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泃水长歌》阅读平谷作家群(图)

2008-05-12 19:28:56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盼望已久的平谷文学丛书《泃水长歌》终于近日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了!望着这厚厚的由小说卷、散文卷和诗歌卷等三卷本集成的这套《泃水长歌》,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两年前我和老友李凤祥在平谷的日子。

    两年前,正是北京召开非洲论坛的日子,平谷文化委员会的柴福善电话找到我,让我找一两个熟悉平谷文学创作、文字编辑能力强的同志,到平谷来帮助他们把关,挑选平谷作者发表过的文学作品,以期为编辑出版平谷文学作品集做些前期准备。我觉得这真是大好事,由政府部门出面牵头,给本地区业余文学作者的作品出版合集,不仅是对平谷文学创作成果的展示,更是平谷文学创作队伍的集体亮相,我的心里立刻洋溢着沸腾的情绪,一口答应下来,而且我立刻想到了原北京晚报副总编辑李凤祥,想我们两个人承担这个工作,因为李凤祥同志就是“熟悉平谷文学创作、文字编辑能力强”的人选。但我又有顾虑,因老李其时正在患病,能否干这种累活?老李听我说过之后,也很兴奋,他答应与我同行,并针对我的顾虑说,没事儿,能为平谷文学事业的发展出把力,心情是愉快的,再加上到平谷走一走,看一看,病就好三分。

    我和老李粗劣地分了工,他看诗和部分散文稿,余者由我来看。

    看稿的过程虽累,但还是有颇多情趣。比如,看着这些稿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稿件的作者来。看到韩牧平的作品,就想到了他那架着眼镜饱经风霜的笑脸。看到刘廷海的小说或散文,眼前就会浮现出他那黝红的棱角分明的脸膛。看到王振林的稿件,突地忆起了他于冬日仍穿着单裤的神奇。看到胡永连的稿子,就会一下子想起他憨厚寡言的专注神情。看到柴福善的作品,仿佛看到了他拧着双眉轻言细语地同我说话。以至条件反射似的,看到谁的稿件,这个作者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于是眼前就有了韩维泉、刘云飞、王雅慧、于建国、刘朝东、张爽、张军、郭子华、盛景瑞、白云冰、王友河等人随着他们的作品活动了起来,当然,还包括已逝去的陈绍谦。还有许许多多不相识但我却编发过他们的稿子的作者,还有更多的我不相识也没有编发过他们稿子的平谷作者,但我也在努力地随着他们的作品想象着他们。我惊异,惊异的是平谷居然有这么多耕耘在文学园地的作者,而且,这众多作者的作品,有着不俗的起点,浓郁厚重的生活气息,灵动的文学语言和娴熟的结构技巧。我感动,感动的是平谷的这山这水居然滋养成长了这么一批文学作者,他们在用文字倾吐心中块垒的同时,又在向京郊宣示着平谷这一支创作队伍的活跃。我坚信,坚信的是尽管文学已不再辉煌,但是在平谷仍有这么一批人,在默默抒写着时代和生活带给这一方人的撞击、创伤和喜悦,他们在以自己的行动,使平谷的文学事业悄然地变化着发展着。据我所知,截至目前,平谷区已有15人加入了北京作家协会,成为北京加入市级以上作协组织人数最多的郊区县。
 

    我很钦佩平谷作家们对生活,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新月异的生活,有着独到的细腻敏锐的感悟。他们抒写了农民敢于冲破旧思想的束缚,勇敢地追求全新的生活,如刘廷海的《红小豆绿小豆》、《红裙子绿裙子》,刘云飞的《招商》等众多作品;还有抒写了农民们在调整种植养殖结构中的困惑以及他们的幡然醒悟,如柴福善的《秋风》、韩维泉的《冬日无序》等作品;还有抒写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发生撞击后,带给农民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强烈震荡,如王雅慧的《建筑队长》、张军的《墙体广告》、柴福善的《咱是城里人》、《人啊人》、李红梅的《对门》等作品;当然,更多的作品则是抒写农民们对新生活的满足、喜悦和参与,如于建国的《桃王缘》等一大批作品。从内容上看,平谷作家们描绘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直到当下近30年的生活场景,时代的新鲜气息扑面而来,人物鲜活地跃动着,他们的复杂的心态通过质感的人物细节,构成了近30年来京郊农民生活变化的斑斓画卷。

    给我深刻的感觉是,平谷的作家们对生养哺育他们的大山泃水、高天厚土,有着发自肺腑的膜拜;对这一方水土成就的乡亲和亲人,有着异乎寻常的情感,他们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这种膜拜和情感。如韩牧平的《丫髻记情》;刘廷海的《乡音》、《望山》;韩维泉的《大山的原色》;胡永连的《金海湖揽胜》等等众多篇章,就让人常怀感恩般地回望这片热土;而王振林的《母亲》,柴福善的《眼睛》,郭子华的《父亲的生日》,王雅慧的《父亲》,张爽的《母亲的雨季》,赵丽军的《白发的亲娘》等等篇什,不仅为我们折射出社会与人生的意义来,更让人读出了滚烫的撕心裂肺般的亲情。

    令人欣喜的是,在平谷的作家群中,我们看到了文学新军。他们成长于新时期,少有旧观念的束缚,思想上有自己的锋芒,艺术上有自己的追求,一起步就有了自己的风采。在文学新人中间,我看到了孙素娟、张春芬、李红梅等人,也相应地读到了她们的作品,如孙素娟的《亲爱的,替我问候你的脚后跟》,张春芬的《老段的杯子》,李红梅的《对门》,均以细腻的女性思维,绵密的笔力,巧妙的结构,叙写了人性中最为美好的一瞬,读来令人扼腕,亦有绵长的力量令人思索。尤其是孙素娟的《亲爱的,替我问候你的脚后跟》,虽以第三人称入文,但仍可看出作者主观的东西,仍是篇艺术性的散文。以这样的脚步,不浮躁的努力,扬其优势之长,我以为她们还应有更好的成绩。

    这就是平谷的作家群,是京郊文学队伍中优秀的中坚力量,在近30年的文学活动中,扎实奋进,出现了一些在北京,甚至于在全国也较有影响的作家。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平谷经济的不断发展,平谷的文学事业也必然加快前进的步伐。盛世修志。平谷有广阔的文学土壤,平谷的作家们在今后沸腾的生活中定会有更加独到的发现,他们也肯定会不断地珍惜和挖掘创作的素材,以他们的勤奋和智慧,描摹出裹挟着时代风云的最新最美的篇章来!

    (实习编辑:项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