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专访沈江平

2011-07-27 14:14:01来源:蜂鸟网    作者:

   

作者:徐彩虹


沈江平

  采访者:戴清

  被访者:沈江平 
                               
    “正如电影的场景那样,人生很多时候会有极端,电影中需要DRAMATIQUE(戏剧化)的强烈体现,而这也是源于生活的素材,平淡的生活可能是一个普通人的平淡经历,也可能是一个曾经荣誉过的智者的选择,或许是一个即将被病魔夺取生命人所向往的,除此之外大多数人是不甘于平淡的,然而矛盾由然而生。”   

  ——沈江平

    从沈江平的摄影作品中,我们已经分明看到了一颗为电影而跳动的心。看他的作品,你会不由自主被注入某种情绪,陷于某个场景,然后你总是要费点力气拽回你那已经随风飘荡的思绪。

    这种“魔力”正是艺术家独到眼力的彰显。脱离生活的戏剧感是苍白无力的,沈江平擅于从平淡处挖掘人生三味,用平静的构图展现人生的激流暗涌,因此他的人文作品总是饱含张力。

    这种“魔力”也可以从技术层面找到依据。许多个看似漫不经意的瞬间,实则是摄影师在风雨中等待多时后的胜利果实。对器材的熟悉程度,也影响着这种“决定性瞬间”的成功几率。如果你喜欢他的作品,那就好好听听摄影家本人的说法吧。

  Q:《巴黎,梦开始,结束》是用黑白影调记录的,可以视为你对布列松,杜瓦诺等大师的致礼吗?时至今日,你的摄影意趣是否有所转变呢?描述一下你当下的摄影的风格。

  A:当时去法国之前,都会看很多类似于决定性瞬间的布勒松,杜瓦诺,威利罗尼斯等等大师的作品,以他们为蓝本努力习作,而08年我回巴黎,再次走过塞纳河边,圣母院等等以前拍摄过的地方,心情已经不同留学时那样了,仅仅时隔了一年多,但心理差异却是巨大的,再次举起相机,不会再有那种激情,所有一切布勒松,杜瓦诺的风格已经挥之而去,其实很多时候人是会变的,就比如你很迷恋一个女人,你很想得到她,但过一段时间后,你的热情会随着你们的深入而变淡,当你和她分开一段时间后再相聚,情意就更淡了,不再有那种热情,你知道你不属于她,她也不属于你,只不过留下一丝淡淡的甜蜜的回忆……

    现在不得不承认因为各种的琐事和淡漠的状态,已经没有留学那段日子对摄影的激情了,那种纯粹和内心释放的感受,是现在无法找回的状态,当然我相信在影视作品里将会显现,现在的摄影风格可能被电影语言的表达方式所冲击,更多的是一种多重性空间结构,不会是单一的表达,简单的说就是会运用拟人,象征,联想的手法,通过画面内多重空间的组合产生的戏剧性效果,是我现阶段比较热衷的。

  Q:法国街拍和在中国街拍,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你拍摄手法的处理吗?

  A:在法国街拍,基本上大部分人都不会排斥镜头,而且有时候会主动迎合你,而在中国街头拍摄,除了偏远的乡村,或者相对闭塞的地方会很热情外,大部分人会回避,或者抗拒,看来中国人更有版权意识,呵呵!是否会影响风格或者处理,如果你是游记类作品或许可以容许这样的迎合,但要得到真正的触及心灵的片子,还是需要他们各司其职,处在非常自然的表现状态,这样才能客观并且能按照所构思的主题来塑造你的作品。

  Q:街头拍摄,你是怎样和你的被拍摄者沟通的?这对于你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吗?

  A:没有难不难一说,还是你自身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基本上站在被摄者的身边就能感受到那些人是否对你有敌意或者抗拒,脸上尽量带着微笑,在不打扰或者不影响画面的情况下拍摄,当你的进入让被摄者感到不自然或者回避了, 基本上你的拍摄就可以结束并转移场景了

  Q:你是如何做到让照片呈现出一种电影语言般的感觉?这种蒙太奇式的瞬间是怎样抓到的?

  A:这种东西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大概就是你看的多了,就一定会有这样的意识,这也源于看电影的数量,电影学院要求学生4年看1000部左右的电影,当时读大学那阵,两年大概就看了1100部左右的电影……然后当你在街上看到相关的场景时,就能按照你脑海里预想的画面去拍摄了,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审美,从接受到模仿,从模仿到创作,这都是一个过程。

  Q: 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平常的拍摄装备吧。貌似你用标头比较多,为什么选择最难用的标头?

  A:平时用徕卡挂35/2镜头,还有一台挂着50标头,扫街人文都可以了,标头其实是最好用的镜头,以前老师讲课常说,进一步是35,退一步是75,50头让我感觉最好的是它既能妥协广角的畸变,又能妥协长焦的景深,如果能用好,基本就足够一般拍摄了,当然新闻拍摄除外。

  Q:你用胶片比较多?

  A:除了平时的商业拍摄用数码,大部分时候都挂着徕卡,扫街也好,出国也好,都是用胶片,而且最近用的柯达EKTAR胶片有点上瘾,很棒的层次和锐度,色彩堪比正片,和徕卡组合基本是完美的。

  Q:你的作品做后期处理吗?通常喜欢做哪些处理?

