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忍不住想问:倘若左边是无边的商业与时尚,右边是孤寂的艺术与学术,那么,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你究竟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文/章润娟
2001年,一位叫阿兰.朱利安的法国摄影人选择了平遥这座深闺中的古城,摄影节与平遥从此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来自五湖四海、海内海外的人们以摄影的名义在此聚集狂欢,年复一年,乐此不疲。一个节终究成全了一座城。2002年,随着平遥国际摄影节的国际化,更是改名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07平遥影展进行时
2007年9月19日至25日,对晋风古韵尤存的平遥而言,注定又是聚众狂欢的几个不眠之夜——主题为“合作.共赢”的第七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一片紧锣密鼓中如期举行。这是一场摄影的盛会,更是一场视觉的饕餮大餐。酒吧、旅店,人满为患;街头、展区,观者如织。
大展不仅吸引了长途跋涉、不远万里前来的摄影爱好者,而且据报道共展出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370位摄影家的13000幅作品,举办大小活动50余项。这些庞大的数字刷新了以往6年的记录。
国内外摄影界众多大家、名家汇集平遥,连80有余的美国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也千里迢迢和《美国人》一道来到平遥。大展期间各类花样繁多的活动将平遥装扮得如同一个人满为患的庞大剧场,各色人马不停蹄地粉墨登场。
视觉图式抢夺战
在一片鼓噪的喧嚣声中,在摄影师们满怀希望和无比亢奋的神情中,笔者怀着朝圣般的虔诚在一个个展区中穿梭,不断地从无数作品间掠过。观念摄影、城市摄影、纪实摄影、风光摄影、人体摄影、新闻摄影、手机摄影……应有尽有。大展,确实够大,但纵览本届摄影展国内参展作品,大部分过于直白而浅显:枯燥单一的形式,简单的叙事手法,并不观念的观念摄影。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作品堆中极少有优秀之作能让人驻足,更别说凝神静观。
文革符号、红卫兵、戏曲人物、脸谱、玩偶……不断地被各色人士重复着的符号和视觉图式漫天飞舞着。当摄影师既无法致力于传统资源的现代化,又无法静下心来对当代问题进行反思时,只有取巧地在各种现有的泛滥符号中游荡,如同注册专利一样进行着视觉图式的抢夺战,由于缺少思想的深刻而显得苍白无力。无论样式多么光怪陆离,也不能掀起观者生命中的任何涟漪。
博联社影展:民主-摄影-民主
在节日的狂欢气氛中,一个名为“民主—摄影—民主”的展览在县衙展区不事张扬地掀起她的盖头来。这无疑是一个别出心裁的展览,因为这些质朴的作品全部来自博联社摄影社员之手。以“铁肩担道义”为宗旨的博联社2007年7月8日发出通知至2007年8月10日截稿止,共有一百多位本社博友投送稿件,最终选出78位博友的120幅(组)参展作品:其中《城里城外》100幅,《博联影粹》20组,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民主”这一主题。
博联社总裁马晓霖告诉笔者今年博联社影展从作品评选到展出只准备了一个月时间,略显仓促。明年他们会好好准备,争取越办越好。
风景的背后:凄凉的幸福
近年来,关注民工和农民的作品开始增多,这次大展就展出不少。但是一幅幅目光呆滞、表情麻木的民工却让笔者看不到摄影家的怜悯之心与人文关怀。因为摆拍式的图像,浮光掠影的镜头让现实中真正的忧患和民工的疾苦与创伤被深深埋葬在呆滞的神情背后。终于,在二针厂展区鲍昆策划的《风景的背后——中国民工生存报告》唐浩武个展上,我如释重负。这组拍自2003年的作品,对民工不是猎奇而是在自然、质朴的影像中流露着敬重。因为唐浩武记录下的是民工们最幸福的瞬间。但是,连拥挤工棚中偶尔的栖息,炎热街头的露宿竟成为民工难以享受的幸福,足以说明他们生活状态的凄凉与艰辛。作品展示从民工头像到全身再到场景,依次展开。《热闹似乎总是别人的》让我不由想起戈雅的油画《巨人》,暮色中一位巨人般蹲在高处的民工,正俯视着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热闹非凡的场景衬托着民工背井离乡的落寞。
残垣断壁上的影像:自建房屋的人们
棉织厂广场东面一条近50米长的残垣断壁上,没有闪烁不停的镁光灯,也没有各路人马弹冠相庆的喧嚣。斑驳的阳光下呈现的是令人拍手叫绝的李保明的摄影《自建房里的人们》。李保明对山西阳泉矿工们自己搭建的简陋居室进行了上百次的走访并记录下几千张照片。打印在宣纸上的黑白作品一张张小心翼翼地被裱在残墙之上,甚至一直延伸至左边尽头破旧的公厕上。墙壁上部分是自建房里神色各异的芸芸众生,下部分是自建房拥挤破旧的室内景观和各类生活场景。并在墙上不同的地方贴上旧报纸、旧海报,挂上玉米、高粱、塑料袋等生活用品以衬托自建房的真实效果。宣纸、旧墙、图像,交相辉映,十分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空间感十足的“自建房”。这样一组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影像组合成电影胶片似的长卷,如同一幕无声的露天电影娓娓道来一个关于自建房的故事。故事的高潮集中在残墙中间的照片上:一排排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楼宇。根据阳泉市委的方案,近万户居住在自建房里的人将在2010年前全部迁至这些统一规划建设的经济适用房里。摄影家李保明和策展人武强、王孝邦的集体智慧成就了一个精彩的影像装置。这个记实摄影作品毫不喧哗,也不噱头,它别具一格的展示方式却给观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因为它让我们触手可及地感受到了洗尽铅华后的质朴与真实。
(编辑:田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