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之后,除了金牌和场馆之外,中国的文明烙印中能留下什么?”《论语心得》讲者、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于丹,是北京新一届政协委员中耀眼的“明星”之一,她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首都的“后奥运”文化建设上。
作委员 是份托付和信任
于丹很是低调,二十一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称本职工作是大学里当老师,现在,成了一名政协委员,只希望多做些实在的事情。她认真读了些资料和听了两场报告后,就一直在思考,自己来政协能做什么。“能来这里,就有了一份儿托付和信任”。于丹表示,问题刚刚提出,她将一直思考下去。
提建议 关注后奥运文化
“后奥运”时代的北京文化该是个什么样? 一头短发的于丹,在今日的讨论会上说话很干脆。她称,八月奥运会开了就有结束的一天,但这一天绝非是一个辉煌的终结,而是中国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真正的起点,是北京作为首善之都去带动全中国融合国际的一个起点。
她表示,目前,北京迎接奥运的各项硬件设施都有了很大提升,但软件设施是否匹配地提升则要打个问号。于丹从“独生子女时代的教育”谈起,建议北京的小、中、大学先行在全国分别开展公益教育、挫折教育、职业教育,即让一个孩子从小在义务劳动中开启情商教育,在一路“宠爱”中受点儿委屈学会感恩,让进入大学的“高材生”做职业化底建,学会拿着知识去使用。她呼吁,奥运即将来临,北京可以考虑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教育做法。
奥运之前建起很多房子,有什么软性社区服务相匹配?乘坐扶梯“靠右站”什么时候能成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于丹还从这些细微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说,每一个首都人民都是奥运的一扇窗口,想法提出来,要靠着大家集思广益去想办法落实,定会在微观的环节上所突破,奥运之后,中国的文明烙印中就是能留下人们对心中柔软、温暖、正直、善良、坚强等的认定。
好口才 惹得委员喜欢听
听她说话,是种享受。她一会儿“沐春风思飞扬,临秋云思浩荡”的感慨、一会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发问,让同一界别的委员们听得津津有味,都希望于丹多开口;还有委员建议于丹给大家来段儿三、五分钟的“论语心得”。
北方昆曲剧院一级演员史红梅委员则邀请于丹与她共同出演一个昆剧,以拉近艺术作品和观众距离。这样的一个“说的比唱的好+唱的比说的好”的搭档,想来,会演绎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编辑: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