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李兰妮的《一个癌症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

2008-05-12 11:24:42来源:文汇报    作者:

   

作者:崔欣  

    常人恐怕很难想像李兰妮的命运多舛。因患癌症,她开过3次刀,做过4个半疗程的化疗。从2003年4月起至今,她一直要服用抗抑郁药:赛乐特、奇比特和佳乐定。她每天都会想到这句话:活着比死要艰难。

    这是一位女作家的旷野心路。她选择了最熟悉也是最擅长的方式——写作,毫无避忌将所有的痛苦伤痕一一剖白。真实的东西最能震撼人心,李兰妮的《一个癌症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今年一月起在《上海文学》刊出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抑郁症”这个字眼于现代都市人并不陌生,可我们对抑郁症究竟了解多少?
   
    或许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报出一连串抽象的数据:约13%~20%的人一生中曾有过抑郁的体验,其终生患病率为6.1%~9.5%,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中有15%的可自杀而死;抑郁症已经成为目前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上升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负担疾患……再或者,我们可以一一历数那些曾经被抑郁症困扰的文学界名人:三毛,顾城,张纯如……
   
    然而,相比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抑郁症,我们其实还有太多的蒙昧无知。更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把抑郁症当作某种心理障碍,以为只要“想开些”就太平无事。至于愈来愈多的抑郁症患者们,究竟经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对我们来说始终是隔阂的。
   
    我们渴望了解更多,但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医学专著显然不适宜普通读者,而深受抑郁症之苦的患者们,诚如毕淑敏所言,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蚕。他们总是习惯把自己封闭禁锢起来,抑郁症由此成为人迹罕至的旷野。
   
    《一个癌症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是一个独特的文本,这首先源于李兰妮独特的个人经验。童年与父母的疏离,癌症手术的一波三折,曾经濒临死亡又绝处逢生,重度抑郁症下的异常心态,再加上作家特有的敏锐感性,在此之前,恐怕还不曾有抑郁症患者能够这样完整、勇敢地袒露自己的精神之痛。
 她告诉我们,抑郁症跟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严重失衡有关,她必须服用精神化学药物补充5-羟色胺,否则即使天天看心理医生都无济于事;她告诉我们,自杀的欲望如何长久盘旋于她的脑海,死亡的阴影挥之不去,深入梦魇,深入日常生活;她忠实记录自己求医、确诊、治疗的经历,减药的失败,病情的反复……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纠正着我们对于抑郁症的种种误解与无知,她如此坦白恳切,使人感同身受她的艰辛历程,随着她病情心境的起伏跌宕不已。这些文字的价值与力量就在于真实。
   
    李兰妮一再将抑郁症比作无人的旷野、死荫的幽谷,但她通过文字所传递的,并不仅仅是一味的痛苦,相反,她努力捕捉着人性的温暖和美好,无论是昔日同窗的热诚相助,还是素昧平生者给予的点滴感动。《一个癌症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呈现的是向抑郁症主动抗击的积极姿态,而抗击过程中展示的人情冷暖,世相百态,也让人更为深切地理解了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她不是为了博得怜悯,而是为了求得同情的理解,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有时,李兰妮转以第三人称和自己对话,这时候,她就从单纯患者的角色中抽离,成为一个站在更高处的反思者,探询者。感性的体验与理性的思索穿插交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但她仍在艰难而努力地进行着精神梳理——从个人经验延伸到同龄的一代人,延伸到上一代与下一代,延伸到整个社会现实……这已经超越了单纯个体的经验表达,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份“精神档案”的社会学意义,大约更甚于它的文学意义。《一个癌症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既是对抑郁症相关常识的启蒙,同时也促成人们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观照与反思,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纯文学杂志向“为人生的艺术”的回归。
   
    文学评论家贺绍俊曾如此评价李兰妮的《一个癌症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以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积极姿态面对过去的抑郁症历史而进行主动反击的思考文字,最充分地袒露了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让我们清晰地把握了这种特殊的精神世界的流程。这显然是你在作品中所提及的那些关于抑郁症的著作所不具备的,那些作品堪称优秀,但基本上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不像你的作品,完全以自我为实验体,演示了抑郁症的心理过程和精神过程。……你是在做一项伟大的启蒙工作,再怎样高估你的写作的意义和价值都不会是过分的。”
   
    诚哉斯言。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