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志愿军旗帜前拍照留念
上甘岭战役模拟现场,让观众获得直观感受
小朋友走过缴获武器展台
昨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志愿军老战士和小朋友一起看展。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对公众开放首日,近8000人次观展,多名志愿军老战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前来参观。展厅中最受公众欢迎的是兵器展品区域;上甘岭战役和冰雪战场等模拟现场,通过历史文物、现场营造和光影效果,尤其能够让少儿观众得到直观感受。
昨日,“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在军事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近8000人次观展。
对公众开放首日,有多名志愿军老战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前来参观。92岁的魏昌荣是志愿军50军150师449团一名战士,在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他在朝鲜经历了汉江阻击战等重大战役,同去的200多名战友,只有七八十人活着回来。
他在朝鲜零下38℃的环境中被冻伤,至今手指仍受影响。昨日,他找到展厅里悬挂的50军军旗,在旗下站立了很久。
此次展览将展出至明年2月底,每天限额接待8000人。1900余件文物及展品亮相,回顾了抗美援朝战争历史。其中包括众多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如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时期使用的望远镜、志愿军二级英雄郑起的军号、俘虏63名敌军的刘光子使用的冲锋枪等。824件文物系首次展出,如伍先华的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勋章证书,韩德彩的立功材料和战斗经过图,上甘岭战役中被炸断50多处的电话线等。
现场
八旬夫妇小学时曾给志愿军写慰问信
80岁的冯有为夫妇原计划与孙女一起来参观,孙女临时有事,冯有为便自己用轮椅推着老伴,来到军博参观。
他们在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的展板前停留了很久。冯有为说,那时他们俩都在南京读小学,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他们每天关注最新的消息。他们在学校里被组织起来,给志愿军战士写慰问信,做鞋垫、慰问袋——外面绣着一些文字的布袋,以便志愿军战士在前线装东西。
“这些事情好像历历在目,转眼都70年了,我们都80岁了。”冯有为感慨。一个留着弹孔的军用水壶勾起了他的回忆,“那时我们使用的也是这样的老式水壶,看见就想到了小时候。”
“那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这些年轻人上战场保家卫国,才有我们安定的生活,很不容易。”他说。
现场
军事爱好者点赞“时间轴设计清晰”
展厅中设计了为数众多的驻足点,其中最受公众欢迎的是兵器展品区域,四周人群始终不散。
北京教育进修学校的黄同学是个军事爱好者,他在摆放着步枪和轻机枪的展台前看了很久,几乎对每一把枪都能做出几句点评。“志愿军在入朝的时候兵器真的是‘万国造’,与解放战争时期相比,几乎没有改变,苏联的兵器援助是后来才有的。”
展示的兵器里有中国的中正式步枪,有缴获的日本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也就是俗称的“歪把子”机枪,也有美国造M1928A1式汤姆森冲锋枪等,类型混杂。“可能看着觉得可以,但当时弹药不足、枪械老化程度特别严重。另外,我们还没有空中支援,海军力量几乎没有,后勤支援也是差几个数量级。在这个程度上能打一个出其不意,获得初期的胜利,这是极为可贵的。”
来看展览之前,黄同学最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个完整清晰的时间轴,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整场战争的进行过程和真正意义。展览中通过实物、图片等内容,呈现了他希望看到的时间轴。“不愧是军博,设计得非常清晰。我们应该能从这些展示中感受到当时战争胜利的不易,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他说。
现场
山东一家人留下“语音信”致敬志愿军
来自山东的工程师王瑞斌,带着全家五口人一起来到军博。这个周末,是他们全家计划的旅游时间,他们带着孩子去了自然博物馆等地,军博举办的抗美援朝主题展,也成了旅行中有独特教育意义的一站。
“志愿军是最伟大的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在展厅的留言亭里,王瑞斌现场教会了年纪还小的儿子这两句话,系统便将他们的声音收入了留言库。“孩子还小,可能分不清这个战争、那个战争,来了这个展览,对抗美援朝这场战争肯定会留下印象。”他说。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展品,是我方缴获的美国军人的徽章和姓名卡等。“这种东西只有把他打败了才能缴获,比缴获敌方军旗更有冲击力,军旗还有可能是他们丢在那儿的,但徽章一定是从他们身上取下的。”
一双黑龙江支前模范田富山在朝鲜穿过的乌拉鞋,已经沾满了黑色的泥,像出土文物一般,也让王瑞斌十分感动。这双鞋显示了在枪林弹雨的背后,老百姓也参与了这场战争,为前线送去支援的物品,“全民参与,全国动员,才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不能忘了做出贡献的所有老百姓。”
王瑞斌的孩子最喜欢的地方,是上甘岭战役和冰雪战场的模拟现场。通过历史文物、现场营造和光影效果,模拟了战场的景象,让观众获得了沉浸感,尤其能够让少儿观众得到直观感受。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