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印度经济发展最快的金融与商业中心,那一定是孟买。
这里有广阔的海滨沙滩,一座座现代化高楼大厦,古老的维多利亚花园,古吉拉特式建筑风格的印度门。然而,就在这座亚洲地价高昂的城市地段,却生活着一群全世界最穷困的人们。
孟买市区
在孟买的市中心,是亚洲最大,仅次于肯尼亚内罗毕基贝拉的贫民窟——达拉维。
达拉维
从达拉维打车到昂贵高端的百货商店,只需要30分钟的车程,它与价格不菲的高级公寓比邻而居,周围的商品房价早已超过每平方人民币10万元,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的27层私宅就在不远处,号称是世界第一豪宅。
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的世界第一豪宅
一面是垃圾成堆,一面是绿草茵茵高楼林立,一面是破烂不堪的棚屋,一面是豪华别墅……达拉维就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矛盾的地位。在这里,收入大约每月100美元的贫困人群,与白领、 律师,以及身价过百万的老板彼此相安无事地做着邻居。
Slum dog or Slum owner?
在达拉维不到2平方公里的区域里,蜷缩着约70万人口。这里的空气弥漫着垃圾的恶臭味道,房子由金属、塑料、废旧木板等任何材料拼接,大多被分为上下两层,层高不超过1.5米。
错综复杂迷宫般的小巷中,随处可见赤裸身体的小孩子和流浪狗。连基本的生活水电供应都无法得到保证,14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15个居民共同使用每天只有2小时的自来水,女人们不得不在死水中洗衣服,饮用水则需要步行2公里去买。
如此恶劣肮脏的生存环境,使得达拉维的居民在很多人眼中也无比卑微,甚至被一些人称为“slum dog”。然而,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他们中很多人却自豪地称自己为“slum owner”(贫民窟主)。
“贫民窟”三个字,首先令人想到的是肮脏、犯罪、吸毒、嫖娼卖淫等等,然而“达拉维”似乎有着比这更多的意义。
达拉维有自己的清真寺,学校,手工作坊,以及陶器厂,制衣厂,制革厂,以及完整的废品回收链条。根据媒体报道,达拉维大约有1.5万家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每年为孟买贡献的GDP就超过了6亿美元,并且创造了相当可观的工作机会。
这里的人基本都有工作,尽管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但很明显达拉维对当地居民而言不仅仅意味贫穷,还包括着一种生活的稳定性。纪录片《穷人的故事——真实的贫民窟》中,面对镜头,三轮车司机沙雷斯言语中毫不掩饰自己对这片社区的情感眷恋,称之为“my motherland”。
游客也吃惊地发现:达拉维的小孩子们同样无忧无虑地在外面玩耍,对游客友好热情,看上去并没有孤独的困扰;走在路上,身穿校服的学生会大方地打招呼,小贩会和你开玩笑闲聊,甚至有人主动邀请你到他家做客,热情地端茶款待;晚上,一家几代人坐在一起聊天看电视,假如遇到任何危险,只要喊一嗓子,即刻就会有很多人出来帮忙……
听上去除了穷困,这里和普通的居民社区似乎没什么两样。
媒体曾报道一位立陶宛年轻人亲自在达拉维住了5天,体验贫民窟的生活,最终的感受是:这里的人们,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其实差不多——有着属于自己的梦想,目标,职业,想法和情感,每个人都在忙着做自己的事情。
纪录片《穷人的故事——真实的贫民窟》中,达拉维一位裁缝辛苦工作,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好好读书,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面对镜头,这个雄心壮志的英俊男孩说:“虽然我是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但我也能当科学家,我要证明给大家看,并不是只有住在大高楼里的富人,才能当科学家。”
如果把达拉维比作一个人的话,这个人虽然衣衫褴褛,肮脏不堪,食不果腹,露宿街头,但努力凭着自己的双手吃饭,性格温和而不暴戾,让人不会望而生畏退避三舍。
同普通人一样,他有着自己的家人,朋友,邻里等各种社会关系,逢年过节同样也会很快乐。
面对未来,他们一样在心底有着大志向。
在贫困中生存是一门艺术
事实上,和普通人相比,达拉维的居民们,绝非那么简单,正如“贫穷”两个字对人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生存环境恶劣的问题。
