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冉
刘茵茵女士
张冉:您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走近世界最佳实践—公共艺术成功案例分析》,那么在您看来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项目最重要的是什么?
刘茵茵:我认为重要的是参与这个公共艺术项目的所有人包括客户、政府有关部门、建筑师以及项目管理人员都必须拥有同一个观念,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一个公共艺术从最初规划到实施的过程十分复杂,如果其中有一个人做的不开心的话,这个项目都很难进行下去。从事公共艺术本身就是件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这个团队必须具有某种奉献精神和强烈的意志。
张冉:内地、香港和澳大利亚的公共艺术有什么区别?
刘茵茵:做公共艺术要从政府拿钱,而从政府申请资金总是需要原由的。我们就想为什么不可以直接从公共项目比如建筑项目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公共空间的建设。这个想法后来就成为澳大利亚昆士兰省的公共艺术内建政策。(该政策规定,所有新建的政府建筑必须从建设资金中拿出2%,用于该项目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建筑项目固有的,而非附加其上)。保证资金来源对公共空间建设十分重要。从实践来说,香港和内地都没有这种具体的政策规定。我想这就是之间的区别吧。澳大利亚有7个省,也并不是每个省都像昆士兰一样有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比如墨尔本和悉尼就没有这种政策,虽然他们也重视公共艺术,但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保证每个公共艺术项目的顺利实施。而昆士兰因为有了这个政策可以保证每个公共艺术项目的顺利实施。
张冉: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公共空间建设和公共艺术?
刘茵茵:虽然我对中国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不过我还是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虽然你们在街道上竖立了一些当代艺术作品,但是它们并没有和周围的环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此外,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空气中有漂浮了太多的灰尘。如果你做了一个雕塑,那么这座雕塑就会成为一个吸引灰尘依附的物体。这种景象看起来糟糕极了,无论是对于艺术品还是城市建设都一样。这就需要去寻找另外一种,不是像雕塑这种容易成为灰尘吸附物的公共艺术表现方式,比如投影之类。中国太习惯于用雕塑来表现公共艺术,其实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可以探索多种不同的形式。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国可以进一步改进。中国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的视频作品,如果能够把它们加以改变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中会取得很棒的效果。
张冉:作为一名公共艺术项目的管理人员,你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刘茵茵:太多困难了。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做过45个公共艺术项目,每个项目花费的时间都很长。很难告诉你最困难的是什么,因为整个过程都充满挑战,无法预料会出现什么问题。或许是技术方面出现问题,或许是建筑师与你的意见相左。所有的这些都是项目实行过程中的难题。
张冉:你是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协会全国教育经理,能谈谈澳大利亚公共艺术的教育情况吗?
刘茵茵:我目前管理16座建筑学校,所以关于建筑教育的情况可以说非常清楚。建筑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它有点像雕塑艺术。不过它始终还只是建筑而不是其他学科。学生是被教育成为建筑设计师而不是平面设计或者其他。虽然我一直从事公共艺术的工作,但并没有鼓励这些建筑的学生去做公共艺术,而且我也从来不在他们面前提这些。因为我知道作为建筑师协会全国教育经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并不是这个,我把它们区分的很清楚。我有丰富的公共艺术项目经验,如果他们对公共艺术有兴趣的话自然会来找我。当然,我会与一些与自己很好的建筑师讨论关于公共艺术的问题。
刘茵茵
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协会全国教育经理、昆士兰州政府公共工程局前公共艺术高级项目经理。
生于香港,在澳大利亚成长及接受教育。在中国、香港和布里斯班从事中国当代艺术及公共艺术领域的工作13年,之后入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人文研究中心。目前于堪培拉工作生活。
刘茵茵是国际上最知名与最富经验的公共艺术专家之一。从1998年到2006年,她在昆士兰以及东南亚实施了超过45个项目。她亦是迄今惟一以监理和公共艺术项目经理身份,两度(2004年和2006年)荣膺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学会昆士兰分会“艺术和建筑奖”的获奖者。
在澳大利亚从事公共工程行业之前,刘茵茵在香港有7年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工作经验。她曾在业内著名的少励画廊做策展人,曾为香港艺穗节担任视觉艺术节目策划,亦为一家私营顾问公司任公共艺术项目经理。她参与编辑了多部中国当代绘画的双语画册,还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她编着的《公众艺术及模式:东方与西方》。目前她在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学会任国民教育理事,管理国内建筑教育机构;在位于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她开始修习博士学位课程。
刘茵茵是国际上最知名与最富经验的公共艺术专家之一。从1998年到2006年,她在昆士兰以及东南亚实施了超过45个项目。她亦是迄今惟一以监理和公共艺术项目经理身份,两度(2004年和2006年)荣膺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学会昆士兰分会“艺术和建筑奖”的获奖者。
在澳大利亚从事公共工程行业之前,刘茵茵在香港有7年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工作经验。她曾在业内著名的少励画廊做策展人,曾为香港艺穗节担任视觉艺术节目策划,亦为一家私营顾问公司任公共艺术项目经理。她参与编辑了多部中国当代绘画的双语画册,还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她编着的《公众艺术及模式:东方与西方》。目前她在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学会任国民教育理事,管理国内建筑教育机构;在位于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她开始修习博士学位课程。
(编辑:李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