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瘦脸针“粉毒”之毒,还得通过更精准对症的治理去消除。
来源上,或是通过人肉带货,或者根本就来路不明;质量上,有些美容院自己都不清楚“真假”;“操刀”的医师也非专业出身,只要三五天培训就可以上岗……近日,新京报揭秘了网红瘦脸针“粉毒”地下市场。
据调查,在国内医美领域,韩国产A型肉毒毒素Meditoxin被称为“粉毒”,但它从未经过中国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审批,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进口,不能在医院销售。今年5月,“粉毒”生产商更被曝出一系列丑闻。可三个月后,“粉毒”依然活跃在中国的小型美容院和韩国美容产品代购圈中。
无论是着眼于来源还是操作过程,这些网红瘦脸针“粉毒”,在公共健康层面都蕴含着巨大风险。就源头看,韩国最大的“粉毒”生产商生产的“粉毒”接连曝出问题,疑似产品质量不过关。其流入中国后,因为注射“粉毒”出事的案例也不胜枚举,浙江安吉就出现过注射过量全身中毒的惊险案例。
在韩国身陷丑闻,在国内却被捧为网红产品,这正是近几年医美市场爆炸式发展下野草丛生的典型缩影。事实上,“粉毒”背后,医美领域触目惊心的操作还不止于此。
部分医美机构敢冒着风险,为消费者推销各类争议疗法,是因为暴利的诱惑太大,也是因为对医疗美容的监管存在着空白,导致商家有空子可钻。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将医疗和美容并列而谈,但其实按照《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医美和常规美容有严格区分。
以“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就属于需要重点规制的医疗美容,从业者需要医师执业,而从业机构需要医疗机构许可证。
但现实中,美容机构扩大服务范围,违规进行医疗美容项目相当常见,更有不少没有任何医疗背景的从业者私自动刀动针。对此,一直有专家呼吁,要让医疗美容回归医疗属性,提高准入门槛,“粉毒”产业链的盛行,更显示出厘清医疗美容边界的迫切性。
2017年年底时,七部门印发《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方案》,对医疗美容进行过专项打击。考虑到医美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乱象的不断涌现,从严从重的打击应常态化。
这类打击可有的放矢:像“粉毒”这种违禁药物流向固然隐蔽,但在终端的销售环节,依旧有很多可以追查溯源的线索,如美容院只要广而告之,就有查处的机会;随着社交平台的崛起,有些非法医美产品、项目的宣传阵地转到了新氧、小红书等平台上,所以一方面治理视野也需更开阔,另一方面要强调平台主体责任,别任由其成为医美黑产上的一环。
说到底,网红瘦脸针“粉毒”之“毒”,还得刮骨来“疗”,而刮骨之方就是更精准也更对症的从严治理。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