[NextPage]

  A:基本不做后期,有很多次在与网友或者身边的摄影爱好者交流时都在“说教”,希望他们尽量在前期拍摄的时候把握好构图和曝光,不要在后期裁剪和调整,如果要做也就是调整一下尺寸和微调一下曲线和色阶

  Q:电影可视为你的终极梦想,你觉得用镜头语言最能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和情绪?

  A:镜头语言能表达的门类在电影里太多了,它通过不同的景别组合来表达电影段落,人物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等,作为直观的视觉语言,它和音乐,音响组合后形成了巨大的思想空间,是它作为电影的组成部分的魅力所在。

  Q:现在还拍纪录片吗?用摄像机记录和用照相机记录,从拍摄技巧和艺术表现力来讲,你感觉两者最大的差异在哪里?

  A:今年同时开拍了两部,两部都以人为主题,来传达他们领域中生活的真实。摄像是一种连续的动态的东西,完全和摄影有区别,但在画面传达上异曲同工,摄像是通过一组或若干个画面来表现一个章节或段落,再经过剪辑把若干个段落拼凑在一起变成完整的长片来表达主题,而摄影基本上都在一幅照片里或者一组照片里要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所以摄影把握的涵义更加需要准确和到位,以前在台里的老摄像大部分都是摄影起步,他们总说:“摄影好的人,一定能成为好摄像,摄像好的人不一定是好的摄影师”

  Q:类似法国电影新浪潮式的运动,你觉得在当下中国还有实现的可能吗?谈谈华语电影圈你欣赏的电影导演和摄像师?

  A:我一些电影圈里的朋友都很有激情,这些朋友大部分是来自于在各个国家学习电影的同僚,我们都希望用自己的能量来改变或者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但最重的是要大家拧在一起,寻找合适的机遇来实现我们的理想,但现实是大家各自都为自己的成长在努力,因为最基本的生活或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这就是商业上所说的,你是先做大蛋糕还是先去分蛋糕吃,显然并不是满腔热情或者一厢情愿就能成就所谓的事业,更多的是需要伯乐,需要国家的支持,还有观众的鼓励,那么才能推动所谓的新浪潮,在华语电影圈里我比较欣赏的导演是陈可辛,他是一个有激情的人,并能把深层情感融入他的作品中,一部作品里的灵魂就来自于创作者的激情。

  Q:做为独立电影人你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钱是最大的问题吗?

  A:压力太多了,钱并不是第一位,但也不可或缺,最大的障碍是你怎么样选题,什么样的题材你既能符合商业市场的规律,又能获得业内认可或好评,非常的矛盾。

  Q:2011年,你计划办一个名人主题肖像展,谈一下拍摄名人时,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A:是的,除了在法国的几次展览,回国后07年的一次全国巡回展,和去年的巡回展览,一直计划着做一个名人肖像展览,不知道2011年是否有时间来做这个事情,每次拍摄名人时,想得最多的是能否最大限度的去表达被摄对象的内心,而通过第一眼的判断被摄人物的喜好和习惯等等,这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的,从最初的矫揉造作,到后来的自然写照,都是自身慢慢蜕变的过程,每幅作品其实也是自身内心成长的轨迹的标记,每个阶段的作品都带有当时情绪,状态和客观因素等等的写照,记得最早拍摄所谓的名人,怀有的心态是一种和大部分影迷一般的崇拜心理追崇式的拍摄,到后来演变成为了一种平常心理,这些不仅是心态的转变也是职业生涯所形成的习惯。

  Q:你感觉中国当代摄影和西方比起来,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A:中国当代摄影我不是太熟悉,只通过一些主流或非主流展览的传达,这些凤毛麟角使我还找不到途径和方向,不知道是王久良这样纪实风格的摄影师还是如张罗平这样的时尚摄影师更或是陈长芬那样的风景大师能代表中国当代摄影,起码在我看来现在中国当代摄影还没有形成一种主流意识的摄影方向,比如在欧洲,最崇尚的还是人文自然类,贴近生活类写实作品一直是大部分摄影师所热衷和推崇的,国内摄影不缺少硬件,就如国内电影,其实摄影也好,电影也好,最重要的是理念,也就是什么样的主题能展现人性或者人的内心,这是最重要的,一切技术手段最终都是给内容服务的,要给大家展示的是一幅打动人的作品。所以我觉得中国摄影缺少的是一种理解,不仅仅是对摄影本身,更多的是一种多元化文化的汲取。

  Q:对于摄影,你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你最憧憬将来站在哪个领奖台上?
 
  A:相对成就感这几个字,其实在于前期你在预见性判断和你得到的结果相符或者一致时,后期在于你的作品被欣赏时,将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而对摄影最大的成就感是通过摄影的门类进入了更加广阔的电影礼堂,摄影作为电影的其中一项技术手段,是一条捷径,领奖台当然还是在电影的殿堂里比较妥当。

[NextPage]


图一:社会纪实——抓拍

[NextPage]


图二:人文情感类——抓拍

  (编辑:刘彬)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