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谜活动参与者多限于老年人
前天,一年一度的北京谜友大赛在石景山区图书馆落下帷幕。记者了解到,北京谜友大赛是由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主办,老舍茶馆协办的一项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坚持了七届。“最初创办谜友大赛,一是考虑到谜语这种传统文化形式需要发扬光大,再则就是感觉到一种危机感。”
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任王鸣铎告诉记者,谜友大赛七年来,主办方想了很多招数吸引群众参加,譬如吸引网上报名者参赛等,但自愿报名参赛的人数一直比较有限,参赛的主力军还是各区县文化馆和北京谜友协会。据王主任介绍,北京谜友协会创办至今已有十几年,但活动圈子一直非常小,“也就限于百八十人,退休老人占了绝大多数”。“猜谜是一种益智的娱乐形式,需要文化功底和猜谜常识,最主要的还是兴趣,但现在年轻人的娱乐形式太多了。”
坚持谜语原创的北京只有十余人
“谜语猜起来不容易,创作起来就更难。”王鸣铎说,他对灯谜创作者的断代非常担心。“中国谜语,因为中国汉字的结构、组成和含义,使得谜面好看而智慧,与其他语种的谜语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富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可现在,电脑越来越普及,大家都疏于对汉字本身的研究———这对谜语创作的发展是一大冲击。”王主任说,现有谜语,一部分是世代流传下来的,另一部分是伴随着汉语演变、历史沿革、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创作的。“只有不断赋予谜语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使谜语保持生命力。”
可如今,“能创作符合标准、合情合理的谜语的人,少之又少,目前全北京也就有十几个人,而且全是老同志。”譬如,本届北京谜友大赛中新推出了大量与奥运相关的谜语,如“涪”,打一奥运设施(谜底:水立方);“策马越檀溪”,打一位我国优秀运动员名(谜底:刘翔);“悄悄话”,打一奥运体育项目(谜底:柔道)……可这些妙趣横生的谜语,无一不是出自老同志之手。
民俗专家翟鸿起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创作谜语的人在逐步老化,“我也曾有意辅导一些年轻人参与谜语创作,他们会觉得这很有趣,但很难坚持,而且遣词造句的功底比较缺乏。”
(编辑: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