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心灵之书 对明天不能失信心

2008-06-02 22:11:14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在你的书架上是否有这样一本书—— 

    它让你理性地看待所遭遇的挫折、坎坷和不幸; 

    它让你在灾难来临之后,能够足够镇静和勇敢; 

    它让你对明天不失信心,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阅读,让我们坚强。 

    用回忆营造躲避现实的鸟巢 

    阅读:《平凡的世界》路遥著/《瓦尔登湖》[美国]梭罗著/《在细雨中呼喊》余华著 

    《平凡的世界》为我打开了一个沉重但却广阔的世界,它告诉一个懵懂的少年,人生根本不是一条充满鲜花和美酒的旅途。在打开的命运画卷面前,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都是孙少平、孙少安,没有狂野的梦想,不对所谓的辉煌有虚妄的幻象。我们的一生所能做的,就是这样忠厚、善良、问心无愧地走下去、活下去。善待每一个人,吃掉所有的苦,看淡所有的悲剧。每当生活里有过不去的坎,总会想到路遥,这位用生命来写作的作家,告诉我什么叫持之以恒;总会想到《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与书中主人公所经历的沉重相比,我的浅薄总会让我惭愧。 

    我的第二本心灵之书是梭罗的《瓦尔登湖》。1845年3月,梭罗跑到了瓦尔登湖边的山林里,自己伐木在湖边建造了一座木屋,并在里面居住了两年多。尽管他最终回到了城市,但瓦尔登湖已成为他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每每捧读梭罗在瓦尔登湖边写下的那些文字,内心便如同经过一次洗礼,变得安静而坦然。美好的寂寞,原始的孤独,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也被我视为心灵之书。余华曾引用过福克纳的话,“回忆无异于重活一次”。《在细雨中呼喊》就是一本回忆之书。在余华笔下,回忆如同纸窗上留下的雨渍,模糊但有着奇怪的形状,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这想象会让人的思想插上翅膀,自由翱翔在过去,扮演一个穿梭者的角色。如果过去足够美好,那么何尝不用回忆来给自己营造一个可供躲避现实困扰的鸟巢呢。

    阅读:《自我的觉醒》[台湾]傅佩荣著 

    台湾学者傅佩荣现在正在地震灾区进行“心灵抚慰”大型公益演讲。他告诉我们,不仅仅是受灾群众,其实每个人都需要进行心理重建。他说,面对逆境的一种方法就是“由局外人看问题”——跳出自己的情况来看会比较客观,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委屈、最倒霉的。 

    “你要了解自己在身、心、灵三个方面都有什么潜能,采用什么方法加以锤炼。训练身体的方法比较容易;心智方面可以每天读书,并且在审美方面下工夫的话,就会有明显的成长痕迹。灵修方面最难,要回到自己的内在世界,要进行沉思与默观……”这段话对我有很大触动,所以推荐他的书《自我的觉醒》。 

    (实习编辑:项雷)

 

 

[NextPage]

    读悲剧获取力量 ——阅读:《俄狄浦斯王》[古希腊]索福克勒斯著 

    在危难时刻,读读悲剧是获取心灵力量的好方法。 

    众所周知,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最终刺瞎双眼,自我放逐,是为悲剧。每每阅读令人唏嘘不已。需要注意的是,俄狄浦斯一直积极地抗争命运,个人意志强大。你相信命运也罢,你执着于自我奋斗也好,俄狄浦斯都可以成为榜样。比起俄狄浦斯的心灵史,我们所遭遇的、承受的那些罪或苦难,其实并没有多么惨烈。所谓“命运悲剧”,在我看来,最为华彩的是那些个体的上下求索。差不多2500年前,希腊人就懂得了人与自然的这个道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变得愈加坚强、镇定、勇敢呢?(桑塔这) 

    团结起来摆脱孤独——阅读:《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马尔克斯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就是在告诫人们:必须摆脱致命的孤独,否则就会在无休止的争斗中自生自灭。如同马贡多,这个曾经的原始部落、桃花源和乌托邦,这座“用泥巴和芦苇盖的”幸福的村庄,终被异化扭曲的文明(如殖民者、独裁者、外国经济侵略和宗教势力)祸害、摧残、破坏,以及被自身的弱点(最主要的是孤独,与外界的脱离)所自戕,以至最后从地球上消失。 

    “时间老是在打转。”乌苏拉这句话意味无穷。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时间就是历史,马贡多的历史在现实世界绝对没有结束。而摆脱孤独带来的宿命,就意味着团结起来,反抗侵略和灾难。(储劲松)

    勘破迷雾直面死亡 ——阅读:《人都是要死的》[法国]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人类面对的最本质问题就是死亡,从一出生,我们就是直奔死亡而去的。如果可以不死,我们就不用为时间的催促而焦虑,不必执著于名利,可以有机会去填补过去的缺憾,过一种理想的生活。但是,《人都是要死的》告诉我们,永生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小说主人公福斯卡梦想完成意大利的统一,为民众带来和平,于是他服下了不死药。但是,他并没有能够改变历史,他没有带来和平,甚至无力左右身边人的生活。 

    《人都是要死的》告诉我们,永生并不是幸福,而是天罚。死亡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权利。也许,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勘破人生的迷雾,能够直面死亡的威胁,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克服对未知往生的恐惧,珍惜当下,认真而又热情地活着。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