-26 22:04:10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程千千 吴萌

   
今年,作家黄昱宁出版了文学评论集《小说的细节:从简·奥斯丁到石黑一雄》。


  今年,作家黄昱宁出版了文学评论集《小说的细节:从简·奥斯丁到石黑一雄》。这本书聚焦了二十余位世界级知名作家,其中既有简·奥斯丁、大仲马、福楼拜、狄更斯这样的经典作家,也有加缪、菲茨杰拉德、纳博科夫、麦克尤恩这样的现当代文学大家。作为横跨翻译、出版、创作三界的全能型作者,黄昱宁秉持传统的细读方法,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别具一格的审美发掘小说细节的灵光闪耀之处,向读者揭示小说艺术的魅力。

  4月21日,黄昱宁与文学评论家毛尖和影评人苏七七,围绕《小说的细节》一书,在单向空间·杭州良渚大谷仓店展开对谈。三位嘉宾以细节为入口,试图从细节出发,再回到细节,畅谈经典小说的艺术魅力,以及文学和生活真实的重量。

  关于《小说的细节》一书,与传统的学院派写作所完全不同的是,黄昱宁并没有试图扮演一个评论家,而是像一个比普通读者更领先一步的更好的读者。在活动现场,黄昱宁表示,决定创作这本书的缘起来自于她近年来一直在做“得到”APP的文学作品解读系列工作,不知不觉间已经积累了过百本。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她逐渐发现“把一本小说推荐给一个从不看小说的人”是一件极其有趣新奇而充满成就感的事。她由此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可能,挖掘出一条与专业人士视角完全不同的路径,提供给这些庞大而潜在的读者。像打碎原本的排列,又以重新的方式组合起来。由此,“小说的细节”成为了她所选择的切口。

  活动现场,毛尖幽默地分享了自己的读后感。她表示,过去她并不喜欢爱丽丝·门罗,甚至写文章讽刺过她是“从莎士比亚那里拿东西的作家”。但在读了黄昱宁所写的爱丽丝·门罗的小说细节之后,才开始反思自己对于门罗的评价是否过于轻率。另外,她此前对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托卡尔丘克也并不感冒,直到重新在《小说的细节》里看到,作家写战争结束后回到家乡,面对镜子里陌生的自己,和已经与别人产生情愫的妻子的对话细节时,才发现这种百转千回,饱含辛酸,天真又深沉的话语,是她从前并没有理解过的托卡尔丘克。“通过《小说的细节》我重新认识了托卡尔丘克,看来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她不是完全没道理的。”毛尖笑道。

  黄昱宁也聊起了爱丽丝·门罗。她指出,门罗绝大部分的素材都来自于自己的生活。因为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她长久地做着家庭主妇的工作。黄昱宁介绍说,门罗的小说中从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几乎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对微观世界的经营上,精准而敏感。在性别政治、环保主义、家庭生活等各个话题,都凸显了她独特的身份魅力。在那些平静的表面下,作家潜藏了很多具有深层含义的激烈表达。

  苏七七有过和门罗内心十分贴近的状态。有过几年她也没有工作,过着门罗一样的家庭主妇的生活。她后来在黄昱宁的书中读到这样一句话:“门罗的作品其实大部分取材于真实的生活,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把熟人的事物写出了陌生感,写出了某种刹那间浮出日常的生活表面的质地。”也许生活的很多阶段,我们都没能突破表面,进入到质地中,但门罗做到了。在读到这一段之后,苏七七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开始理解人要如何看待日常的生活,以及如何找到一条讲述它的日常道路,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毛尖还特别提到了阿特伍德,她认为黄昱宁对阿特伍德的解读非常精彩。毛尖尤其喜爱阿特伍德的《盲刺客》,认为它体现了阿特伍德对于文本结构强大的驾驭能力。而黄昱宁指出,阿特伍德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是从她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的成长轨迹。从她的第一部小说《可以吃的女人》到《盲刺客》,阿特伍德的进步非常惊人。“我一直觉得,阿特伍德是现当代女作家里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被任何人超越的一位,所以我写她时也很有感触。”黄昱宁说。同时,她也推荐了阿特伍德的诗歌与演讲,希望读者能从不同的方面更多地领略这位作家的才华。

  让苏七七觉得有趣的是,黄昱宁对于简·奥斯丁等经典作家的评论,让她对这些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的作家和作品产生了新的认识。此外,她也认为,大部分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评论都不那么招人喜欢,一部分原因就是评论家们只顾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被评论的作家却隐身了。而在《小说的细节》这本书中,作家仍然在那里,他们在黄昱宁的笔下性格鲜明、神情生动,仿佛他们也是小说中的人物。而黄昱宁也将她自己的个人风格与生活都投射其中,因此整本文学评论集都散发着难得的亲切感。

  而对此,黄昱宁解释说,在“得到”做书的经验帮助她试图站在读者的立场上为他们思考。那些二手的材料,包括译者的表达、权威的评论,都无法为这本书盖棺定论。而她要做的就是为读者多读几遍,多方位呈现书的原貌。至于亲切感,那可能来自她“二重奏”般的写作结构。作品中会有一段原文摘抄,而她则会细心展开,对照般地讲解。黄昱宁认为,小说的魅力在于,即使读者不可能经历那样的生活,但还是会被它深深吸引,哪怕知道它并不是真的。而同时,小说能够把一些人们心中隐秘的欲望,那些无法示人的东西揭示出来,这就是小说的意义。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