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尔少年》是科尔森·怀特海德继《地下铁道》后又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品。和《地下铁道》一样,在《尼科尔少年》里,怀特海德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历史,把笔端伸向了黑人的苦难,把触及身体和心灵的痛楚用极其震撼力的文字呈现,直面当下种族问题依旧严重的美国。
一家存在了一百多年的少年管教学校,因为被揭露曾有虐待学生的历史,成为了媒体报道的对象。南佛罗里达大学考古专业的一些师生在这所位于本州、曾经是美国最大的少年管教学校校园内发现了一些坟地,挖掘出了不少遗骸,被断定是这所学校的少年管教学生非正常死亡后随便埋在那里的。
2014年,怀特海德从当地的一份报纸上读到了相关报道,引起了他极大的注意。很快,他开始了以这所学校为背景的一部小说的创作。“尼科尔”(ni cke l)在英文里是五分硬币的意思,在小说中则是少年管教学校的简称,全名是“尼科尔学校”,因历史上一位名叫尼科尔先生的人在这里做过校长而得名。很显然,怀特海德取名“尼科尔”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意指在这所学校的学生的命不值“五分钱”,事实上,小说正是围绕着生命在这里被肆意践踏这个主线展开其故事的。
小说开始采用了新闻报道的模式,讲述大学考古系的师生挖掘这所少年管教学校坟地的过程,坟地就在学校操场边上,那些很早以前死了的人看似是被随意埋在那里的。师生们的发现是偶然发生的,但随着挖掘的进展,大家开始惊愕起来。怀特海德把这部分的描写称为小说的“序言”,似乎要把新闻报道里展现的那种现场感搬进小说里,同时也通过聚焦挖掘现场的细节描述传递出被历史掩藏起来的某种秘密,某种罪恶,某种不可言说的恐怖。于是,一个简单的挖掘行为立马被赋予了一种深沉的含义:它指向历史,更指向当下。这种多层次的、意义叠加的讲述方式其实在小说伊始的第一句话里就表明了端倪:“尽管已经死了,那些少年们依旧麻烦缠身。”死了很久的少年们,他们的遗骸现在展露在了阳光下,但他们的故事有人知道吗?他们的死法是否早已进入历史的尘埃之中,而无所知晓?在历史的某个当时,他们是一种“麻烦”,在当下的某个历史点,他们依旧导致诸多“麻烦”,从坟穴里挖出来的那些白骨刺人眼睛,更刺人心灵。
怀特海德貌似平常的“序言”在带入现场感的同时,制造了一种悬疑。但不要以为接下去的是一个类似破案行为的叙述,讲述那些少年们是如何被致死的。是的,从逻辑上而言,这确实是小说要面对的重要内容,但更重要的是,怀特海德要告诉我们,那些死掉的少年是如何面向那个死亡时时会降临的环境的,如何在那种环境里面生存、甚而斗争但最后又被抛入深渊的。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揭示罪恶的目的,而深化到了渲染死亡的恐怖、生的勇气、斗争的力量、以及为了做人的尊严的高度,同时又因为主要人物的黑人身份,使得这种渲染与种族问题紧密相连,这成为了小说探讨的主题之一。
在“序言”之后,笔锋一转,怀特海德讲起了一个名叫埃尔伍德的黑人少年的故事。在学校里门门课拔尖的少年受到马丁·路德·金的影响,关心黑人民权运动,后者那些鼓舞人心的演讲成为了他的座右铭:“我们必须要从心底里相信我们自己的价值,必须每天带着做人的尊严走过街头。”这也成为了其行动的准则。但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少年埃尔伍德太过天真,现实的残酷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被改变的。启蒙后的觉醒意识与种族主义的无处不在和社会的麻木不仁,在1960年代的美国形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大网,把一个怀揣天真幻想的黑人少年裹挟在其中,最终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