1998年,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隐瞒身份,开始体验社会底层的生活,她选择了没有学历的普通人能找到的工作:每小时只能挣到6-7美元,如果一天工作八小时,月工资只能挣到1250美元。
为了节省房租,她不得不在很远的地方租房子,这样就得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同时为了应付各项生活花费,不得不同时打几份工……因为没有时间提升自己,久而久之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工作机器。
就这样,无论她多么努力,都很难为自己争取一个光明的未来,从而陷入贫困底层无法自拔。
在《穷人的故事——真实的贫民窟》中,29岁的单亲妈妈拉克希米在达拉维以捡垃圾为生。千万别小看这个工作,孟买1800万人口每天所产生的垃圾,80%在达拉维回收处理。面对成山的垃圾,拉克希米异常小心,因为她有可能遇到各种有毒气体,输液针头,如果不小心被扎到,很可能因此丧命。
用她的话说,我们不知道这些针头是哪些病人使用过的,也许会有艾滋,肺结核……有天我打开一个空瓶子,一股刺鼻的气味散出来,我的脸因此而肿了很多天。
这样一份工作带给拉克希米每个月100美元的收入,她甚至还攒下钱来供女儿读书。和其他父母一样,她抽出时间来为女儿听写单词,监督作业,她看着女儿说:“希望她将来成为一个有用有地位的人,不用像我一样看到生活的伤痛,污秽和挣扎。”
2008年,一部以达拉维为背景,讲述印度贫民窟底层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横扫奥斯卡8个奖项,揭示了印度底层少年从小到大所经历的一切遭遇:从小失去双亲,被骗如黑社会,险些遭遇挖眼,后来只能流浪靠坑蒙拐骗生存……
如果没有导演编剧安排的那从天而降的两千万,很难想象,兄弟俩截然不同的选择,到底谁更能在这个社会生存:是一心从良向善,憧憬爱情的弟弟,还是无比现实,千方百计活下来,投靠黑社会的哥哥?
在印度喜剧片《起跑线》中,拉吉夫妇在贫民窟假扮穷人,同真正的穷人结为朋友,于是便出现了真穷人对假穷人说过的这两段话:
邻居对拉吉说:“如何在贫困中生存是门艺术,而我经验丰富。”
当拉吉的妻子米图在邻居太太的鼓励下,鼓足勇气将欺负自己的悍妇赶跑,却又用同样的泼辣手段对付政府公职人员,结果没想到适得其反,连累大家都饿肚子。
这时,邻居太太对米图意味深长地说:“贫穷这门课,你不懂。”
是的,身为贵妇的米图,怎么可能想到:在贫民窟饮用水需要自己去挑,去争抢,需要不时和人争吵打架才能不被人插队,为了生存,哪怕仅仅是一粒米,也要奋力扑上前去,如鹰一样两眼放光,时刻警戒着来自外界的争抢和欺压。
与此同时,穷人还需要隐忍:身处社会底层,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任何人踩上一脚,比如发放粮食的政府公职人员。
以及,抵抗来自外界的各种危险与邪恶,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兄弟俩就遭遇了黑社会。
更有生活的无奈:《起跑线》中邻居虽然为自己的孩子争取到了好学校的入学名额,可以免交学费,却依旧付不起学校的其他杂费,最后,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碰瓷”。
在《起跑线》中,邻居的儿子和拉吉的女儿同样聪明可爱,同样长着一张稚嫩,天真可爱的脸,可面临的人生道路从上小学起就拉开了距离。
当影片最后,邻居的儿子没有被抽中的时候,面对儿子天真的询问:“爸爸,难道我不幸运吗?”父亲说:“穷人的孩子,没有资格大喜大悲”。
是的,这就是当下,穷人想要生存在这个世界所需要面临的种种困境。而可以想见的是,因为贫困,这些困境会变得更加难以面对、难以解决,甚至会衍变成一个愈发难以破解的壁垒。
可是,又有多少人看到,并抱之以同情呢?
在当下的中国,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为什么要交那么多的税去养活穷人?他们因为懒,所以穷。”“你弱你有理咯?”“是否应该取消对穷人的救济以激励他们上进?”
这样的声音,难免让人在心惊之余,再添几分心凉。
由衷地希望,有着这些想法的人,在走进达拉维之后,能够不这么想。
而对于如达拉维这样的群体,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帮助?绝非简单的捐款就能够解决问题。据说印度政府曾经出钱为贫民窟的穷人建起了廉租房,可是分到手后,人们宁可还住在老地方,然后转手再将这些房屋出租出去挣钱。
毫无疑问,对于社会底层而言,如何在贫困中生存是一门艺术;而对于旁观者而言,如何对这些赤贫人口进行有效援助,也同样是一门艺术。
(编辑:安莹)