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谈吕祖谦《十七史详节》

2008-07-12 23:35:18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

   

作者:高克勤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大学经典”丛书推出了宋代著名史学家吕祖谦编纂的《史记详节》、《汉书详节》、《后汉书详节》、《三国志详节》后,受到了读书界的欢迎。如今,包括了这四种书在内的《十七史详节》全书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一齐推出。全书凡精装8册,340余万字。这是《十七史详节》问世八百多年来的第一个整理本,也是近年来古籍整理及其出版的一个重要成果。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重视修史的传统。至宋代,公认的纪传体正史已有十七种,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著名的“前四史”,及《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和《新五代史》等。但十七史卷帙浩繁,仅“前四史”就有数百万字,阅读起来诚非易事;而且对一般非专攻历史的读者而言,似乎也不必全读。其实,对经典的学习和继承,古代学者很早就有了成功的经验,这就是选本和节本的方法。历史经验表明,阅读合适的选本或节本能够尽快地了解原典,也是亲近原典的一种理想方式。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优秀的选本和节本,经受了时间的洗礼和考验,其本身也成为了经典之作。这样的经典之作,就应该是我们今天的读者可以一选的读物。吕祖谦编纂的《十七史详节》就是这样的史部经典节本。

    吕祖谦是宋代著名学者,著作宏富,博大浑厚。他既是经学家,又是史学家,主张经史结合,充分重视史学。他曾说过:“中国所以不沦丧者,皆史官扶持之功也。”(《东莱博议》卷八)他曾任史官多年,担任过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参与编修《徽宗实录》,以读书著述为生命。他熟谙史实,娴于史学,其著述讲学亦以史学文献为主,一生的精力大都倾注在考订古代经籍、编纂史书等方面。在他短短的一生中,除了参与编修《徽宗实录》之外,他还留下了《东莱博议》、《大事记》、《历代制度详说》、《十七史详节》等大量的史学名作等,成就斐然。深厚的史学修养,养成了吕祖谦宽博的学术胸怀。

    《十七史详节》是吕祖谦的史学名作,包括《史记详节》、《汉书详节》、《后汉书详节》、《三国志详节》、《晋书详节》、《南史详节》、《北史详节》、《隋书详节》、《唐书详节》、《五代史详节》,凡十种,273卷。可以说,《十七史详节》浓缩了十七史的精华,宋以前的史实在这部书中已大致具备。

    《十七史详节》的篇幅远少于原书,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以前四史为例。这四部分在篇幅上删节力度很大,总量不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大大减少了一般读者的阅读时间。其次,《十七史详节》约存与删落的重点也与今天读者的趣味不谋而合。比如,“志”、“表”部分,除总论文字外,一律刊除。这样的处理,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删纂者并不重视典章制度。其实,吕祖谦另有专著《历代制度详说》。这里着重于人物纪传的内容,可能也是照顾到了宋代一般读者的兴趣和需要。而对“纪”、“传”部分,一些精彩的章节,如《史记》中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十七史详节》就基本全文保留。
 值得一提的是,《十七史详节》所用底本,为吕祖谦当时所见宋本,保留了当时的面貌,其中有优于今本者;同时还择要保留了前人的注释和校勘,如素称“艰涩难读”的《汉书》,《十七史详节》还吸收了宋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体现出很高的学术水平。

    《十七史详节》》不仅是吕祖谦为“教人看史”所作的踏踏实实的基础性工作,处处体现了为后学设想的体贴,而且还集中体现了吕祖谦独特的史学旨趣。吕祖谦的史学思想中突出的一点,是重视前人的优秀言论和可资借鉴的行事方式:“看史非欲闻见该博,正是要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吕东莱文集·杂说》)学习和借鉴“前言往行”的目的是“以蓄其德”,进而“经世致用”。这便是吕氏删纂正史的出发点和宗旨。由此可见,《十七史详节》不仅是经典的简易读物,也是研究和了解吕祖谦本人的重要文献。

    这次,由著名的古籍整理专家黄灵庚先生主编、浙江师范大学学者校点的《十七史详节》,精选底本,参校各种精善之本,并出校记,书末附该书历代书录解题、评述、版本序跋、藏书家题记等,是目前为止《十七史详节》整理的最佳版本。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