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北京文艺网诗人奖——郑敏
郑敏先生在2017年荣获“北京文艺网诗人奖”。北京文艺网诗人奖组织委员会认为,郑敏先生 “是东方和西方的女儿,是一位坚韧的独立思考者”。
郑敏先生发表获奖感言
食指先生与郑敏先生合影
2017·北京文艺网诗人奖授奖词
她是一个坚韧的独立思考者!
她是东方和西方共同的女儿!
她永远远眺,永远思考人类的命运!?
作为百年新诗的重要诗人,“九叶诗派”诗人郑敏先生在新诗的历史光谱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代表了从白话诗出发而历经的中国现代诗向当代诗转换的重要里程碑。
郑敏的诗融合了感性与知性的诗学向度,以宁静的冥想风格体现出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寻。她的诗也常常包含视觉艺术般的鲜明生动,展示出具有感人力量的现实画卷。
基于对汉语传统诗学境界的深刻体会,郑敏先生往往在象征性的意象中蕴含了对生活世界的独特思考。作为一位在东西方文化交界处不倦探索的诗人,郑敏也大量吸收了欧美现代主义写作资源,将“横的移植”与“纵的继承”融合在一起,为汉语现代诗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1920年生于北京。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3年毕业,获哲学系学士学位。
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出版诗集《1942—1947》,成为“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女诗人。2022年1月3日7时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郑敏,1920年7月18日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读哲学系,1943年毕业。在西南联大就读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43年开始陆续发表诗歌作品,得到当时诗歌评论界的高度肯定。1949年4月由上海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诗集《诗集 一九四二—一九四七》,确立了她在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地位。1948年,赴美国布朗大学就读,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5年,返回祖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工作,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任教至今。
郑敏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新诗的创作、中西方诗歌研究、当代西方哲学思想研究、诗歌翻译和教育教学事业。从上世纪40年代至21世纪,她的创作经历了80年的风雨历程,创作活力长盛不衰。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郑敏先生的诗歌创作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先后出版了诗集《寻觅集》(1986,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优秀新诗奖)、《心象》(1991)、《早晨 我在雨里采花》(1991)、《郑敏诗集(1979-1999)》(2000)等诗歌作品,翻译出版了《美国当代诗选》(1987)。郑敏先生一生抒写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作为“九叶派”的重要诗人,她的作品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06年郑敏获得中央电视台新年诗歌会授予的“年度诗人奖”,2017年获第六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诗歌创作奖。
郑敏先生在中西诗歌评论、诗歌美学思想、解构主义哲学思想、汉语、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成果卓著,影响深远。她这方面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英美诗歌戏剧研究》(1983)、《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1998)、《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1999)、《思维·文化·诗学》(2004)等。2012年出版了六卷本的《郑敏文集》。
郑敏先生(2019年7月18日99周岁 张嘉弘/摄影)
如果探讨中国诗歌的断代史,新诗和古诗划界是绝对的分水岭,在新诗的断代上,郑敏是一块里程碑。
郑敏先生的诗歌追求感性和理性、‘诗’与‘思’的高度统一,将她对人性的关怀,生命的感悟融汇于诗性的哲学思考之中,她的诗与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沉浮息息相通。在诗歌创作的美学方面,她的诗注重对内心的探索,表现出灵魂的吐露,辩证的思维,清丽而繁复的意象,为当代诗歌带来了重大突破。她对西方当代哲学思想的探索,对新诗和汉语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科学与人文教育等问题的关切,都表现出一个中国诗人和知识分子探求真理的勇气、担当和高尚情操。
诗人远行,诗歌永存!
永久的爱
郑敏
黑暗的暮晚的湖里,
微凉的光滑的鱼身
你感觉到它无声的逃脱
最后只轻轻将尾巴
击一下你的手指,带走了
整个世界,缄默的
在渐渐沉入夜雾的花园里。
凝视着园中的石像,
那清晰的头和美丽的肩
坚固开始溶解,退入
泛滥着的朦胧——
呵,只有神灵可以了解
那在一切苦痛中
滑过的片刻,它却孕有
那永远的默契。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