小说设计的让埃尔伍德陷入这个大网的情节非常典型。他报名了一所接受黑人的大学,搭上一辆黑人开的车去校园,但被警察拦下,原来这是一辆偷来的车,而毫不知情的埃尔伍德瞬间变成了少年犯,被押往尼科尔学校管教。这起看似天大冤枉的事情,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方,在白人眼光里,太正常不过了,在这种情况下的黑人不是罪犯,有谁相信?埃尔伍德默默承受了这一切,外表看起来没有多少反抗。但内心的冤屈沉重如山,作者这样写道:他从来就不是一个会哭的孩子,但被送入管教学校的那一晚,“眼泪止不住往下流”。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即便如此,埃尔伍德还是暗暗下了决心,要好好利用在这里的时间争取早点出去。支撑他的力量依然来自金的演讲词:“做一个人性坚强的人”。怀特海德多次引述金的原文。他曾提到写这部小说让他重新阅读和研究了金的作品。可以说,他把自己的感受转移到了笔下人物身上,埃尔伍德成为了金的思想的践行者,小说因此让我们看到了非暴力反抗思想的隐忍式斗争精神。另一方面,此作并不只是金的思想的传声筒,相反,让我们看到笃信金的埃尔伍德在现实面前遭遇一次又一次打击、陷入一次又一次黑暗之中,怀特海德似乎忍不住要用反讽的方式来处理埃尔伍德的信仰,而这其实正是现实之残酷的反映。这种冲突与矛盾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主线,也触及到了美国种族问题的痛处。
在小说中,怀特海德通过描述无处不在的暴力的手法展示了种族主义的恶行。抱着好好表现初衷的埃尔伍德很快发现自己的行为促使了其苦难日子的开始。有一次他挺身而出阻止霸凌行为,荒诞的是他与霸凌者一起被关,遭到鞭打。怀特海德笔下的暴行描述,用词简单,描写客观,表面上看似采用了一种不动声色的事实表述的手法。他这样描述埃尔伍德挨打过程:“埃尔伍德抓住床的上边,咬紧枕头,在他们还没打完时,他就昏死了过去,所以后来有人问他挨了多少鞭,他不知道。”但我们知道,醒来后的埃尔伍德腿上的肉已经和裤子绞在一起,不能分开。于他而言,这是第二次无辜遭难。于怀特海德而言,通过这种血淋淋的描述,直击了美国种族主义之下人性的丧失,把黑人不当人看的行为由此可见一斑。小说描述的另一个情节更是直接凸显了种族主义导致的罪行。一个黑人学生因为没有遵守白人管教者打假拳的指示,在拳击比赛中,打败了白人对手,结果自己的生命因此终结,多年后成为了被挖掘出来的白骨之一。
这种骇人的事情最终也发生到了埃尔伍德的身上。如同那位黑人少年拳击手,埃尔伍德性格中追求理想的精神,坚守正义依然存在的信仰,使他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诧的行动:写信举报尼科尔学校的罪行。但换来的不是他想象中的,代表政府的国民警卫队的到来,而是自己被关进了整日不见阳光、黑暗笼罩的幽闭屋。埃尔伍德的故事以他在同伴的帮助下、逃出学校的情节走向结尾,但结果是死亡:最终倒在逃跑的路上,也成为了多年后那些白骨中的一簇。
怀特海德在提及他写这部小说的缘由时,说他有责任说出那些被遗忘的历史,而这样做的目的则是要“打败我们自己的那部机器”,一部充斥着种族主义思想零件的“机器”。作为一个黑人作家,怀特海德的责任感令人敬佩,他那种让“暴力言说自己”的写作手法更是直接揭开了美国社会从历史到当下一直不能摆脱的假面:一边是自诩民主自由灯塔,另一边则是生活在其中的一些人真实地被剥夺了做人的自由和尊严。诚如一位论者所言,怀特海德让人体悟到了美国必须面对的一份“苦涩的真理”。佛罗里达的少年管教学校于2011年关闭,但种族主义种下的恶果依旧在现实中肆虐。作为一个有强烈现实指向的虚构故事,《尼科尔少年》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但愿如此。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